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的继承与发展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的继承与发展

【摘要】:(一)研究思路列宁、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绪论部分从选题的背景入手,阐述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启示,在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前提下,明确了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勾画出了基本框架,并阐明了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列宁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站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以文化的概念界定和价值分析为切入点,通过对列宁、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的历史推演和比较分析,从文化的本质与价值,文化建设的领导权、主要力量、基本方针、主要内容等方面,勾勒出了毛泽东继承与发展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发展脉络,阐释两者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文化建设的共同规律和基本经验,挖掘其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现实启示。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中的从列宁到毛泽东,并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个研究范围的界定;不是对时间上起于列宁、止于毛泽东的所有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纵向研究,而仅仅是针对列宁和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的比较研究。这种比较研究,也不是非此即彼、明显对立的比较,而是继承与发展的分析比较。另外,文化是一个具有丰富涵义而又众说纷纭的概念。即使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文化也因其外延、内涵的差异而难以给出一致的定义,既包括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又包括狭义上的文化,专门指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的精神文化,只能视不同的语境而定。和多数学者一样,本书更多地采用狭义的文化概念,尤其是在解读列宁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时,主要是指狭义的文化概念。

(二)基本框架

本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系统阐释了毛泽东与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比较中寻找普适的基本规律和实践经验,并挖掘其现实意义。本书除了绪论部分,共七章。

绪论部分从选题的背景入手,阐述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启示,在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前提下,明确了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勾画出了基本框架,并阐明了创新之处。

第一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文化。思想是从概念开始的。列宁从文明、科教文艺、意识心理三个层面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概念。但第一位明确“文化”概念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毛泽东,他从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中创造性地给文化作了经典性界定,并首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概念。关于文化的价值,马克思在阐释文化教化功能的同时,揭示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列宁从无产阶级巩固领导权、提高劳动生产率、建立民主政治和提高人民素质四个方面作了论述。毛泽东则从哲学的高度、功能的角度探讨了文化的价值,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文化价值论。

第二章考察了列宁、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的生成逻辑。从俄国到中国,虽然两国的文化建设不尽相同,但列宁、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理论渊源源同道合,产生条件极其相似,形成发展一脉相承。两者都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学说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条件下的丰富和发展。

第三章考察了文化建设的领导权问题。任何阶级或政党,要巩固合法的统治地位,必然要争夺文化领导权,取得被统治者的文化认同。列宁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文化领导权”的概念,但其文化思想无不渗透着他对文化领导权的关注和思考。毛泽东赞同列宁关于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性认识,吸收了列宁实现文化领导权的方式方法,并在具体实践中发展了文化领导权思想,其中,开创文化统一战线是其极为重要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第四章论述了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和知识的传承者,知识分子是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列宁把知识分子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要求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知识分子,认为没有他们就不可能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毛泽东坚持了列宁对知识分子重要作用的认识,借鉴了列宁正确对待知识分子的成功经验。但其最大的贡献在于首次明确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并第一个完整提出了知识分子的改造理论。

第五章探讨了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这章主要是关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问题。列宁在与无产阶级文化派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的斗争中,阐释了吸收利用资本主义优秀文化遗产的必要性与原则方法,提出了“两种文化”的著名理论,从而揭示了文化的阶级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毛泽东根据文化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主张“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倡导“推陈出新”,秉承了列宁对待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贯彻了列宁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文化方针,并在领导中国文化建设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等文化建设方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

第六章总结分析了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大部分内容。本章从四个方面展开了论述:一是思想道德建设,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列宁、毛泽东都反对抽象的超阶级的道德观,主张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教育为重点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毛泽东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核心思想和“五爱”道德规范。二是教育事业,它是国民文化综合体的组成要素。毛泽东从重要性、主要措施、基本原则等方面坚持并继承了列宁的教育思想,并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两条腿走路、多种形式办学的思想。三是科学技术,它是人类文明变迁的路标。列宁、毛泽东对科学技术、科技人才、科技教育等方面的重要性有着惊人的共识,毛泽东更是发出技术革命的号召,实施跨越式科技发展道路。四是文学艺术。列宁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思想,阐明了文艺与生活、与人民、与革命的辩证关系。毛泽东将之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从文艺本质、文艺方向、文艺创作、文艺批评等方面,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

第七章回归研究的初衷,即揭示其现代启示,为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借鉴。本章研究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困惑,从毛泽东继承与发展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脉络中,总结提炼出文化建设中如何正确处理的五对关系,即一元指导与多样发展,政治、经济与文化,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继承与创新,普及与提高,为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巩固和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遵循文化建设自身特点和规律、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推进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创新、纠正低俗媚俗倾向等等,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解决思路和方向。与此同时,本章还就执政党文化建设、巩固文化领导权、文化精准扶贫等方面展开了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