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儿童音乐游戏的理论与教学:打开欢乐天地

儿童音乐游戏的理论与教学:打开欢乐天地

【摘要】:所谓圣人皆孩之,即如孔子那样“游于艺”,与学生们“风乎舞雩,咏而归”,春天里唱着跳着自由自在地归去。成人的快乐也可以来自游戏,因为它带来人性的完整;孩子们的快乐更来自游戏,因为孩子在游戏里体验到了美,而美的本质是自由。在此,美是作为人性的必要条件呈现出来的。因为孩子气最接近莫扎特的音乐心灵,老人能够在这里复归于婴儿。

读到白英老师的新著《儿童音乐游戏活动的理论与教学》,既为她高兴,也为她自豪,还有什么比看到自己学生的成长而更值得欣喜的呢?白英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工作已经有些年头了,常常能够看到她的新成果、新探索,交流之中总觉得她还可能走得更远,因为,能够从事自己终生热爱的事业,是多么幸福和充满前行的动力啊!

这本书写了什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书名已经很清楚地表明了它的内容和追求。这里有教育对象:儿童;有教育内容:音乐游戏;有研究构思:理论与实践;有基本科学态度:探索。它是一部音乐教材,也是一部学术著作。

音乐教育理论很多,可以操作的实践性教材很少,音乐游戏教材就更少,这就显示出本书的价值了。正如许多教育理论著作所指出的,没有儿童不喜欢音乐,也没有儿童不喜欢游戏,俗称“玩儿”的教育形式最受孩子们欢迎。那为什么还缺少音乐游戏的教材呢?

是我们长大了,忘记了童年?

是我们理性了,不能够撒欢?

是我们世俗了,难以有纯真?

这让我想到了席勒和他著名的《审美教育书简》,我多么希望教师们、家长们都来读读这些充满智慧的信函,这些两百年前的信其实是写给你们的!

这位18世纪的德国文学家、美学家说:“人只有在游戏时,他才是完整的。”成年与童年的异途,理性与感性的分裂,世俗与纯真的对立,都是不完整的人,按席勒的思想,是人性的分裂。如是,我们看到,音乐教育就成了“考级”,技术训练就成了“唯一”,音乐理解甚至有了“答案”,所有孩子般的美好与纯真,都丢掉了,我们已经不会玩儿了,不能够游戏了,尤其是在音乐中游戏!君不见音乐考级教材已横行天下,音乐技术能手已威凌世界么?

我又想到了中国哲学家老子,他说过许多极富智慧的话,而我独欣赏这一句:“复归于婴儿。”这位中国的哲学家是非常欣赏婴儿状态的,甚至说“圣人皆孩之”,但谁能回到自己的过去?谁能拉着自己的头发脱离地球?“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所谓复归于婴儿,是追求回到“和而无欲”的自自然然、纯真素朴的状态。所谓圣人皆孩之,即如孔子那样“游于艺”,与学生们“风乎舞雩,咏而归”,春天里唱着跳着自由自在地归去。游,古人解为“闲暇无事与之游”,所谓“不迫遽之意”,甚至说“逍遥游咏之至也”,其实就是不追求功利目标;艺,古注说是指“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显然包含了文学艺术,孔子在教育中不也很强调音乐舞蹈游戏吗?

艺术,尤其是音乐,是最能够使人“复归于婴儿”,最能够让人“游于艺”的。为什么?因为音乐最富于人性,而游戏中的人最自由。席勒说游戏与自由有关,也和幸福与道德有关,他提到“想象的青春性和理性的成年性”,认为游戏性的审美,能够弥合感性与理性的分裂、青春性和成年性的对立。因为,“只有当人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游戏;也只有当人在游戏时,他才是完整的人”。成人的快乐也可以来自游戏,因为它带来人性的完整;孩子们的快乐更来自游戏,因为孩子在游戏里体验到了美,而美的本质是自由。在此,美是作为人性的必要条件呈现出来的。

为什么音乐游戏如此重要?因为人们很早就发现,音乐是非物质性的、精神的、情感的艺术,中国人说音乐能够“入其耳,感其情”,西方人说音乐是“自由的精灵”,善哉斯言!音乐不能吃、不能穿、不能称、不能量,看不见、握不住,却最能影响人的内心世界,所谓“耳目通心”。如是,人们在音乐中会忘乎所以、乐而忘忧、嘻嘻哈哈、快快乐乐、无老无少、无尊无卑、抒情咏志、状物怡情……音乐因此而成为人类游戏的最佳形式,因为它的非物质性,更是“自由的女儿”。

如是,我们似乎明白了白英老师写这本书的初衷。因为,教育是对人性的培育,是完美人性的开启。在游戏里,世俗走开了,对立消弭了,分裂和谐了,功利退后了,而“真”活跃了,“善”出场了,“美”凸显了!人们可以在游戏里完完全全成为自己,这个宇宙间最具灵性的物种终于自由了!普通人是如此,孩子们是如此,连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演奏家也因为有高超的技术,而获得了音乐上的绝大自由并游戏其间,他才可能创造美和获得极大的快乐。人们常常说,能把莫扎特的钢琴曲弹好的,一是孩子,二是老人,为什么?因为孩子气最接近莫扎特的音乐心灵,老人能够在这里复归于婴儿。

我们在书里可以读到许多有意思的音乐教育理论,且跨度很大,且不说在音乐教育哲学方面有很大影响的主张“审美教育”的雷默和倡言“实践教育”的埃里奥特,这里还有瑞士的达尔克罗兹、德国的奥尔夫、匈牙利的柯达伊、日本的铃木镇一等人们一般比较熟悉的音乐教育家,也能够发现一些心理学家和音乐教育家,如德国的施通姆普夫、美国的卡尔·西肖尔和最近一些年很受瞩目的埃德温·戈登等。我以为这是必要的,没有这些理论,音乐游戏教育就没有思想基础。说白了,音乐游戏就是在音乐中玩儿,这就必须有“玩中学”的教育理念,接着是“玩什么”的教学方案、“怎么玩”的具体方法,没有对儿童音乐能力的了解,没有对儿童音乐心理和人类听觉机制的研究,没有对儿童音乐游戏要素的思考,没有教育理论指导,没有教育思想奠基,这些课程可能会被认为是瞎胡闹,是浪费时间。

音乐教育是实践性活动。我们可以在这书本中读到许多极富创意的音乐游戏教学设计,这些可以付诸课堂教学实践的学习设计,能够把“玩中学”落实,可以把“玩什么”和“怎么玩”变成实际操作:节拍游戏、节奏游戏、旋律游戏、编创游戏;与音乐要素有关的时钟游戏、魔方游戏、跳格子游戏、垒积木游戏、身体打击乐游戏、字词替换游戏、成语诗词姓名游戏、结合流行音乐的游戏、声势接龙游戏、中国传统戏曲游戏……在这些丰富的教学课例中,作者把中外音乐教育理论活学活用起来,把国家《课标》与自由创发结合起来,把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把身体活动与音乐声音结合起来,把课堂气氛与个体感受结合起来,这是多么不同凡响的教育实践!

从教育原理上说,这里有基于自然法则的感性冲动与基于理性法则的形式冲动,这两种冲动将导致“游戏冲动”。游戏不是完全无序的随意活动,而是有具体形式的活动,对于音乐这样高度形式化的艺术而言,就更是这样,音乐游戏冲动的指向,是具有形式的美的形象,这大约就是这本书之所以有许多音乐游戏形式设计的原因吧!

席勒曾经满怀希望地期待他的理论能够成为最广义的生活,也就是美的生活。白英老师在她的书里,不也是这样呼吁带给孩子们音乐快乐吗?

游戏,为孩子们打开了一片快乐的天地。对于孩子们,还有什么比游戏更好的生活形式呢?

是为序。

罗艺峰

庚子年春月

于大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