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儿童音乐游戏教学:多声部节奏活动与乐器伴奏设计

儿童音乐游戏教学:多声部节奏活动与乐器伴奏设计

【摘要】:节奏游戏活动不仅包含语言中的节奏游戏和通过身体乐器即声势动作进行的音乐节奏游戏活动,同时,也包含儿童在乐器演奏中进行的节奏学习。(二)从节奏游戏活动到乐器演奏教学多声部乐器伴奏在儿童音乐教学领域中有具体的教学要求,但是对于教师来说,这一教学内容需要建立在前面所涉及的众多多声部节奏游戏活动的基础上。因此,多声部声势节奏游戏为乐器伴奏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节奏游戏活动不仅包含语言中的节奏游戏和通过身体乐器即声势动作进行的音乐节奏游戏活动,同时,也包含儿童在乐器演奏中进行的节奏学习。而声势动作练习往往是乐器演奏活动的前期铺垫,学生通过语言中的节奏学习和声势动作中的节奏学习不仅对需要演奏的节奏型有非常充分的认识,同时,声势动作的设计也可以和乐器演奏的动作设计相接近,为学生完成乐器演奏时协调的肢体动作进行前期的训练。

(一)儿童打击乐器伴奏中常用的乐器

1.儿童音乐教学中常用的乐器

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打击乐器伴奏教学内容也经常选用大小及重量适用于幼儿的打击乐器,其演奏活动有助于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

3—4岁:铃鼓、串铃、沙球、圆弧响板、碰铃。

4—5岁:木鱼、小锣。

5—6岁:双响筒和三角铁,对儿童的用力均匀和手眼协调有较高的要求。

小学音乐教学中常用的伴奏乐器也以打击乐为主,下图中是我国小学音乐教材中乐器演奏教学环节中经常出现的伴奏乐器,为京剧选段进行伴奏的教学内容出现次数较少,而碰铃、三角铁、木鱼、双响筒、沙锤等打击乐器却应用十分普遍。

图例6-3-4

我国小学乐器教学活动中的常用伴奏乐器

对于打击乐器伴奏的教学要求通常包含两种,第一种是指定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其伴奏型的选择有时会给定固定节奏型,让学生按照给定的节奏型进行乐器伴奏;有时会要求学生编创固定节奏型为歌曲伴奏。第二种是在众多打击乐器中,选择适合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这一教学要求有一定的难度,它考验了学生对于乐器音色以及合奏中乐器选择的能力,同时,它也需要学生对于打击乐器有一定的认知。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也可以包含两类,即给定固定节奏型并要求学生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或者是编创固定节奏型,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我国古代对于乐器有详细的分类,周代乐器曾按照制造材料的性质分为“八音”,这是我国音乐历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八音”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8]。1914年,音乐学家霍恩波斯特尔和萨克斯发表了著名的《乐器分类法》,将乐器分为体鸣乐器、膜鸣乐器、弦鸣乐器和气鸣乐器[9]

儿童音乐教学活动中用于乐器伴奏的打击乐器需要考虑到儿童的身体发育特点以及对于音色的初步感知能力,幼儿园和小学音乐教学中用于伴奏的打击乐器包含木制材质制成的双响筒、木鱼,金属材质制成的三角铁、碰铃以及以革制材料制成的鼓等。这些乐器大小适中,易于操作,在合奏中音色搭配均匀,能够承担二声部、三声部,甚至四声部的乐器伴奏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应用于幼儿园和小学伴奏教学中的打击乐器,在演奏时其肢体动作都以手臂的大肢体动作为主,无论是手臂的上下摆动,还是左右摆动,对于儿童上肢肢体动作的协调性发展都有极大的帮助。这一身体动作与拍手、拍腿的声势动作十分接近,因此,在声势训练中所进行的身体律动练习和肢体训练为儿童乐器伴奏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奥尔夫乐器

奥尔夫乐器是以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命名的教学法中所使用的乐器,在20世纪20年代,奥尔夫为了支持他所进行的音乐教学活动改革制成了音条乐器。至今木琴、钟琴和钢片琴这些音条乐器依然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十分重要的教学乐器。

奥尔夫乐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或有一定音高限定的打击乐器;另一类是旋律性打击乐器,即音条乐器,它们是奥尔夫乐器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奥尔夫对乐器发展最重要的贡献。我国儿童音乐教育领域中,音条乐器通常在幼儿园或者音乐培训机构中较多使用,而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打击乐器的运用较为普遍。

(1)奥尔夫打击乐器

奥尔夫打击乐器分为四类,它们也同样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中经常使用的伴奏乐器,例如皮革类的鼓,木质类的双响筒、木鱼等,金属类的三角铁、碰铃、锣等以及散响类的沙锤等,不同材质的打击乐器在音色以及合奏中声部协调方面都各有特点。

皮革类的鼓,其声音低沉、浑厚,适合于低声部,在强拍上鼓能够给人以深沉的稳定感。木制的乐器由竹木等材质制作而成,它们的声音十分清脆、明亮,在乐器伴奏中能够胜任节奏较为复杂的节奏型。金属类乐器由铜等金属材质制作而成,其声音清脆明亮,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较长的延绵音,所以不适合演奏音符较多、速度较快的节奏型,而适合演奏如全音符、二分音符等时值较长的音符。散响类乐器在小学和幼儿园用得较多的是串铃和沙锤,在演奏中,它们的声音比较难以控制,很难演奏音符较多、速度较快的节奏型。在打击乐器伴奏中,声部编配需要考虑到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教师和学生也可以通过多次的游戏活动尝试去探索和发现不同乐器在发声方式以及编配上的可能性。

(2)奥尔夫音条乐器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音条乐器的演奏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在音条演奏的过程中,学生从小型的旋律性敲击乐器入手,不仅学习了简单的和声应用,同时,也在易于操作的愉快游戏活动中进行了独特的即兴旋律创作。可以说,没有音条乐器的学习和演奏,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认识和研究就不完整。由于音条乐器中的每一根音条都可以拆卸和安装,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要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儿童的参与性和探索精神。由于音条乐器在旋律教学以及和声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许多音乐教育专业机构的培训中,奥尔夫音条乐器的学习也是必要的学习内容。

(二)从节奏游戏活动到乐器演奏教学

多声部乐器伴奏在儿童音乐教学领域中有具体的教学要求,但是对于教师来说,这一教学内容需要建立在前面所涉及的众多多声部节奏游戏活动的基础上。

立足语言的节奏游戏通过多声部的语言朗诵活动,在节奏、节拍、速度、力度、语气、语调等层次变化中锻炼了儿童在语言中表现不同声部差异与声部间的融合能力。

立足于声势的节奏游戏活动通过身体动作全方位地锻炼了儿童的身体协调能力,在多声部声势伴奏活动中,学生不仅需要准确地演奏出自己声部的节奏型与声势动作,同时,还要聆听和关注其他声部的活动。因此,多声部声势节奏游戏为乐器伴奏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乐器演奏中,完成“创编节奏型进行乐器演奏”的教学要求需要建立在儿童具有一定音乐编创能力的基础上,节奏魔方的多声部游戏活动以及字词替换的声势动作游戏活动都对培养儿童编创节奏型的音乐能力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儿童音乐教学活动中乐器伴奏的教学内容是最显性的教学要求,但是,要完成这一教学目的,教师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教学设计,并在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的身体协调能力以及音乐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利地完成教材中对乐器伴奏的具体教学要求。

1.从语言活动入手的乐器伴奏教学

从语言活动入手的乐器伴奏教学是在教学中将语言中的词汇与乐器伴奏建立一定的联系,通常包括两类。

(1)借助象声词模仿乐器发声的特点

通过语言词汇模仿乐器发声在音色上的特点,例如,鼓的声音可以用“咚咚”代表,木鱼的声音可以用“梆梆”代表,碰铃的声音可以用长音的“叮”代表,词汇与乐器的对应关系需要教师与学生形成默契。学生在真正拿到乐器演奏之前,已经通过语言的多声部练习掌握了不同乐器的演奏节奏型,也通过语言中速度、力度、语气的强弱变化对乐器合奏中不同乐器的层次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学生在象声词中初步了解到所演奏乐器的音色特点,为多声部乐器合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固定某些乐器约定俗成的语言读法

某些乐器或者节奏型有十分约定俗成的语言表达方式,比如京剧的节奏型朗读就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京剧锣鼓经中代音字,即我们看到的“仓”“台”“才”等,在京剧演奏中这些代音字都对应着不同的乐器以及不同的打法,例如“才”代表饶钹单击,“台”代表小锣单击,“乙”代表休止,念读方法与乐器的演奏形成十分准确的对应关系。在我国京剧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艺术家们创造出各种各样的锣鼓经代音字,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习者准确地书写、记忆和念读锣鼓经。

京剧中代音字的念读方法学习不仅存在于民间艺人的教育传承中,在当代学校音乐教育中也包含对于京剧代音字的教学内容,例如,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四年级上册音乐欣赏课《甘洒热血写春秋》的教学内容中,就要求学生根据锣鼓经的独特念法念奏节奏型,并能够了解这一节奏读法与乐器演奏之间密切的关系。

谱例6-3-39[10]

当我们将其中用于伴奏的锣鼓经抽出进行教学时,可以发现锣鼓经中的代音字清晰地指向了乐器以及演奏方式,学生只要掌握了锣鼓经中约定俗成的代音字的语言读法,就能够进入到京剧打击乐伴奏的活动中。

谱例6-3-40

京剧锣鼓经多声部节奏谱例(片段)

2.从声势活动入手的乐器伴奏教学

乐器伴奏教学活动与声势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可以将模拟演奏中的身体动作贯穿于声势游戏活动中,例如,拍腿的动作与敲鼓的动作在手臂动作上有一定的联系;敲击碰铃的动作与双手对拍时的肌肉动作有一致性;三角铁、木鱼的演奏动作也可以通过拍手时左手保持不动,右手朝向左手的拍手动作进行练习。打击乐演奏时需要锻炼肢体动作的平衡性,而这些肢体训练活动都会在声势游戏活动中得到充分的锻炼。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游戏活动教学设计之初,需要考虑到游戏活动从语言到动作,再到乐器伴奏的连贯性,逐层铺垫,帮助儿童在愉快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学习内容。

节奏是音乐中最为重要的要素之一,也是音乐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广义的节奏存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比如心跳、走路中都包含着一定有规律的节奏。正是因为这样,在儿童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儿童对于节奏的感受总是最为敏感的。节奏感的培养是儿童音乐教育中节奏教学的主要目的,语言中的节奏、动作中的节奏、乐器演奏中的节奏都值得我们关注。良好的节奏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也是提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必要条件。世界上著名的音乐教学思想和方法体系,对节奏教学都给予了充分的认识和研究,我们不但需要加强理论研究,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本书中的音乐游戏活动更多是提供游戏活动思路,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