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实验研究测试了个体捐赠者—个体捐赠者组合中的“挤出”现象,他们提出了两个可能的原因,分别是利他主义和替代感。但是以上两种理论无法全面解释捐赠者—捐赠者二元组合中复杂的社会影响。......
2025-09-29
在表2-5中,笔者根据编码结果和两种慈善捐赠指标(即捐赠倾向和捐赠金额)进行了总结,其中相似性水平的分组包括无相似性与低相似性对照组、低相似性与中相似性对照组和低相似性与高相似性对照组。如果文献对个体捐赠的两类衡量指标的信息中没有报告时,捐赠指标就被编码为不适用或不报告。例如,如果人们被要求以固定的数额捐赠,在这种情况下,唯一适用的捐赠指标就是捐赠倾向,因此,捐赠金额这个指标将被编码为不适用(Heldt,2005)。文献信息表明,在有更高水平的相似捐赠者存在的情况下,个体捐赠意愿会比无其他捐赠者在场或是低水平相似性捐赠者存在的情况下高。在这种情况下,相似性效应则编码为“正”效应。文献信息表明,在不存其他捐赠者社会影响(没有相似性)的条件下,个体慈善捐赠金额较低;但是,当存在与个体具有同一性别和成员身份(中等相似性)的捐赠者时,个体捐赠者金额更高。这里,相似性对捐赠金额的影响效应编码为“正”,但相似性对捐赠倾向的效应因为没有足够信息而被编码为“不适用”(Croson & Shang,2005)。如果文献报告的统计结果不显著,被相似性对慈善捐赠影响编码为“零相关”。
表2-5 各研究的综合结果
注:每一类研究(积极、消极、无效或未报告)的总和可能超过符合筛选条件的研究的总数,因为三项研究(一项为“不”,一项为“中等”,两项为“低”,一项为“中等”)报告了捐赠量影响的混合结果。具体来说,Alpizar等人(2008)发现,他人的捐赠对完整样本(捐赠者和非捐赠者)没有影响,但他人的捐赠对仅捐赠者的样本有积极影响。Greig & Bohnet(2009)发现对男性的影响是积极的,对女性的影响是消极的。此外,Shang等人(2008)发现,当认同自尊水平高时,两者呈正相关关系,而当认同自尊水平低时,两者呈负相关关系。
从表2-5的结果来看,大多数研究表明相似性与慈善捐赠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当相似性从不相似水平上升到低相似水平时,100%的研究发现相似性与捐赠倾向正相关,30%的研究发现相似性与捐赠金额正相关;相似性从不相似水平上升到中相似水平时,50%的研究发现相似性与捐赠倾向正相关,75%的研究发现相似性与捐赠数量正相关;当相似性水平从低水平上升到中等水平时,100%的研究发现相似性与捐赠金额呈正相关,而没有发现关于捐赠倾向的研究。然而,这篇系统文献综述没有发现任何符合筛选条件的高水平相似性的文献,这表明在相似性的影响方面存在文献空白。(https://www.chuimin.cn)
这些结果表明,自我—他人相似性与个体的慈善捐赠行为之间存在多样性的关系。也就是说,当人们认为他人与自己有低水平相似或中水平相似时,他们更有可能受到其他捐赠者的积极影响。然而,考虑到目前还没有一项研究在相似程度上符合高相似度的条件,因此很难预测高相似性对慈善捐赠的影响作用。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关系,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填补文献空白,通过添加高相似性情境,研究不同水平(即无、低、中和高)自我—他人相似性对个体捐赠行为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17项研究中只有7项(约41.2%)报告了个体在捐赠倾向和捐赠金额两方面的慈善捐赠指标。然而,本综述中对两种捐赠指标的研究表明,自我—他人相似性对两种捐赠指标的影响可能是不同的。例如,约17.6%的样本文献报告了相似性和单一捐赠测量指标(倾向或数量)呈正相关,但却显示相似性和另一捐赠测量指标呈零相关(Alpizar等人,2008;Reingen,1982)。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兼顾两种慈善捐赠测量指标。
相关文章
一些实验研究测试了个体捐赠者—个体捐赠者组合中的“挤出”现象,他们提出了两个可能的原因,分别是利他主义和替代感。但是以上两种理论无法全面解释捐赠者—捐赠者二元组合中复杂的社会影响。......
2025-09-29
本章的系统文献综述主要研究问题是自我—他人相似性如何影响个体的慈善捐赠行为。此外,本研究将符合条件的文献限定为有英文标题和摘要的研究。综上所述,为了选择符合条件的文献作为本系统文献综述的样本,本研究使用以下筛选标准来进行标题和摘要筛选以及全文评估:提供了关于捐赠者—捐赠者组合社会影响效应的实证证据。(排除了未经同行评议的研究,如杂志、论文等。......
2025-09-29
社会影响是指人们的情绪、观点和行为受到他人影响的现象。在亲社会行为的情境中,社会影响可以以各种形式出现,如同伴压力、社会规范、领袖效应等。具体来说,为了迎合他人的期望,个体或多或少会产生压力,在压力下会表现出与平时不同的行为方式。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也可能受到特定环境下感知规范的影响。同时,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也会受到上级的影响。在慈善捐赠的背景下,社会影响可以发生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
2025-09-29
在这些原则中,“相似性原则”是经常用到的。相似性原则是指个体根据两个物体的相近特征或交叉重叠部分来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人们不仅将相似原则应用于客观对象的分类,也将其应用于社会关系中的人的分类。对相似的人的偏爱和吸引力可能是由于群体归属感造成的。本章还将对社会心理学中关于相似性和社会关系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做简要说明。......
2025-09-29
例如,研究发现,人们更有可能会回应来自具有相同宗教信仰的人提出的劝募行为。本章采用了系统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对符合条件的文献进行编码来分析捐赠者间自我—他人不同的相似性水平对个体慈善捐赠的影响。根据PRISMA 2009指南 ,笔者将本系统文献综述研究进行建构,具体如下:第一,确定文献综述的理论基础和目标。最后,对结果进行了解释,讨论了研究的贡献和局限性,并根据本章发现的文献空白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2025-09-29
根据自我分类理论,个体通过与不同结构层次的他人进行比较来识别“自我”。简而言之,相似性在自我分类理论中有两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与更关注群体间关系的社会认同理论相比,自我分类理论更全面地解释了相似性在群体关系中的作用,它强调了在“自我”概念的不同层次上的认同的显著性。......
2025-09-29
相似性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尽管相似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定义,但是在这些定义中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的元素,即相似或相同。也就是说,相似是诸多学科研究的范畴。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倾向于根据相似性原则对物品和人进行分类,但后者的分类过程更为复杂。例如,一个女性可能会将自己与其他女性在同一性别群体中进行自我分类,而这种自我分类不需要与其他女性达成任何共识。......
2025-09-29
社会认同理论暗示,相似性在影响个体如何认定自己属于特定群体而不属于其他群体中起着重要作用,反过来,群体认同又影响个体与群体内成员的相似性。社会认同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最优独特性。最优独特性指个体内在动机是为了获得积极的独特性,即个体努力获得积极的自我(即自尊)。......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