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儿童音乐游戏教学要求

儿童音乐游戏教学要求

【摘要】:小学音乐教材中对于节奏的教学及游戏活动引导贯穿了儿童的整个音乐学习阶段。四年级到六年级阶段重点是对于各种音符与休止符的灵活运用,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节奏卡片、节奏填空、节奏接龙等方式进行深入的节奏游戏教学活动。

(一)节拍与节奏

1.节拍

节拍与节奏的音乐要素游戏活动教学内容始终贯穿于小学音乐教学要求中,节拍教学要求在不同年级有不同的教学侧重。

一年级:

在音乐作品中选择拍和拍的的音乐作品进行音乐教学,使学生在小学一年级阶段熟悉两种节拍下的歌曲。同时,在教学内容中,明确要求用拍手、敲击桌子等方式感受节拍中强音的律动。

二年级

二年级上册第一课的教学内容中就包含了拍加拍的变拍子教学内容,明确要求学生通过拍手、踏脚等方式感受两种不同节拍交替出现的强弱规律变化。同时,二年级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拍的节拍,并能够用敲击打击乐器或敲击桌子等方式展示出强、弱、次强、弱的节拍律动规律。

四年级:

四年级的节拍教学内容是对前面所学到的节拍内容的全面复习,将不同拍子的拍号及强弱规律知识内容纳入学习范围,从理论高度引导学生掌握有关节拍的相关知识。

五年级

五年级升始学习拍的节拍及其强弱规律的知识性内容,并进一步加强对拍、拍、拍的节拍学习,在教学中将指挥拍的实践与教学要求纳入节拍教学中。自此,在小学阶段学生完成了对二拍子、三拍子和四拍子的学习。从二年级对于节拍强弱规律的感知到四年级对节拍理论知识的学习,再到五年级对节拍及其指挥拍图示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体验,学生对于三种常用的节拍形式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和实践。

2.节奏

节奏教学内容是学校音乐能力训练中最为基础性的也最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儿童音乐游戏活动教学中,节奏游戏活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小学音乐教材中对于节奏的教学及游戏活动引导贯穿了儿童的整个音乐学习阶段。

(1)音符与休止符

一年级学习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以及在拍和拍的节拍强弱规律下的节奏卡片游戏活动及节奏接龙的游戏编创活动。

二年级的节奏教学中根据拍的节拍学习内容,将节奏型的学习也扩展到十六分音符。这样,节奏卡片组合中就包含了八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三种类型。

三年级的节奏学习教学中,重点学习了四分休止符和八分休止符,同时,通过跳格子的节奏游戏活动方式将前面所学到的所有节奏型运用在节奏卡片以及字格的教学活动中。三年级对常用音符与休止符在理论层面也进行了全面总结,帮助学生梳理了所学过的所有音符及休止符类型。

四年级到六年级阶段重点是对于各种音符与休止符的灵活运用,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节奏卡片、节奏填空、节奏接龙等方式进行深入的节奏游戏教学活动。

(2)打击乐器伴奏

在节奏的学习中乐器伴奏也始终伴随整个小学音乐学习阶段,每个年级中都包含有明确的运用乐器为歌曲伴奏的教学要求。

一年级教学中选择的打击乐器是三角铁、串铃、碰铃和木鱼

二年级选择的打击乐器在一年级的基础上增加了双响筒、沙锤、响板、铃鼓等,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图形谱的方式记录下不同打击乐器的音色特点。在打击乐器伴奏中要求引导学生能够在众多的打击乐器中选择适合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三年级开始,打击乐器伴奏的节奏型更加复杂,同时声部也发展为三声部的乐器伴奏。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候的记谱方式是以图形谱的方式作为打击乐伴奏的记谱。

四年级的打击乐伴奏活动中采用了正规的节奏谱进行记谱。

五年级的节奏打击乐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编创节奏,选择乐器为歌曲伴奏。其教学要求一方面需要儿童熟悉不同打击乐器的音色特点,并能够选择适合的节奏型;另一方面儿童还需要根据歌曲的教学内容编创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二)旋律

一年级的旋律教学包含感受音乐的旋律线、音的长短、音的高低等教学内容。选择以五声音阶为主的音乐作品,使学生熟悉五声音阶的旋律进行,同时,在教唱的过程中一年级教学已经运用了柯尔文手势进行可视的旋律音高练习。

二年级的旋律教学在一年级学生已经熟悉五声音阶旋律进行的基础上加入了旋律接龙的旋律编创活动,其方法是教师给定旋律编创的音高、旋律编创的节奏卡片,学生在有限的音高及固定的节奏型中进行旋律编创。同时,在识谱教学中包含了旋律模唱的教学内容。在感知旋律线的教学内容中要求借助于绘画、身体律动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旋律线条的变化以及旋律的走向。这一阶段采用简谱、图形谱的教学方式进行旋律模唱练习。

三年级的旋律教学中柯尔文手势大量运用,同时,旋律编创的教学内容也逐渐增多,旋律填空、旋律听辨等旋律游戏教学活动大量存在于三年级的旋律教学内容中。

四年级的旋律教学内容中重点学习了旋律的进行,即旋律上行、旋律下行、波浪形进行三种不同的旋律进行方式。

五年级的旋律教学要求中引导学生以旋律进行的方式理解歌曲的情绪变化。同时五年级教学中加强了旋律创作的教学内容要求,旋律编创、旋律填空以及根据情景编创完整旋律的教学内容较多地出现在五、六年级的教学内容中。

六年级引导学生关注不同文化中的音乐旋律、不同音乐风格中的音乐旋律,例如京剧中的旋律、民歌中的旋律。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歌曲的旋律与地域及音乐风格的关系。

(三)音色

一年级对于音色的感知主要是借助于乐器演奏中的音色辨别来完成的,例如在一年级教材中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三角铁、双响筒的敲击方式进行探索,同时,在一年级的音色教学活动中对于象声词也有相关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模仿象声词以及为图片配上适合的象声词,引导学生关注对不同声音音色的模仿。

二年级将音色的教学与音乐作品紧密结合在一起,往往是引导学生聆听作品并对音乐作品中不同的音色进行区分。在二年级下册第四课中,音色教学有目的性地引导学生区分童声、女声、男声三种不同的音色。

三年级对于音色的教学开始关注不同乐器所独有的音色,例如在聆听音乐作品《赛马》时,引导学生了解二胡的音色;聆听音乐作品《草原牧歌》时,引导学生了解琵琶的音色;聆听音乐作品《浏阳河》时,了解古筝的音色;聆听音乐作品《杨柳青》时,了解笛子的音色;聆听音乐作品《小放牛》时,记住唢呐的音色。同时,在教学中对于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三种不同人声的音色进行区分。

四年级的音色教学中依然保持着对于乐器的音色学习,例如在聆听音乐作品《梦幻曲》时,了解大提琴的音色;聆听音乐作品《水上音乐》时,了解小提琴的音色;聆听音乐作品《夜深沉》时,区分二胡与京胡的音色;聆听音乐作品《牧羊姑娘》时,了解双簧管的音色;聆听音乐作品《乘着歌声的翅膀》时,了解长笛的音色。同时,在欣赏作品《彼得与狼》时,对于所学过乐器的音色进行辨别,考查学生对于不同乐器音色的感知与把握能力。

五年级对于音色的教学更加贴近于音乐作品以及乐器音色本身,同时在音色教学中加入了音响编创的教学内容。一方面,通过聆听作品的主题旋律,对于音色进行描述并讲解出演奏这段旋律的主要乐器;另一方面,结合音色思考不同乐器对音乐情绪所带来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不同乐器与人声的音色进行对比,例如柳琴与琵琶、女高音与女中音的音色对比。学生在五年级的教学活动中已经完整地学习了童声、女声、男声三种不同的音色及其内部细分,即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中音和男低音。

六年级对于乐器音色的学习更加系统化,不仅学习了西洋弦乐器、管弦乐器、打击乐器等不同的乐器划分种类及其音色特点,同时,也学习了中国民族乐器中的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吹管乐器以及打击乐器的不同乐器分类及其音色特点。

可以说小学阶段对于音色教学的学习内容十分全面,不仅包含人声中的音色区别,更对乐器种类以及乐器的音色有较为系统的教学内容。

(四)速度

对于速度的感知与教学在小学音乐课程内容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一年级对于速度的感觉集中在一年级下册第四课《可爱的小象》中,通过兔子乌龟的形象感受音乐速度的快慢。

三年级的速度教学内容包含用不同的速度来演唱歌曲,同时思考旋律速度改变后音乐作品在情绪上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三年级的速度学习内容中还需要了解慢速、中速、快速三种不同的速度,并从音乐情感表达方面引导学生为歌曲选择适当的速度。三年级下册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段落在速度上的变化,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二课《美妙童音》和第三课《我们的朋友》中都有相关的教学内容。

四年级的速度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听到音乐作品速度变化时用身体动作加以体现,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第一课欣赏作品《那不勒斯舞曲》时,要求学生听到速度加快时随音乐划圈;第五课聆听作品《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中要求学生说出音乐各段落速度的变化;第六课《摇篮曲》中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速度才能表现歌曲的意境,并要求学生为歌曲设计演唱的速度。

五年级的速度教学要求主要集中在引导学生说出乐曲中不同段落的速度差异,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二课《嘎达梅林》、第三课《丰收锣鼓》,五年级下册第二课《北京喜讯到边塞》、第五课《京韵》中都要求学生聆听并说出乐曲不同段落在速度上的差异。

六年级的速度教学一方面强化了五年级的速度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强调速度与音乐风格之间的关系,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三课《木偶兵进行曲》中要求学生感受进行曲的速度与风格,六年级下册第二课《阿细跳月》中强调在乐曲速度变化时用动作来表现。

(五)力度

对于力度的感知在小学音乐课程内容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一年级上册第三课《祖国您好》中用狮子和猫咪的图片形象感知音的强弱,鼓励学生尝试用温柔和愤怒的语气说话,感受力度的差异,并随老师的鼓声表现出强弱的变化。一年级下册第八课《时间像小马车》中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强弱变化来表现歌曲中的部分内容。

二年级的力度教学内容和节拍以及打击乐器的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在二年级上册第四课《我的小鸡》中,引导学生按节奏读数字并表现出不同强弱力度下的变化。二年级上册第八课《晚会》中,用动作表现出音的强弱,同时,二年级下册第七课《音乐小屋》的力度教学内容中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力度记号如“p”和“f”。二年级下册第四课《我是人民小骑兵》教学内容中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双响筒表现出小骑兵由远及近的力度变化。

三年级的力度教学中要求学生认识力度记号并体验不同歌曲的强弱处理,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第六课《四季童趣》作品中要求学生找出认识的力度记号并唱一唱;三年级下册第三课《柳树姑娘》教学内容中要求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演唱歌曲的最后两句,并体会效果的不同;第七课《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思考歌曲应该用什么样的力度演唱比较合适。

四年级的力度教学内容一方面继续引导学生关注歌曲应该用怎样的力度演唱比较合适的问题,例如要求试着用不同的力度对比的声音来进行歌曲演唱。另一方面,在四年级的力度教学内容中,学生也学习了中强、中弱、渐强、渐弱等力度标记,如四年级下册第三课《癞蛤蟆和小青蛙》教学内容中,要求学生用中弱、中强的力度变化来唱歌曲;第四课《红蜻蜓》中要求学生按照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演唱歌曲;第七课《友谊的回声》中要求学生通过力度的变化表现“f”和“pp”的力度变化。

六年级的力度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力度变化与音乐情绪的关系方面,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三课《魔法师的弟子》以及六年级下册第七课《欢乐颂》中都有相关教学内容。同时,力度教学内容中还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段落在力度上的表现方式差异,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七课《木星——欢乐使者》中要求比较不同主题在力度上的差异。

(六)和声

有关和声的教学内容从三年级开始,主要是在多声部教学中体现学生对于和声的学习。三年级上册第七课《美丽的黄昏》中学生学习轮唱这一演唱形式。同时,学校音乐教材中也着重学习二声部的发声练习,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七课《维也纳的音乐钟》、三年级下册第五课《嘹亮歌声》中都包含有二声部的发声练习。

四年级的和声学习一方面保持了发声练习中的二声部训练,另一方面,也从发声练习的教学内容逐渐过渡到音乐作品中的二声部训练。四年级上册第三课《大家来唱》,第四课《愉快的梦》《月亮月光光》,第六课《让我们荡起双桨》,第七课《阳光牵着我的手》,下册第四课《红蜻蜓》、第八课《小纸船的梦》中都包含了二声部的和声教学内容,其和声学习中也主要集中在三度音程、四度音程、五度音程以及八度音程等音准训练中,旋律进行中包含的和弦也主要集中在主和弦、下属和弦以及属和弦中。

五年级的和声学习在延续了四年级二声部作品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加入了三声部的教学内容,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四课《铃儿响叮当》中出现了三声部的歌唱教学内容,在教学要求中也要求学生能够说出三声部和二声部在教学效果上有何不同。

整体来说,有关和声的教学内容在学校音乐教学中主要以二声部教学内容为主,从三年级开始,每一册音乐教材中都包含有一定数量的二声部的音乐作品。

(七)曲式结构

一年级曲式结构的学习主要集中在对于音乐作品不同乐句、乐段的聆听方面,培养学生从听觉上感知音乐中不同乐段的差异,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五课《三个和尚》中要求学生听出某一段与哪一段相似,这样的教学内容在一年级上册第六课《小青蛙》、下册第二课《牧童短笛》中都有出现。在一年级中对于不同乐句结构的学习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来寻找乐句出现的次数。

二年级的音乐结构学习中,学生需要学习小节、小节线、终止线和反复记号等乐理知识,同时,在上册第二课《阳光下的孩子》作品中,学生需要区分领唱与合唱在结构上的区别,并用动作表现出来。

三年级音乐结构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乐句,一方面是对于主题旋律或乐句在作品中出现的次数以及段落安排的学习,另一方面也对主题乐句在不同段落中的音乐特点进行比较。三年级上册第二课《赛马》,第六课《樱花》,第七课《灵隐钟声》,第八课《浏阳河》《丰收》等内容中均包含对于主题乐句出现次数及其变化的教学要求。三年级上册第三课《我和你》、第四课《老水牛角弯弯》中都包含有对于歌曲乐句的划分,在《我和你》的教学内容中还要求学生能够在每个乐句开始时用举手的方式进行表示。

四年级音乐结构教学内容中依然延续了通过聆听的方式区分音乐中乐句以及主题旋律出现次数的教学内容,同时,更增加了对于乐段的学习,四年级下册第五课中将乐段的定义作为教学内容,强化音乐结构中乐段的学习。在四年级上册第七课《祝你快乐》中,要求学生根据乐段的变化用跑跳步、拍手和挥手等动作进行表演;第九课《鄱阳渔歌》中要求学生用图形或色彩表现乐曲的段落。下册第一课《新疆舞曲第二号》中,要求学生能够聆听出乐曲的段落划分;第三课《水乡船歌》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区分乐曲的段落,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说出段落之间的不同。

五年级音乐结构教学内容中不仅包含对于乐句、乐段的划分,同时,更侧重于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的乐段在音乐特点上的区分,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小鸟小鸟》中不仅要求学生为乐曲分段,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说出每个乐段在节奏、旋律、歌词内容上的差异。

六年级的音乐结构教学内容不仅复习了前面所有学过的内容,如乐句和乐段的划分、标出音乐主题出现的次数、反复记号等内容,同时,也在音乐结构教学中引导儿童关注更加细节的问题,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七课《欢乐颂》教学内容中要求学生不仅能够说出音乐主题出现的次数,同时,还能够听出各声部进入的次序。

综上所述,学校音乐教材中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总是对音乐要素及其音乐活动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规划和引导,本节内容不仅是对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小学《音乐》教材中的音乐要素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与分析,而且也希望教师能够从儿童音乐能力发展以及音乐课堂游戏活动教学设计的角度重新认识《音乐》教材,不断思考教材中能够深挖的音乐游戏活动教学内容,丰富我国儿童音乐游戏活动的研究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