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儿童音乐游戏教学的关键-音程的重要性

儿童音乐游戏教学的关键-音程的重要性

【摘要】:(一)音程音程的学习是旋律教学中十分重要但容易被忽视的部分,旋律歌唱中出现的音准问题以及二声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很多是由于对音程教学的不足而造成的。

(一)音程

音程的学习是旋律教学中十分重要但容易被忽视的部分,旋律歌唱中出现的音准问题以及二声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很多是由于对音程教学的不足而造成的。儿童旋律教学对于音符的学习有一定的学习顺序,音符与音符之间构成不同的音程,教师若能在儿童循序渐进的音级学习过程中加强对于音程的教学,将会为儿童的音乐能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旋律的记谱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关于这些方法,在儿童音乐能力训练中旋律教学的“乐谱”部分会比较详尽地分析,这里选取与唱名发音相符合的字母谱的简写方法进行论述,字母谱的写法可以参考柯达伊音乐教学方法中的表达形式,具体可见谱例4-3-8。

在节奏训练后,儿童可以获得一个固定节奏型,将音程中的音填入不同的节奏型内,会获得许多种不同的旋律组合,节奏型的选择可以参考第六章第一节的相关内容。

1.“s、m”中的音程

儿童旋律教学中对于音符的学习并不是按照音阶的顺序进行的,与儿童语言中的音调相类似的是s-m的下行音调,其中小三度的音程关系是儿童容易掌握和演唱的音程,s、m也是儿童旋律歌唱中最先学习的音符。

谱例7-2-1

在谱例中,当教师给出一个节奏型后,学生就可以按照音程中的音进行旋律组合,教学需要考虑节奏型的难度问题。

2.“s、m、l”中的音程

在s、m的基础上,加入la这个音符,“s、m、l”三个音符可以构成大二度、小三度和纯四度的音程,儿童的旋律学习中,这三种音程也成为儿童歌唱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谱例7-2-2

3.“s、m、l、d”中的音程

在s、m、l学习的基础上加入d,这样可以在小三度、大二度、纯四度的基础上加纯五度、大三度和大六度音程,能够演唱的旋律类型也更加丰富。

谱例7-2-3

4.“s、m、1、d、r”中的音程

这五个音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五声音阶,但是,在旋律学习中,学生依然需要关注对于音程的理解以及培养准确演唱音程的能力,而对于五声音阶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通过音乐作品的演唱和聆听帮助孩子在调性领域中去理解。

谱例7-2-4

5.“s、m、1、d、r、d1”中的音程以及旋律组合

在儿童旋律学习中“d-d1”八度的学习能够为儿童的和弦感受奠定基础,高音d1的加入在原有的大二度、小三度、大三度、纯四度、纯五度、大六度的基础上,加入了纯八度、小六度和小七度。通过音程及其不同组合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进行五声音阶旋律创编的理论基础。

谱例7-2-5

6.“s、m、1、d、r、d1、f”中的音程以及旋律组合

对于儿童旋律教学中常用的音符以及所构成的音程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后,可以加入“f”,由于“f”的加入,使“m-f”所形成的小二度音程进入到儿童的音乐聆听以及艺术活动中,同时,“m-s”之间也由于“f”的加入,使音级的进行也更加完整。

谱例7-2-6

7.“s、m、l、d、r、d1、f、t”中的音程以及旋律组合

加入“t”的学习后,自然大小调音阶中的各音符教学基本完成,由于“t”更倾向于“d”,因此,“t-d1”的小二度音程聆听与演唱在儿童的旋律教学中就是需要增加练习次数,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感受到其中的近距离关系。“f-t”之间所形成的增四度音程,在儿童的音乐旋律教学中较少使用。

谱例7-2-7

旋律教学中音符学习的顺序通常以“s、m、1、d、r、d1、f、t”的学习顺序进行,但是,在具体的儿童音乐教学活动中以及在不同的音乐文化背景下,旋律中音符教学顺序也会有一定的差异,音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一定的调整。

从音程学习的角度去理解儿童的旋律教学,能够帮助教师在旋律训练中,特别是在音准训练中关注到音符之间所构成的音程关系,而这样的练习不仅会在柯尔文手势运用中帮助儿童建立可视的音程距离感,也能够帮助学生透过音乐的多变旋律进行,理解旋律进行中持续不变的音程关系,提高学生音乐听觉能力以及音准的表现力。

(二)旋律进行

音乐中旋律的进行状态可以是同一水平线上相同的音所构成的同音反复旋律进行,即平行的旋律进行,也可以是按照音级顺序在级进和跳进中所构成的上行的旋律进行和下行的旋律进行,更可以是通过一系列连续上行和下行所构成的波浪形旋律进行。

在音乐旋律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从平行的旋律进行、上行的旋律进行、下行的旋律进行、波浪形的旋律进行等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旋律线条整体的发展方向,也可以从音符之间的音程关系入手,帮助学生理解旋律进行中音与音之间的联系,即同音反复、级进和跳进。

旋律的级进是在旋律调式音阶排列顺序下,两个相邻的音所构成的旋律进行。“相邻的两音”可以是由大小调音阶中的二度音程构成的,也可以是在五声音阶中“m-s”“l-d1”所构成的三度音程,引导儿童理解“相邻的两音”这一概念时,需要在教学中使儿童初步了解作品中采用的调式情况。

学生对于旋律的跳进理解需要借助于教师在音程教学中的前期铺垫,例如在大调音阶中,“d-m”跳过了中间的“r”音,它形成了跳进旋律进行中的“小跳”,“d-f”跳过了“r、m”两个音,它形成了跳进旋律进行中的“大跳”。通常,对四度及以上音程的跳进,我们都将其归为“大跳”。在音乐旋律教学中,教师应给予跳进充分的重视,因为跳进的音乐旋律进行不仅能够使音乐具有较为开阔、舒展的旋律线,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音程在音乐旋律进行中的重要意义。

1.平行的旋律进行

平行的旋律进行是音乐作品当中的某段旋律通过不断的同音反复所形成的水平方向运动的旋律进行方式。

2.上行的旋律进行

上行的旋律进行是旋律进行时通过上行级进或上行跳进所表现出的旋律进行方式。

(1)上行级进

上行级进是在旋律进行中,按音阶中音级顺序排列的相邻两音由低向高的旋律进行。由于上行级进的推动作用,上行级进的旋律进行往往使旋律具有渐强的力度变化,同时也伴随着音乐情绪的逐渐高涨。

(2)上行跳进

上行跳进的旋律进行使旋律线的波动幅度增大,往往能够产生紧张、激昂、振奋的艺术效果,四度、五度、六度、八度的跳进加强了音乐的张力和表现力,也拓宽了音区中不同的表现层次。

3.下行的旋律进行

下行的旋律进行是旋律进行时通过下行级进或下行跳进所表现出的旋律进行方式。

(1)下行级进

下行级进是旋律进行中,按音阶中音级顺序排列的相邻两音由高向低的旋律进行。由于下行级进的音乐旋律比较平和,逐渐低沉,因此,其旋律往往给人渐弱、忧伤的感觉。

(2)下行跳进

下行跳进中的“小跳”使人感觉活泼、舒展,而“大跳”则更加具有戏剧性。

4.波浪形旋律进行

旋律婉转起伏,上行、下行旋律不断交替而构成了波浪式的旋律起伏。

(三)主题

作为乐曲的基本乐思,并用作全曲或乐曲一部分发展基础的音乐素材称为主题。[5]其实,旋律的主题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一部音乐作品中最鲜明的、容易被人们记忆的音乐旋律。在儿童的音乐欣赏活动当中,特别是器乐作品的音乐欣赏教学都离不开对作品主题的教学引导。而许多器乐作品欣赏中耳熟能详的旋律主题也同样是歌唱教学中重要的音乐作品,例如,以蒙古族长调民歌为素材的内蒙古民歌《牧歌》(谱例7-2-8)与来自同一素材的小提琴曲《牧歌》(谱例7-2-9)旋律十分接近。儿童歌曲演唱教学能够十分有效地帮助儿童对器乐作品中的音乐主题进行把握。

谱例7-2-8

谱例7-2-9

在器乐作品的旋律主题教学中,主要关注“旋律主题出现的次数、演唱或演奏形式”等问题,同时,当不同次数的主题出现时,学生可以通过许多方式对主题进行把握,例如色彩、动作、乐器音色等,所有的活动都是引导儿童在聆听中不断地熟悉音乐主题的呈现、发展与变化,并进而对音乐的风格有一定的感受和认知。

(四)调性

“调性”由比利时音乐理论家F-J·费蒂斯首创,指所用的一系列音中最稳定的中心之所在,这里的调性概念指的就是主音的音高。[6]

在儿童的音乐旋律教学中,调性的概念总是与一个特定的调式音阶密切相关,代表调性的这个音存在于这个特定的调式音阶中,并使得整体的旋律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和终止感,因此,调性的学习要点离不开调式的教学铺垫。在儿童的旋律聆听中,要求引导儿童能够听辨出旋律的调性就是引导儿童找出这段旋律中最稳定的、最有终止感的那个音,它是大调或小调音乐中的主音,或是五声调式音乐中的主音。而当调性出现变化时,也要求儿童能够听出调性的改变。

调性的训练是儿童音乐旋律听觉能力训练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我们经常提到“旋律感”这个词,而这种感觉能力一方面有先天遗传的成分,更重要的是,在后天的音乐教学中通过大量的音乐作品积累以及明确、有效的音乐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旋律的感知能力。对于调性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渗透在每节课的音乐聆听以及演唱活动中,当儿童聆听或演唱一首作品时,教师不仅需要引导他们关注到作品中那个最有倾向性、最稳定的主音,还需要帮助他们在稳定调性的基础上理解音乐作品的调式音阶。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在音乐旋律创作活动中感觉到有规律可循。

当然,在现代音乐作品创作中有许多无调性的音乐作品,但是,在儿童音乐教学中,儿童能否辨别出曲调稳定的结束音,从而在心理上引起从紧张到松弛的情绪释放,这样的音乐感训练依然是儿童音乐感发展中十分重要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