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节拍教学中,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教师需要有足够的重视,因为中国传统音乐有自己的节拍特点。不同于西方音乐中强拍、弱拍的节拍律动划分,中国传统音乐中以板和眼来进行节拍形式划分,例如流水板、散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等。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散板即无板无眼的形式,它也是中国音乐中非常独特的节拍形式。儿童较早接触中国传统的音乐作品,理解中国自己的音乐语言要素,对形成音乐母语的音乐听觉和审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3-08-12
1.按教材要求梳理的旋律教学内容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旋律教学在教材中有明确的内容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需要在深入了解教材要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图例7-1-1中包含了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中小学旋律教学的部分内容,通过梳理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对于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在旋律感培养方面的差异性和连贯性。我们还可以发现其内部包含着一个循序渐进、难度递增的旋律教学思路。
一年级的旋律教学内容与幼儿园的音乐教学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基本上延续了幼儿园旋律教学中音的长短、高低的教学内容,并保持了通过身体动作表现出所感受到的音的高低的游戏活动教学方法。(图例7-1-1)图例7-1-1
我国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旋律教学(部分)
二年级的旋律教学比起一年级来说,更凸显对于音高、唱名的感受。一方面,要求通过模唱旋律感受并画出旋律线;另一方面,也尝试在学习唱名的基础上进行旋律创编。在教材的编写中,突出了二年级儿童的游戏特征,鼓励老师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音高与唱名。(图例7-1-2)
图例7-1-2
我国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旋律教学(部分)
三年级的旋律教学在一、二年级的基础上加入了通过柯尔文手势学习唱名的教学内容;在二年级画旋律线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给指定的旋律画出图形谱。图形谱的教学内容十分值得研究,因为图形谱中融合了音乐旋律、力度、速度等各种要素,图形谱教学十分适合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音高和唱名学习的基础上,三年级的旋律创作已经包含了完整的五声音阶,教材中要求学生按照给定的节奏型用五声音阶进行旋律创编。(图例7-1-3)
图例7-1-3
我国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旋律教学(部分)
续表
四年级的旋律教学内容开始关注到旋律的进行,主要学习了旋律的上行、旋律的下行和旋律的波浪形进行三种旋律进行方式,同时,加强了旋律听辨的教学要求,而给出一段节奏型进行旋律创编的教学内容依然是四年级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图例7-1-4)
图例7-1-4
我国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旋律教学(部分)
续表
五年级的旋律教学内容是1—4年级旋律教学内容的总结与提升,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模唱旋律教学要求保持了四年级的模唱旋律要求,但是,更引导学生完成音乐主题的旋律模唱。第二,画出图形谱的教学内容依然十分重要。第三,在四年级旋律进行的基础上,强调对旋律走向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旋律的进行方式与歌曲情绪之间的关系。第四,旋律创编的教学内容依然是难度最高、考验学生参与度和创造力与最检验教师教学设计步骤的教学内容。
同时,五年级对于旋律创编教学提出了更多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例如根据图画情景来创编旋律等。(图例7-1-5)
图例7-1-5
我国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旋律教学(部分)
续表
六年级的旋律教学内容将旋律教学延伸到风格这一教学领域中,使学生了解到民歌、京剧等不同音乐风格中的旋律,同时,旋律创编依然是教学中重要的内容。而“能够创编2~4小节的旋律短句,并用不同的音色、速度和力度来表现”这一教学内容符合《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于小学阶段旋律创编的要求。(图例7-1-6)
图例7-1-6
我国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旋律教学(部分)
续表
总体来说,我国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旋律教学集中在音的高低、旋律线、旋律创编、旋律进行、旋律听辨、五声音阶以及旋律风格等内容中,不同的旋律教学内容分散在各年级的具体教学过程中。
2.按知识点划分的旋律教学内容
(1)音的长短与高低
能够通过图形谱或乐谱表现出声音的长和短。
能够用手势或乐器表现出声音的高低变化,并进行模唱。
(2)旋律线
能够听音乐并用手画出旋律线,说出旋律线的特点。
听音乐,依照图形谱画一画,并感受旋律的走向。
模唱旋律并尝试用身体动作、画旋律线的方式来表现旋律的起伏。
为指定旋律画出图形谱,能够用线条、色块或图形表现听到的音乐。
能够根据乐谱、手势或跟随老师琴声模唱旋律。
(3)旋律进行
聆听音乐,在指定的线条中选择更适合表现乐曲旋律走向的线条。
了解上行、下行、波浪形的旋律进行方式,随教师琴声感受旋律上行、下行、波浪形进行的特征。
能够聆听一段旋律并说出旋律的进行方式。
(4)旋律的主题、乐句、段落
聆听旋律的主题并思考乐曲中旋律主题出现的次数、演唱或演奏形式,聆听到主题变化时,用动作表现出来。
能够区分乐句,并在乐句开始时用动作表示出来。
随老师琴声模唱旋律,并找出重复的乐句。
聆听歌曲,思考歌曲共分为几个乐句,说一说乐句划分的规律。
聆听音乐,思考乐曲分为几个段落,并用图形或色彩表现乐曲的段落,用彩笔将旋律相同的地方画出来。
(5)旋律创作
能够通过接唱的方式、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旋律创作。
以文字提示(如早晨)或图片提示为主题创编音乐。
根据指定音高为旋律片段进行旋律填空。
在五声音阶的指定旋律中,根据某一节奏短句进行旋律创编。
以大调音阶为基础,为指定节奏短句进行旋律创编。
(6)旋律听辨
听一听教师弹奏的两个音,区分哪个高哪个低,并进行模唱。
能够听辨教师弹奏的旋律中哪一条包含变音记号。
聆听不同旋律在音区、旋律进行方面的差异。
(7)旋律风格
聆听旋律,思考它属于我国哪一个地区的音乐风格。
通过模唱京剧的旋律,唱出京剧的韵味。
通过歌曲中方言的朗读,感受方言和歌曲旋律的关系。
聆听不同地区的同一素材音乐作品,如《茉莉花》,感受其旋律风格差异。
通过识读乐谱,说出旋律来自于哪个地区的民歌。
(二)美国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旋律
在美国1、2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计划中,对于旋律的学习计划有明确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方向和旋律线、进行、调性、动机、乐句、收束句以及音区与音域等内容。而每个部分又在律动、唱歌、演奏乐器、作曲和探索音响以及听音乐五个层面中有具体的内容要求。
1.按知识点进行的旋律教学内容
以下是参照《体验音乐——美国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案例》[2]旋律教学中的具体内容对其小学生旋律学习计划进行的梳理,我们可以初步了解美国小学音乐教学中旋律教学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1)方向、旋律线和模进
美国小学音乐学习计划中对于“方向和旋律线”的教学要求贯穿始终,三年级以后,在“方向和旋律线”的基础上加入对于“模进”的教学要求。在旋律要素的学习中,要求引导学生能够运用手势表示旋律线;能够准确地演唱一定区域内的旋律线;能够在乐器上演奏出旋律音型;能够在音乐聆听中听辨旋律或借助乐谱辨别旋律。美国的旋律教学中也强调作曲观念的引入和对音响的探索,要求通过问答旋律方式进行即兴旋律创作;通过图形谱、传统乐谱的形式进行乐器上的即兴创作以及进行一切可能的自由即兴创作。
(2)旋律进行
美国小学音乐学习计划中对于旋律进行的教学要求主要集中在旋律的级进和跳进的教学内容中,律动、歌唱、器乐演奏、作曲和听音乐等教学内容都围绕着级进和跳进的教学要求展开。在1—2年级“旋律进行”教学要求中,要求学生能够表现出、演唱出、演奏出和聆听出逐级发展或者跳跃较大的旋律;在3—4年级“旋律进行”教学要求中,要求学生不仅能够通过律动的变化,表现级进和跳进的旋律,分辨出音程,而且能够根据乐谱或图形谱演奏出旋律级进和跳进的变化;在5—6年级“旋律进行”教学要求中,对于创作中级进和跳进的方法运用以及对于级进和跳进旋律的记谱都有一定的要求。
(3)调性
美国小学音乐旋律学习计划中,对于调性的学习体现在大调、小调、五声音阶以及转调、无调性、全音阶、半音阶等内容中。在1—2年级的旋律学习计划中,主要包含演唱、演奏、即兴创作以及听辨大调、小调和五声音阶的旋律。3—4年级的调性学习在1—2年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音条乐器上排列出音阶,并能够听出和写出大调、小调和五声音阶的旋律。5—6年级拓宽了调性学习的内容,要求不仅能够演唱出、演奏出歌曲的音阶,能够听出大调、小调、五声音阶、全音阶、半音阶以及无调性的旋律,同时,还能够即兴创作或创作出各种调性的旋律,并能够用传统乐谱或者图形谱的方式将旋律记录下来。
(4)动机、乐句和收束句
美国小学音乐旋律学习计划中,包含对于动机、乐句和收束句的教学内容。1—2年级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律动、演唱、演奏、听辨出乐曲的乐句,能够关注乐句末尾收束句的旋律进行方向。3—4年级的学习内容中,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律动动作显示出乐句的动机和乐句的轮廓,能够在演唱或演奏中进行乐句的旋律创作,并用图形的形式显示乐句的结构。5—6年级的学习内容中强调学生不仅能够通过不同的动作组合表现出旋律的乐句,同时,在3—4年级创作要求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清晰的结构进行旋律创作。
(5)音区与音域
美国小学音乐旋律学习计划中,音区和音域的教学内容也是以相同的年级划分进行的。1—2年级音区与音域旋律教学内容中,要求学生能够在一定的音乐中演唱、演奏高音区和低音区,能够通过律动动作表现出音区的高低和音域的宽窄。值得注意的是,在“作曲与探索音响”要求中,提出“能够根据视觉提示或戏剧故事创作不同音区、不同宽窄音乐的旋律”[3]。3—4年级的音区与音域教学中,不仅保持了1—2年级的学习内容,同时,要求能够用图形记录下所创作的不同音区的旋律。5—6年级的音区与音域教学内容中,关注到对于音区与音域的对比问题,并注意到在演奏中不同音区和音域的效果差异。
2.按年级进行的旋律教学内容[4]
通过对美国小学不同年级的音乐学习计划中旋律教学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美国小学旋律教学集中在旋律线、旋律进行、调性、乐句以及音区的学习中。虽然,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其旋律教学主要围绕这些方面在教学要求上不断提升难度。
(1)1—2年级的旋律学习内容
在律动动作中,能够表现出旋律线、旋律的进行方向、乐段的结构以及在空间中通过律动表现出音区的高低。
在唱歌的活动中,能够准确地演唱一定音域的旋律线;能够注意到音区的变化和乐段结构以及收束句的变化;能够演唱大调、小调和五声音阶的歌曲。
在乐器演奏上,能够通过铃、音条乐器和钢琴的演奏,表现出不同旋律音型、音阶的旋律,并能够演奏旋律的乐句和不同音区的旋律。
在作曲和探索音响领域中,能够在视觉和听觉提示下,关注到旋律方向、旋律的跳跃以及不同长度的乐句,并能够通过问答的形式或根据视觉提示和戏剧故事进行旋律创作。
在听音乐的内容中,要求学生能够听辨旋律音型、旋律的逐级发展或跳跃发展、旋律的调性、旋律中不同长度的乐句以及音区的高低和音域的宽窄。
(2)3—4年级的旋律学习内容
在律动动作中,能够表现出旋律的方向和模进、旋律的级进或跳进,能够通过律动动作显示出乐句的轮廓以及音区和音域的变化。
在歌唱活动中,能够通过乐谱和手势准确地演唱出一定音域的旋律线;能够识读乐谱中的乐句;能够演唱出级进或跳进的旋律,同时注意到调性的改变。
在演奏乐器活动中,能够在固定乐器上演奏旋律,同时能够识读传统乐谱或图形谱,在演奏中能够注意到旋律中的调性,并能够排列出大调、小调和五声音阶的音阶。
在作曲和探索音响活动中,不仅包括能够在乐器上进行旋律的自由创作和即兴创作,还包括能够根据视觉提示或戏剧想象进行旋律创作。在旋律创作中,能够关注到调性的变化以及所使用的不同调式音阶,并能够运用图形谱或传统乐谱记录创作的旋律。
在听音乐的活动中,不仅能够使用乐谱或图形谱听辨旋律的方向、旋律线、旋律的进行,还能够听出调性的变化、乐句的长短、音区的高低以及音域的宽窄。
(3)5—6年级的旋律学习内容
在律动动作中,能够用不同高低方向的律动动作表现出旋律线、级进与跳进,也能够通过不同的律动动作及其组合表现旋律的乐句。
在歌唱活动中,能够通过识读乐谱演唱歌曲的旋律线,并注意到旋律的进行方式、调性、乐句和收束句以及音区与音域。
在演奏活动中,不仅能够通过识读乐谱进行竖笛、吉他、铃和音条乐器的乐器演奏,还能够在固定音高乐器上演奏出乐谱上的级进、跳进和音阶,并能够关注到乐句的变化以及不同音区的演奏效果。
作曲和探索音响方面,不仅能够进行旋律创作或即兴创作,能够在创作中突出级进和跳进的不同旋律进行方式,同时,在创作中能够考虑到调性、乐句结构、音区与音域等问题,并最终能够用传统乐谱或者图形谱的方式记录下所创作的旋律。
在听音乐方面,能够听辨出级进或跳进的旋律,能够通过图形谱的的形式表现出来;能够听辨出旋律的调性、动机、乐句、收束句、音区和音域等内容。
有关儿童音乐游戏的理论与教学的文章
在节拍教学中,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教师需要有足够的重视,因为中国传统音乐有自己的节拍特点。不同于西方音乐中强拍、弱拍的节拍律动划分,中国传统音乐中以板和眼来进行节拍形式划分,例如流水板、散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等。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散板即无板无眼的形式,它也是中国音乐中非常独特的节拍形式。儿童较早接触中国传统的音乐作品,理解中国自己的音乐语言要素,对形成音乐母语的音乐听觉和审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3-08-12
旋律教学中,对于旋律线这一教学内容的关注正是借助于美术的视觉特点,引导儿童关注旋律进行中细微的旋律线条变化。无论教师在旋律线教学中选择何种教学方法,首先都必须对授课中的音乐作品在旋律线方面进行一定的分析,需要思考旋律进行的方向、旋律进行的特点、旋律线所表现的音乐结构等内容,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旋律线教学。......
2023-08-12
在“表现”教学领域中最为独特的是对于“综合性艺术表演”的教学要求,这一教学要求已经将音乐活动放入艺术实践活动的内容中加以认知。“综合性艺术表演”不仅强调音乐表演活动,同时在其中融入了故事情节、舞蹈表现、舞台设计和角色担当等综合教学内容。......
2023-08-12
《音乐课程标准》与《音乐教学大纲》比较,最突出的特点是由“教师中心”向“学生发展中心”的转变。2011年,国家教育部对《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了修订,出台了《音乐课程标准》,并在课程内容的具体表述中对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学中的音乐要素教学有了更加详细的要求。......
2023-08-12
“创造”教学领域是新课程改革中十分突出的改变,它包含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编创和创作实践三部分。在“创造”领域的教学要求中,需要儿童对1~2小节的节奏或2~4小节的旋律结构有清晰的认识。......
2023-08-12
新的教学方法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最终其教学成果《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的出版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达尔克罗兹的音乐教育观念受到舞蹈家伊沙伯拉·邓肯的现代舞观念的影响,他将音乐中的节奏等音乐要素通过身体动作外现出来,从而在身体和心理之间搭建起桥梁。由于自身的作曲背景,达尔克罗兹尝试引导学生通过身体律动把内心感受转换成音乐,从而完成了其音乐教育理论的最后一个步骤——即兴作曲。......
2023-08-12
儿童音乐教育所立足的正是音乐学习需要扎根于游戏活动的教学理念,儿童需要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在参与音乐游戏的过程中“玩中学”。那么,“玩中学”的理念落实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就会涉及“玩什么”以及“怎么玩”的具体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需要明确音乐游戏活动的设计意图,以及如何提高儿童对某一方面音乐要素的掌握能力。......
2023-08-12
同时,单位拍稳定感训练更注重的是一种心理稳定感的训练,在训练中有声练习可以显示出儿童对于单位拍所表现出的稳定感,而具有休止符的拍停训练则更可以帮助儿童检验其内心恒拍的稳定感。音乐游戏活动设计:单位拍的进行与休止的交替游戏一、活动设计目标通过单位拍的有声和无声(休止)交替出现考查儿童内心单位拍(恒拍)的稳定感。......
2023-08-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