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表现”教学领域中最为独特的是对于“综合性艺术表演”的教学要求,这一教学要求已经将音乐活动放入艺术实践活动的内容中加以认知。“综合性艺术表演”不仅强调音乐表演活动,同时在其中融入了故事情节、舞蹈表现、舞台设计和角色担当等综合教学内容。......
2023-08-12
(一)节奏
在视唱练耳教学中,一次偶然的机会使得达尔克罗兹发现有韵律的身体动作和音乐的感受力与表现力之间有巨大的关系。音乐中的节奏、力度、速度等因素仅仅靠听觉学习是不够的,还需要调动身体的其他感觉能力从而调动整个肌体做出反应。基于这一发现,他开始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把身体对于音乐节奏的反应作为研究的重点进行系统化的探索。他从节拍训练开始,通过行走感受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律动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加入重拍以及更为复杂的节奏型,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节奏、节拍、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做出相应的身体反应。
节奏要素是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实践中最为重要的音乐要素,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天生的节奏本能,对于儿童来说,只有通过音乐与运动的结合才能唤起这一音乐本能。同时,音乐中的节奏与儿童运动时所感受到的时间、空间以及能量的变化有深刻的联系,依靠身体运动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并通过反复的身体运动体验强化肌肉记忆是训练儿童节奏感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节奏运动、视唱练耳和即兴》一文中,达尔克罗兹对节奏练习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包含了肌肉放松与呼吸训练、拍和重音、拍律的记忆、迅速转换节奏的练习、准确时值的练习、肢体的分离性配合练习、对位节奏和复合节奏的练习以及节奏记谱练习等22项具体的节奏训练的内容,可见,在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领域中,节奏运动练习成为视唱练耳和即兴练习的基础。在体态律动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节奏要素的学习重点在于“时值与结构”的教学,达尔克罗兹对于节奏这一音乐的基本要素进行了十分细致的划分,并针对具体的节奏内容进行了详尽的体态律动的活动设计。对于休止、切分节奏、对位节奏、复合节奏等较为常用的节奏类型设计十分明确的体态律动动作,例如谱4-1-1中“切分节奏”这种较难掌握的节奏可以通过明确的身体动作进行感受、重复和记忆。
谱例4-1-1[1]
而如果在连续的切分节奏出现时,学生对于切分节奏的掌握就更加困难,而双人配合或者单人手脚配合完成的体态律动动作,将会大大降低连续切分节奏的难度。(如谱4-1-2)
谱例4-1-2
在学生无法单人完成拍手与踏脚同时进行的体态律动活动时,教师可以安排双人分担切分节奏声部与稳定的拍律声部的身体律动,当学生身体协调性达到一定要求时,可以鼓励学生单人完成拍手与跺脚同时进行的体态律动训练。
(二)节拍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中的节拍要素训练紧紧抓住音乐中节拍强弱规律循环这一特征,通过一系列的身体动作,使学生感受音乐中的强弱循环与身体动作中能量的变换,例如,从与节拍相关的呼吸训练开始,感受身体能量的聚集、持续和释放,学生通过一呼一吸感受身体律动循环与音乐中强弱出现循环的一致性,从而通过身体动作感受音乐的能量交替。
谱例4-1-3
谱例4-1-4
在谱例4-1-3中,拍的强弱规律体现在呼吸中为强拍呼气、弱拍吸气,其身体能量的变化表现为吸气时聚集能量,呼气时释放能量。谱例4-1-4中,
拍的强弱规律与
拍不同,其强弱规律表现为“强、弱、弱”,在呼吸训练中,每小节三拍的循环依然保持着强拍呼气,但其中第二拍是将呼气的能量持续释放的过程,它成为从呼气到再次吸气的中间环节。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中对呼吸的训练是感受节拍律动的基础性训练,在此基础上踏步、屈膝、迈步等身体动作的引入,使学生通过系统性的身体律动学习,感受节拍中的强弱规律变化。这一教学方法对于复拍子和不等拍这些比较特殊的节拍律动,往往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速度
速度是与人的身体动作结合十分紧密的一种音乐要素,通过身体动作可以十分清晰有效地感受音乐中速度的变化。在表面上看,音乐中的速度总是与音乐进行的快慢有关,例如音乐中的一些术语,如行板(Andante)在名称上就和人身体行走时的速度相关,其表现了音乐中较为平稳和从容的速度状态。但是,音乐中速度的变化从深层次看,总是深刻地影响着音乐的情绪变化,对于速度的理解并不能将其认为是机械的时间分割,它往往是音乐情绪变化的潜在因素。当一首乐曲的速度改变时,音乐的情绪也会产生微妙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速度与情绪之间的关系是理解速度要素的核心。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其三个组成部分中内心听觉的发展十分重要,学生能够听到音乐速度的微小变化,感受到由此带来的音乐情绪变化,并能够通过身体动作将这一变化细腻地、富有情感地表现出来,这一听觉训练和对速度要素的深刻把握需要长期的练习。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身体的摇摆、行走等动作,感受由于速度的改变所带来的身体张力的变化。当速度较快时,其身体运动的幅度将会逐渐减小,动作频率可以增加;当速度较慢时,身体运动的幅度将会增大,动作频率适当减少。教师可以采用缩小或扩大时值的教学方法,对同一首音乐作品进行速度要素的感受训练,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当速度改变时,身体动作的改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内心情绪的细微差异。例如,同一首作品在行板♩=66的速度中具有一定的的稳定感,当速度定为小快板♩=108时,音乐将会呈现出活泼、欢快、跳跃的情绪,而当作品的速度变为慢板♩=52时,音乐的情绪则变得更加柔和、宽广。通过速度微差的比较与感受的学习方式,速度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将会凸显出来。
(四)力度
音乐中的力度反映在身体动作中,表现为肌肉的不同紧张程度以及身体能量的扩张与收缩。音乐中虽然有各种力度标记,如ppp、pp、p、mf、f、ff、fff等标明音乐作品的力度层次,但是,在音乐进行中力度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听觉训练中,学生能够听出力度的强与弱、渐强与渐弱、突强与突弱等一系列多层次变化,可是,在音乐的表现过程中,如何把握力度的层次问题却体现了音乐的表演者对于作品的理解能力以及对于身体能量的控制与释放的能力。力度这一音乐要素与速度、旋律、音区、和声等都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对于细微力度变化的感知往往需要其具有极强的音乐感受力。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方法借助体态律动的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中细微力度变化的身体表现,从而激发学生通过控制身体的细微动作感受,体验和表现出音乐中力度层次的细微变化。
谱例4-1-5
例如,在俄罗斯旋律大师柴科夫斯基的钢琴作品《六月》中,短短的一个乐句就包含了丰富的音乐力度层次。(谱例4-1-5)作品开篇就标明了作品从“弱”(p)的力度层次开始,第一个乐句出现了一个明显的上行音阶,音阶从“弱”的力度进入,同时根据音乐的旋律进行以及情绪的需要力度逐渐加强,出现了渐强()的力度层次,第一乐句在上行后有一个下行的收尾,音乐的力度也由渐强转为渐弱(
),音乐由情绪上升转为情绪平静。音乐作品中力度的微小差别往往体现了音乐家细腻的情感变化,而当学生聆听音乐时,对这一情感变化的把握往往不够敏感。体态律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从弱到强,再从强到弱的力度层次如何用身体表现,身体运动时幅度的大小直观地体现出学生对于力度层次的认知。同时,当学生进行身体动作时,身体内部能量的聚集、持续与释放也考查了学生的身体控制能力。
(五)曲式结构
曲式是关系音乐作品整体结构的音乐要素,它有助于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其内在结构必然会符合某一结构原则,例如,回旋曲式ABACA、三部曲式ABA等。学生如果对音乐的曲式结构没有清晰的认识,大脑中所储存的音乐只能是混沌一片和杂乱无章,对于音乐结构的学习能力也体现了学生一定的逻辑观念。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中的曲式结构学习是将音乐内在的曲式结构通过动作、队形等方式清晰地呈现出来,这一教学方式将看似复杂的音乐结构图示用律动、即兴表演等方式进行再现,学生在愉快的身体活动中,不仅潜移默化地掌握了作品整体的曲式结构,还调动了其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感知能力。在体态律动中对音乐作品结构中的重复性段落和对比性段落进行区分、重组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后期的音乐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通过体态律动的活动体验作品的分句。
作品《小雨沙沙》是一首由五声音阶构成的一段体儿童歌曲,其中包含两个乐句,1—8小节为第一乐句,9—14小节为第二乐句,为了让儿童感受到作品的曲式结构,在体态律动活动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两个乐句进行区分。例如,当第一乐句演唱时,儿童单腿跪步蹲,双手在胸前轻轻摇摆,代表“种子”;当第二乐句演唱时,儿童慢慢起身,双手张开,代表“发芽”。在这一曲式结构的体验活动中,重要的区分方式是通过身体的下蹲和站立动作对应着两个不同的乐句,并通过高低的空间变化使学生理解不同动作所体现的音乐结构。
谱例4-1-6
有关儿童音乐游戏的理论与教学的文章
在“表现”教学领域中最为独特的是对于“综合性艺术表演”的教学要求,这一教学要求已经将音乐活动放入艺术实践活动的内容中加以认知。“综合性艺术表演”不仅强调音乐表演活动,同时在其中融入了故事情节、舞蹈表现、舞台设计和角色担当等综合教学内容。......
2023-08-12
“创造”教学领域是新课程改革中十分突出的改变,它包含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编创和创作实践三部分。在“创造”领域的教学要求中,需要儿童对1~2小节的节奏或2~4小节的旋律结构有清晰的认识。......
2023-08-12
同时,单位拍稳定感训练更注重的是一种心理稳定感的训练,在训练中有声练习可以显示出儿童对于单位拍所表现出的稳定感,而具有休止符的拍停训练则更可以帮助儿童检验其内心恒拍的稳定感。音乐游戏活动设计:单位拍的进行与休止的交替游戏一、活动设计目标通过单位拍的有声和无声(休止)交替出现考查儿童内心单位拍(恒拍)的稳定感。......
2023-08-12
音乐教学内容中的音乐游戏存在于音乐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它渗透在音乐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中,体现为教学导入阶段的音乐游戏、教学展开阶段的音乐游戏和教学拓展与结束阶段的音乐游戏。在音乐游戏活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与音乐绘本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游戏活动。......
2023-08-12
(一)节奏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将语言、动作、音乐融合在一起最核心的要素就是节奏,节奏训练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通过古典声势,即拍手、捻指、拍腿、跺脚这四种基本的声势形式,将语言中的节奏训练深入到身体动作中,不仅增加了节奏要素训练的丰富性,还将动作的协调性训练引入到节奏训练中。在奥尔夫节奏游戏中,十六字格的均等节奏设计为四拍子的节奏游戏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2023-08-12
《音乐课程标准》与《音乐教学大纲》比较,最突出的特点是由“教师中心”向“学生发展中心”的转变。2011年,国家教育部对《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了修订,出台了《音乐课程标准》,并在课程内容的具体表述中对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学中的音乐要素教学有了更加详细的要求。......
2023-08-12
谱例7-2-27《草原上》是小学三年级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歌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缩小时值的旋律编创方法对这首歌曲的旋律进行改编,并引导儿童关注编创后的旋律在音乐风格上的改变。谱例7-2-30在对歌曲《大海》的旋律片段进行逆行旋律编创活动时,并没有严格按照逆行的旋律进行,而是对第四小节的节奏进行了微调,在具体的旋律编创活动中教师对某些旋律音进行调整能够使音乐听起来更加流畅,这也是在具体旋律编创教学活动中比较常见的情况。......
2023-08-12
一年级的旋律教学内容与幼儿园的音乐教学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基本上延续了幼儿园旋律教学中音的长短、高低的教学内容,并保持了通过身体动作表现出所感受到的音的高低的游戏活动教学方法。图例7-1-1我国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旋律教学(部分)二年级的旋律教学比起一年级来说,更凸显对于音高、唱名的感受。方向、旋律线和模进美国小学音乐学习计划中对于“方向和旋律线”的教学要求贯穿始终,三......
2023-08-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