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公益慈善筹款中的未来研究方案

公益慈善筹款中的未来研究方案

【摘要】:因此,为了弥补这一文献空白,本研究方案针对在小额捐赠者捐赠的情况下,研究相似性对个体捐赠的负面影响,并为“自我—他人过度相似性”假设提供更多的实证证据。

在这项方案中,笔者将根据最优区别理论得出的“自我—他人过度相似”假设,对个体如何回应小额捐赠者的捐赠做出预测。为了扩展第3章中的实验研究,笔者还将结合其他相关理论分别做出预测。因此,这项研究方案旨在基于“自我—他人过度相似假设”和其他替代性理论,以预测存在小额捐赠者的情况下自我—他人过度相似如何在个体慈善捐赠中发挥作用,进一步扩展相关研究范围。

在慈善捐赠的背景下,其他捐赠者对个体慈善捐赠的影响可能取决于个体与其他捐赠者的相似程度。研究发现关于捐赠者与捐赠者组合相似性对个体慈善捐赠的影响的混合结果(见第2章)。一方面,当人们跟随与自己相似的他人进行捐赠时,捐赠者与捐赠者相似性的积极影响就会发生,即做出模仿他人的行为。例如,当其他与自己相似的捐赠者进行大额捐赠时,个体往往会捐赠更多,这被称为社会影响的“向上”(正)效应(Reingen,1982)。同样,当与自己相似的其他捐赠者进行小额捐赠时,个体往往会捐赠更少,这被称为社会影响的“向下”(正)效应(Croson & Shang,2008)。换言之,人们的捐赠可以对两个方向产生正效应的影响。就是说,随着自我—他人相似性的增加,个体会跟随其他捐赠者的行为增加捐赠或减少捐赠。尤其当个体倾向于在大额捐赠者存在下捐赠更多或在小额捐赠者的存在下捐赠较少时,会出现捐赠者—捐赠者组合相似性的积极影响。

另一方面,当人们与他人的相似性增加到过高水平时,他们更有可能将自己的捐赠行为与他人区分开来,就会产生捐赠者与捐赠者相似性的负面影响,即做出与他人相反的行为。例如,当高度相似的其他人大额捐赠时,个体倾向于捐赠较少金额,这可以定义为“向下”的捐赠者—捐赠者相似性负面影响(请参见第3章),或者当高度相似的其他人小额捐赠时,个体倾向于捐赠更多,可以定义为“向上”的捐赠者—捐赠者相似性负面影响。

自我—他人过度相似假设认为当另一个捐赠者被认为与自己太相似时,对个体的捐赠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第3章中的“其他过分性假设”的支持性发现的局限性在于,仅存在大额捐赠者的情况下对它进行测试。然而,在存在小额捐赠者的情况下,尚无实证证据表明捐赠者—捐赠者组合相似性具有负面影响。因此,为了弥补这一文献空白,本研究方案针对在小额捐赠者捐赠的情况下,研究相似性对个体捐赠的负面影响,并为“自我—他人过度相似性”假设提供更多的实证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