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的旋律教学内容与幼儿园的音乐教学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基本上延续了幼儿园旋律教学中音的长短、高低的教学内容,并保持了通过身体动作表现出所感受到的音的高低的游戏活动教学方法。图例7-1-1我国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旋律教学(部分)二年级的旋律教学比起一年级来说,更凸显对于音高、唱名的感受。方向、旋律线和模进美国小学音乐学习计划中对于“方向和旋律线”的教学要求贯穿始终,三......
2023-08-12
儿童音乐教育中的音乐要素包含音高、力度、音色、旋律、节奏、和声、曲式等内容,其中音高、力度和音色与音乐的感性材料——声音有密切的关系,旋律、节奏、和声、曲式涉及音乐的进行,对于儿童来说,其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鉴赏力都有赖于对于音乐要素的把握。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声音,培养儿童对声音的关注是儿童音乐教育中重要的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艺术”领域内容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的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9]儿童的听觉发育要早于其他感觉器官,近年来对于胎教的关注正是由于人们认识到听觉发育的优先特性。引导儿童关注生活中的声音,既包含乐音也包含噪音以及音乐性噪音,在这一过程中鼓励儿童找寻自己所钟爱的声音,愉快地倾听,自信地表达。
乐音是指有确定高度的声音,它是物体有规律的振动所产生的,是构成音乐作品的基本要素。[10]音乐中的乐音按照一定调律法严密地组织在一个固定音高体系里,卡尔·E.西肖尔在《音乐中的科学》一文中指出音波的四个基本可变因素分别包括频率、强度、长度和音波形式,而人类拥有相对应的音高感、音强感、时值感和音色感,任何音乐听觉的记忆、行为、音乐创作、演奏和审美都表现为这四种因素以及对其掌握的能力,也只有凭借它们,我们才可以客观地、正确地描述声音。
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它是既没有音高也没有音区归属感的音。而音乐性噪音是指没有明确的音高,但有音区归属感的音。音乐实践中所使用的绝大多数都是乐音和音乐性噪音。[11]音乐中归纳乐音和噪音在客观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泛音之间的频率、强度和排列的疏密程度三个方面。泛音之间频率比为整数关系、总体强度自基音递减且呈开放排列,则可视为乐音,如钢琴、小提琴、定音鼓等;如果泛音之间频率比不是整数关系,但泛音呈开放排列,听起来可能会没有确定的音高,但会有一定的音区归属感,称为音乐性噪音,如锣等;如果泛音之间频率比既不是整数关系,泛音也不呈开放排列,则听起来既没有明确的音高,又没有音区归属感的音,叫作噪音。音乐实践中所使用的绝大多数都是乐音和音乐性噪音,极少噪音,但是通过仪器测量也可以发现,所有乐器在起始阶段都具有明显的噪音性质。例如,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中,乐音占主要成分,但也有弓擦弦产生的噪音,它是辨别小提琴音色和各种演奏弓法的重要标志。因此,近代声学研究表明,纯粹的乐音和噪音在音乐中使用得极少,而音乐声中包含有乐音和噪音两种成分,只是成分的比例不同。[12]
当儿童开始关注音乐中声音的对比和变化,例如乐器所发出的声音和人声的不同、不同乐器的音色差异以及声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就涉及音高、力度和音色等音乐要素。儿童音乐教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聆听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其音乐能力培养需要借助于音乐基本要素的活动教学而达到,儿童音乐学习的过程也是对不同音乐要素的感受、体验、表现和创造的过程。
在儿童音乐教育领域中常见的音乐要素包括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和声以及曲式结构等内容,对各项音乐要素的认识有助于在儿童音乐教育过程中更有效地完成音乐活动教学设计。
有关儿童音乐游戏的理论与教学的文章
一年级的旋律教学内容与幼儿园的音乐教学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基本上延续了幼儿园旋律教学中音的长短、高低的教学内容,并保持了通过身体动作表现出所感受到的音的高低的游戏活动教学方法。图例7-1-1我国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旋律教学(部分)二年级的旋律教学比起一年级来说,更凸显对于音高、唱名的感受。方向、旋律线和模进美国小学音乐学习计划中对于“方向和旋律线”的教学要求贯穿始终,三......
2023-08-12
小学音乐教材中对于节奏的教学及游戏活动引导贯穿了儿童的整个音乐学习阶段。四年级到六年级阶段重点是对于各种音符与休止符的灵活运用,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节奏卡片、节奏填空、节奏接龙等方式进行深入的节奏游戏教学活动。......
2023-08-12
儿童音乐教育所立足的正是音乐学习需要扎根于游戏活动的教学理念,儿童需要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在参与音乐游戏的过程中“玩中学”。那么,“玩中学”的理念落实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就会涉及“玩什么”以及“怎么玩”的具体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需要明确音乐游戏活动的设计意图,以及如何提高儿童对某一方面音乐要素的掌握能力。......
2023-08-12
在“表现”教学领域中最为独特的是对于“综合性艺术表演”的教学要求,这一教学要求已经将音乐活动放入艺术实践活动的内容中加以认知。“综合性艺术表演”不仅强调音乐表演活动,同时在其中融入了故事情节、舞蹈表现、舞台设计和角色担当等综合教学内容。......
2023-08-12
“创造”教学领域是新课程改革中十分突出的改变,它包含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编创和创作实践三部分。在“创造”领域的教学要求中,需要儿童对1~2小节的节奏或2~4小节的旋律结构有清晰的认识。......
2023-08-12
《音乐课程标准》与《音乐教学大纲》比较,最突出的特点是由“教师中心”向“学生发展中心”的转变。2011年,国家教育部对《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了修订,出台了《音乐课程标准》,并在课程内容的具体表述中对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学中的音乐要素教学有了更加详细的要求。......
2023-08-12
乐曲中表示固定单位时值和强弱规律的组织形式,亦称节拍。[14]一般来说节拍重音是规律出现的,在儿童的音乐教育活动中,节奏教学需要建立在儿童对单位拍掌握的稳定性上,在此基础上感受重音的规律出现,从而理解强弱规律的变化。图例1-2-2节拍是所体现的强弱拍的有规律的重复,而节奏是乐音时值有组织的顺序,是各要素,即节拍、重音、休止等相互关系的结合。在整个乐曲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节奏称作节奏型。......
2023-08-12
同时,单位拍稳定感训练更注重的是一种心理稳定感的训练,在训练中有声练习可以显示出儿童对于单位拍所表现出的稳定感,而具有休止符的拍停训练则更可以帮助儿童检验其内心恒拍的稳定感。音乐游戏活动设计:单位拍的进行与休止的交替游戏一、活动设计目标通过单位拍的有声和无声(休止)交替出现考查儿童内心单位拍(恒拍)的稳定感。......
2023-08-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