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儿童音乐游戏的基本音乐要素与教学

儿童音乐游戏的基本音乐要素与教学

【摘要】:乐音是指有确定高度的声音,它是物体有规律的振动所产生的,是构成音乐作品的基本要素。音乐实践中所使用的绝大多数都是乐音和音乐性噪音。在儿童音乐教育领域中常见的音乐要素包括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和声以及曲式结构等内容,对各项音乐要素的认识有助于在儿童音乐教育过程中更有效地完成音乐活动教学设计。

儿童音乐教育中的音乐要素包含音高、力度、音色旋律、节奏、和声、曲式等内容,其中音高、力度和音色与音乐的感性材料——声音有密切的关系,旋律、节奏、和声、曲式涉及音乐的进行,对于儿童来说,其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鉴赏力都有赖于对于音乐要素的把握。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声音,培养儿童对声音的关注是儿童音乐教育中重要的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艺术”领域内容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的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9]儿童的听觉发育要早于其他感觉器官,近年来对于胎教的关注正是由于人们认识到听觉发育的优先特性。引导儿童关注生活中的声音,既包含乐音也包含噪音以及音乐性噪音,在这一过程中鼓励儿童找寻自己所钟爱的声音,愉快地倾听,自信地表达。

乐音是指有确定高度的声音,它是物体有规律的振动所产生的,是构成音乐作品的基本要素。[10]音乐中的乐音按照一定调律法严密地组织在一个固定音高体系里,卡尔·E.西肖尔在《音乐中的科学》一文中指出音波的四个基本可变因素分别包括频率、强度、长度和音波形式,而人类拥有相对应的音高感、音强感、时值感和音色感,任何音乐听觉的记忆、行为、音乐创作、演奏和审美都表现为这四种因素以及对其掌握的能力,也只有凭借它们,我们才可以客观地、正确地描述声音。

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它是既没有音高也没有音区归属感的音。而音乐性噪音是指没有明确的音高,但有音区归属感的音。音乐实践中所使用的绝大多数都是乐音和音乐性噪音。[11]音乐中归纳乐音和噪音在客观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泛音之间的频率、强度和排列的疏密程度三个方面。泛音之间频率比为整数关系、总体强度自基音递减且呈开放排列,则可视为乐音,如钢琴、小提琴、定音鼓等;如果泛音之间频率比不是整数关系,但泛音呈开放排列,听起来可能会没有确定的音高,但会有一定的音区归属感,称为音乐性噪音,如锣等;如果泛音之间频率比既不是整数关系,泛音也不呈开放排列,则听起来既没有明确的音高,又没有音区归属感的音,叫作噪音。音乐实践中所使用的绝大多数都是乐音和音乐性噪音,极少噪音,但是通过仪器测量也可以发现,所有乐器在起始阶段都具有明显的噪音性质。例如,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中,乐音占主要成分,但也有弓擦弦产生的噪音,它是辨别小提琴音色和各种演奏弓法的重要标志。因此,近代声学研究表明,纯粹的乐音和噪音在音乐中使用得极少,而音乐声中包含有乐音和噪音两种成分,只是成分的比例不同。[12]

当儿童开始关注音乐中声音的对比和变化,例如乐器所发出的声音和人声的不同、不同乐器的音色差异以及声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就涉及音高、力度和音色等音乐要素。儿童音乐教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聆听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其音乐能力培养需要借助于音乐基本要素的活动教学而达到,儿童音乐学习的过程也是对不同音乐要素的感受、体验、表现和创造的过程。

在儿童音乐教育领域中常见的音乐要素包括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和声以及曲式结构等内容,对各项音乐要素的认识有助于在儿童音乐教育过程中更有效地完成音乐活动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