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公益慈善筹款中相似性效应的预期结果和研究启示

公益慈善筹款中相似性效应的预期结果和研究启示

【摘要】:表4-1不同理论下的预期结果这项研究方案对理论和实践均具有启示意义。综上所述,虽然本研究提出并验证了“过度相似效应”假设在当存在大额捐赠者时的实证证据,但是,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深入研究将进一步丰富“过度相似效应”假设,更好地推动非营利组织筹款过程中运用相似性来提升募捐效果。

本研究根据以下不同的理论框架报告了在有小额捐赠者的情况下个体慈善捐赠的预期结果(见表4-1)。

表4-1 不同理论下的预期结果

这项研究方案对理论和实践均具有启示意义。从理论上讲,它将研究在小额捐赠者在场的情况下,个体—他人相似性对个体慈善捐赠产生作用的不同机制。由于现有理论框架和概念提供了有关个体行为方式的多种预测,因此,重要的是要研究从相关理论发展而来的不同机制,以了解在小额捐赠者在场的情况下个体的行为方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这些现有的理论预测仍不清楚。例如,社会比较理论没有清楚地表明,如果一个小额捐赠者没有吸引力,对个体捐赠会产生什么影响。因此,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解释理论中尚未清晰的预测。此外,本研究还将基于新的个体对小额捐赠者在不同水平的自我/其他相似性上做出反应的实证证据,为非营利从业者提供重要的募捐策略启示。

综上所述,虽然本研究提出并验证了“过度相似效应”假设在当存在大额捐赠者时的实证证据,但是,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拓展。例如,为了更好地理解相似性在超出两人情境和不同类型感知相似性情况下的作用,仍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具体而言,自我—他人相似性如何在群体情境下(比如筹款活动)影响个体的慈善捐赠?当使用不同类型的相似性时,例如态度相似性(比如观点和价值观)、人口相似性(例如性别,种族和种族)、偶然相似性(例如出生日期,指纹和姓氏),相似性对慈善捐赠的影响是否仍然存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深入研究将进一步丰富“过度相似效应”假设,更好地推动非营利组织筹款过程中运用相似性来提升募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