另外,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持续推进,对于新时期的文化普及和提高工作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2023-08-12
列宁是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家,其第一个把马克思文化观付诸社会主义文化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并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将文化提高至前所未有的战略位置,即使在国内战争时期,仍然把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并举,为经济建设提供文化支撑。
第一,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巩固新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需要。无产阶级靠武装夺取了政权,但要巩固政权,没有足够的文化支撑是难以实现的。十月革命后,由于连年战乱,俄国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国内经济衰退,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联合绞杀,遭遇着从语言辱骂到外交孤立,从经济封锁到武装干涉的多重打击。列宁对此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告诫全党“社会主义单靠专政、暴力、强制是坚持不住的”。[10]那么,社会主义还要依靠什么呢?无产阶级又缺少什么呢?列宁给出了答案:“缺什么,很明显,做管理工作的那些共产党员缺少文化。”[11]由于无产阶级在各条战线上的人才,尤其是军事和社会管理人才,都大量缺乏,一时又难以培养出来,只能有选择性地临时性地启用部分旧知识分子。即便如此,文化水平不高的工人阶级遇到一个不小的挑战:如何使旧知识分子服从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并接受无产阶级思想的改造。这涉及文化与领导权的关系问题。列宁以历史上民族战争中征服民族与被征服民族的关系为例。他说:“如果出征民族的文化高于被征服民族,出征民族就迫使被征服民族接受自己的文化,反之,被征服者就会迫使征服者接受自己的文化。”[12]对于无产阶级来说,虽然是征服者,但如果其文化不能战胜资产阶级文化,那么就会面临被资产阶级文化战胜的危险。因此,提高无产阶级的文化水平,既是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巩固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重要条件。
第二,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奠定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要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并建成共产主义,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对于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经济濒临崩溃的新生的苏俄来说,最迫切的任务便是恢复和发展经济,以巩固苏维埃政权。列宁认为,解决这个首要任务的根本途径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电气化是那个时代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和标志,实现电气化是当时苏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基础。列宁把全俄电气化的计划称为“我们的第二个党纲”,[13]认为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通过实现电气化来恢复工业和农业,打下现代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然而,文盲是全俄电气化的最大阻碍,依靠文盲是无法实现电气化的,只识字却不懂应用电气化也是无法实现电气化的,实现电气化需要将电气化有效地应用于工农生产当中。因此,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增强人民的科技应用能力,这是实现电气化、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也是夯实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重要保证。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后,掀起了一股经济建设的兴潮,人们的科学知识和管理水平也急需提高。对此,列宁一针见血地指出关键的“问题‘只’在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文化力量”。[14]要真正实现这项任务,只有大幅度提高党员干部和工人农民的文化水平。人民经过文化和科技教育,其文化程度、思想品德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时兼备了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能力和理念,便可为提高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提供思路和方向以及智力支持。
第三,建立民主政治,铲除官僚主义的重要保证。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列宁曾设想建立一种巴黎公社式的直接民主的政治模式,提出了组织全体劳动人民参加国家管理工作的原则。但由于受苏俄经济水平、历史传统、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劳动人民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知识的落后,劳动人民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实际上很难实现。这使列宁认识到在苏俄这样一个小农和文盲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还不可能人人直接行使权力。“不是随便哪一个粗工和厨娘都能马上参加国家管理的。”[15]尽管苏维埃政权在顶层设计上实行了比资产阶级更高的民主,然而,极端落后的文化成了苏维埃政权民主建设的最大障碍。列宁认为,如果劳动人民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是很难享受这种民主权利的,更谈不上行使。
政治专制与文化落后是孪生姐妹,文化落后的国家,官僚主义作风也必将盛行。俄国落后的文化状况不仅严重制约着苏维埃政权作用的发挥,而且是产生官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原来受群众之托的无产阶级先进阶层当中的某些人物,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素质差等原因,易受旧观念影响,办事拖拉,贪污受贿,从而变成官僚主义者,而广大工农群众却又因文化水平落后无法参与民主监督,无法同官僚主义现象作有效的抗争。另一方面,由于共产党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管理人才匮乏,缺乏管理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知识与经验,给官僚主义的滋生提供了土壤,这势必使列宁深恶痛绝的官僚主义死灰复燃,进而危及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列宁认为,要根治官僚主义这种恶习,任何军事胜利和政治改造都难以治愈,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和水平是唯一的良方。他在 1921年1月全俄矿工第二次代表大会的总结发言中指出:“克服官僚主义,需要采取千百个措施,需要每个人都识字,每个人都有文化,每个人都参加工农检查院。”[16]在列宁看来,党和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可以达到提高机关整体文化水平、促进管理文化事业并最终克服官僚主义的目的。
第四,提高人民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有力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优越性的重要标志。在十月革命前,俄国的反动统治阶级为了确保专制腐败的统治,肆意抹杀文化教育以便欺骗愚弄群众,使大部分的劳动人民成了文盲。据统计,1920年,俄国每1000个人中仅有319 人识字,若把男女分开来计算的话,每1000个男子中只有409人识字,女子识字率更低,每1000个仅有244人,全国大约有70%的居民是文盲。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俄国仍然是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由于文化程度低,思想落后,人们对自己就是国家的主人感到无所适从。通过什么途径可以把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俄国发展成文明的社会主义俄国,这是列宁苦苦思索的问题。后来,列宁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发现,加快社会文明进步可通过农民的文化建设、促建合作社来实现。要把大量的小农经济引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只有合作社这种较为先进的制度方式可以作为向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一种过渡制度。建立健全合作社制度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和引导,关键在于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正如列宁指出的那样,劳动者既需要识字和文化,还要有一定的思想觉悟,勇于摒弃旧社会的文化遗毒,这是“苏维埃政权一项最重要的工作”。
有关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从列宁到毛泽东的文章
为充分发挥专家和知识分子的作用,列宁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政策来保护、利用、吸引、教育和改造他们。[3]可见列宁对专家和知识分子的珍惜和重视程度。列宁不仅在政治上信任知识分子,而且对知识分子的政治生命也十分关心,鼓励提拔那些理论扎实、经验丰富的专家到各级领导岗位,让他们参与决策和立法。列宁对专家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待遇十分关心,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最后,工作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2023-08-12
俄国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汇带上的欧洲中部,为传入西方先进文化提供了地理上的便利。西方先进的文化成果,为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一是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开阔了列宁的视野。浓郁的家庭文化和良好的教育氛围使列宁从小就得到了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熏陶,催化了列宁的文化自觉和现代意识。......
2023-08-12
1964年,毛泽东进一步提炼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13]指出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凭空产生和发展的,而是建立在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之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毛泽东对长期以来中西文化关系之争的明确回答。......
2023-08-12
列宁是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家,其第一个把马克思文化观付诸社会主义文化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并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将文化提高至前所未有的战略位置,即使在国内战争时期,仍然把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并举,为经济建设提供文化支撑。......
2023-08-12
毛泽东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教育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许多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政策,形成了毛泽东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极为辉煌的一页。毛泽东秉承了列宁教育和政治联系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适合形势与任务的需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但总的说来,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对于我国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普及教育、加强文化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
2023-08-12
[9]他们宣扬“民族文化自治”“统一民族文化”这样的口号,主张实行超地域的文化自治。列宁撰写《论民族自决权》《论“民族文化”自治》等著作对此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指出“每一个现代民族中,都有两个民族;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必须指出的是,列宁反对“民族文化”的口号并不意味列宁对民族文化本身的否定,也不能说明列宁认为文化只存在阶级性。......
2023-08-12
文化领导权在一切阶级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列宁第一次提及文化领导权思想,是基于当时反对“经济主义者”错误言论的需要。在他看来,无产阶级文学党性原则的直接体现,就是坚持党领导文化建设。而坚持党对文化领域的领导则一直是毫不动摇的方针,得到了俄共(布)党纲甚至苏维埃宪法的正式确认,为引领文化实践提供了行动指南,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发展。......
2023-08-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