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儿童音乐游戏理论与教学:设计思路

儿童音乐游戏理论与教学:设计思路

【摘要】:对旋律风格进行音乐游戏活动设计需要教师充分了解这一风格作品的旋律特点,并能够将风格特点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的教学内容。

旋律教学中通过演唱旋律进而感受音乐作品的风格是旋律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学校音乐教材中也对于不同旋律的音乐风格有一定的介绍,例如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小学音乐教材中有一定比例的中国民歌和外国民歌作品,以中国民歌为例,在教材中不仅包含不同地域的民歌作品,例如湖北民歌、江西民歌、江苏民歌等,也包含我国不同民族的民歌作品,例如藏族民歌、蒙古族民歌、土家族民歌等(图例7-3-1)。

图例7-3-1

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中国民歌举例

旋律进行中调式、音阶的选择都会对民歌的风格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音乐作品的旋律进行方法、特定的音乐结构以及特殊的节奏形态都会对音乐作品的旋律风格产生深刻的影响。

学校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经常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聆听到的音乐旋律进行分析,并思考聆听到的旋律属于哪一个地区的音乐风格。教材中往往也会对于旋律音乐素材的运用、乐谱分析以及歌词方言进行教学提示,甚至通过一首作品比较出不同地区民歌的风格差异。例如在六年级上册中,对于《茉莉花》这首音乐作品,在教材中呈现出了江苏民歌、东北民歌以及河北民歌三种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

因此,在儿童音乐游戏教学活动中,旋律的风格教学内容不仅需要教师对影响音乐风格的调式、音阶、节奏和旋律有一定的理解和思考,同时,也需要教师能够根据音乐风格特点结合学情进行游戏活动设计。

对一年级下册歌唱课湖北民歌《牧童谣》进行旋律风格分析,可以看出这首作品是小学阶段音乐教材中较早出现的一首湖北民歌,旋律风格有十分鲜明的湖北音乐特点。湖北民歌大都是五声音阶,“三声腔”[10]音调是湖北民歌最显著的特色。同时“三声腔”与“四声腔”也经常结合使用在湖北民歌中。《牧童谣》是一首典型的强调三声腔音调的湖北民歌。“mi-sol-la”三个音构成了乐句中主要的旋律构成。

谱例7-3-12

这首音乐作品作为小学一年级的音乐教材曲目,有十分鲜明的旋律进行特点,其地域旋律风格也十分明显,教师如果抓住了“三声腔”这样典型的湖北民歌音调特征,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在演唱活动中进行识谱、音准与歌唱训练,同时,还能够依据湖北民歌的旋律进行特点,在音乐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旋律编创。在教材的教学要求中也要求学生能够随老师进行旋律模唱,可以看出教材编写者正是希望通过引导学生模唱旋律,使学生感受到湖北民歌“三音腔”的旋律风格特点。

对旋律风格进行音乐游戏活动设计需要教师充分了解这一风格作品的旋律特点,并能够将风格特点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的教学内容。在游戏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聆听旋律进行音乐风格教学,还可以通过分析旋律进行引导学生完成旋律编创,帮助学生掌握旋律中的音乐风格特点。

游戏活动设计:蒙古族民歌的旋律风格特点

一、游戏活动设计目标

通过人音版教材三年级上册蒙古族民歌《草原上》的旋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中五声调式、“拱形”旋律线以及大跳旋法的音乐风格特点。

二、游戏活动的重点与难点

游戏活动的重点:演唱歌曲《草原上》,并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音乐风格。

游戏活动的难点:通过旋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蒙古族民歌音乐风格特点的具体体现。

三、教具与资料

《草原上》乐谱、旋律分析谱例

四、游戏活动设计步骤与意图

步骤1:学生学唱歌曲《草原上》,初步感受歌曲的速度情绪。

谱例7-3-13

【设计意图】

《草原上》是三年级上册的一首蒙古族民歌,作为歌唱课的教学内容,学生需要通过演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速度和情绪。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一定的听觉积累并能够演唱歌曲是旋律风格活动教学的前提条件。

步骤2:关注旋律进行中的“拱形”旋律线[11]

蒙古族民歌的旋律进行中“拱形”形态的旋律线具有十分鲜明的旋律进行特点,例如在歌曲《嘎达梅林》中就包含这样的旋律进行(谱例7-3-14),歌曲《草原上》也同样包含这样的“拱形”旋律进行方法(谱例7-3-15)。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乐谱中“拱形”的旋律进行方法,并引导学生通过旋律模唱的方式感受这一结构中跳进的旋律进行。

谱例7-3-14

谱例7-3-15

【设计意图】

蒙古族民歌大多采用五声调式,其旋律以抒情、优美著称,特别是长调音乐风格更充分地体现了蒙古族民歌的抒情性。在蒙古族民歌的旋律进行中,“拱形”旋律线是十分突出的旋律风格特点,即表现为两头低、中间高的拱形结构,其中四度上行跳进是常用的音程。

教师通过对蒙古族民歌其他音乐作品的拓展讲解,帮助儿童掌握“拱形”结构的旋律进行方式。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儿童在乐谱中找出“拱形”旋律进行,从而强化对于蒙古族民歌旋律进行特点的把握。

步骤3:关注大跳的旋律进行方法。

引导学生在乐谱中找出大跳的旋律进行方法,并通过演唱或欣赏蒙古族民歌中的大调旋律,感受这一旋律进行方式对音乐风格的影响。谱例7-3-16

谱例7-3-17

【设计意图】

蒙古族民歌在旋律进行中十分重视大跳的旋律进行方法,例如《嘎达梅林》中就包含大六度的跳进(谱例7-3-16),《草原上》作品中也包含大跳的旋律进行,大跳的旋律进行使音乐表现出浓郁的蒙古族民歌风格特点(谱例7-3-17)。

步骤4:拓展音乐作品,巩固对蒙古族民歌的旋律风格特点把握。

教师可以选择《牧歌》《嘎达梅林》等脍炙人口的蒙古族民歌,请学生结合已经学习的蒙古族民歌旋律进行方法,找一找其中旋律进行的主要特点,并通过聆听作品把握蒙古族民歌中具有共性的旋律风格特点。

【设计意图】

虽然音乐作品的旋律进行千变万化,但是,我们也总是能够在音乐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感受到似曾相识的音乐风格,特别是在民歌教学中,其旋律进行所体现出的风格特点具有一定的共性。把握旋律进行过程中音乐风格的典型特点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不同地域或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差异。

五、游戏活动设计总结

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长调旋律优美、抒情,短调活泼、热情。蒙古族民歌较多采用羽调式,其旋律进行方法丰富,虽然在小学阶段儿童能够接触到的旋律进行方法有限,但是,小学音乐教材中所选择的音乐作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教师在进行细致的旋律分析基础上,可以通过多种游戏活动方法鼓励学生挖掘蒙古族民歌的旋律进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