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研究表明:公益慈善筹款中的相似性效应有效

研究表明:公益慈善筹款中的相似性效应有效

【摘要】:正如在方法部分所讨论的,作者对在三个类别的13个数据项上符合筛选条件的研究进行了编码。为了清晰地显示13个项目的编码结果,笔者将编码结果分为两个单独的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表2-4样本文献中慈善捐赠的编码结果无自我—他人相似性vs低水平自我—他人相似性。编码结果还表明,通过实验诱导的临时身份所产生的相似性对捐赠者个体具有积极影响。

正如在方法部分所讨论的,作者对在三个类别的13个数据项上符合筛选条件的研究进行了编码(见图2-1)。笔者根据自我—他人相似性水平比较的编码结果将这些研究分为三组:无相似性对比低相似性组、无相似性对比中相似性组、低相似性对比中相似性组。为了清晰地显示13个项目的编码结果,笔者将编码结果分为两个单独的表。表2-3中,本研究报告了13项中9项编码结果:三项基本信息类别(出版信息、研究数字、研究条件)和其他六个自我—他人相似类别(共享身份意识、共享身份数量,共享身份重要性、自我—他人重叠、自我—他人相似性水平和相似性水平比较)。在表2-4中,作者报告了13个项目中6个项目的编码结果,其中2个项目属于基本信息类(出版物信息、研究编号),另外4个项目属于个体慈善捐赠类(2个关于捐赠倾向、2个关于捐赠金额)。

表2-3 样本文献中自我—他人相似性编码结果

(1)无自我—他人相似性vs自我—他人相似性低。

(2)无自我—他人相似性vs自我—他人相似性适中。

(续表)

(3)自我—他人相似性低vs自我—他人相似性适中。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表2-4 样本文献中慈善捐赠的编码结果

(1)无自我—他人相似性vs低水平自我—他人相似性。

(2)无自我—他人相似性vs中等水平自我—他人相似性。

(续表)

(续表)

(续表)

(3)自我—他人相似性低vs自我—他人相似性适中。

(续表)

本章的编码结果揭示了自我—他人相似性可能由不同形式的共享身份形成:生物性或社会性身份和实验性诱导身份。生物性或社会性身份是指由生物或社会特征形成的身份。本章综述中,生物性身份包括性别(Croson & Shang,2005);社会性身份包括学生(Reingen,1982)、滑雪者(Heldt,2005)、艺术博物馆参观者(Martin & Randal,2008)、国家公园游客(Alpizar,Carlsson & Johnson-Stenman,2008)、居民(Reingen,1982)和国家公共广播电台会员(Shang & Croson,2009;Shang等人,2008);实验性临时身份包括实验组成员身份(Fischbacher等人,2001)。

这篇综述中的大多数文献指出,在其他捐赠者和个体之间具有共同的生物学或社会性身份所带来的自我—他人相似性具有积极的影响。例如,一项研究表明,如果知道70%的滑雪者曾为支持雪道维护而捐款,那么更多的滑雪者也会选择捐款(Heldt,2005)。另一项研究发现,如果国家公园的游客知道以前的游客捐赠数额较大,他们会选择捐赠更多的钱(Alpizar等人,2008)。另一项研究表明,当博物馆参观者看到博物馆入口处的透明盒子里的钱款时,他们会假定捐款来自之前的参观者,因而更有可能捐赠(捐赠倾向),并且捐赠的金额更大(捐赠金额)(Martin & Randal,2008)。此外,另一项研究发现,当居民看到一份有其他居民名字的捐赠者名单时,他们更有可能捐款,并且捐出更多的钱(Reingen,1982)。最后,当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的会员被告知另一个捐赠者与自己是相同性别时,他们更有可能捐赠更多的金额(Croson等人,2010)。

编码结果还表明,通过实验诱导的临时身份所产生的相似性对捐赠者个体具有积极影响。一项研究发现,当群体成员身份通过随机分配被操纵时,被试者的捐赠更有可能受到群体内其他成员捐赠的积极影响(Fischbacher等人,2001)。

正如前面所讨论的,当他人拥有相同的生物性、社会性或诱导身份,而且在特征、视角或资源上与自己重叠时,个体可能会认为他人与自己相似。然而,目前研究并未揭示已知自我—他人相似性是如何由自我—他人重叠的视角形成的。态度、观点或特征(如面部特征、衣着风格、出生日期、姓氏)都可能影响捐赠者—捐赠者间的慈善捐赠行为,但本综述未发现任何符合条件的关于有自我—他人重叠产生的相似性在慈善捐赠过程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