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相似性吸引理论在公益慈善筹款中的应用

相似性吸引理论在公益慈善筹款中的应用

【摘要】:相似吸引理论由伯恩于1961年提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态度上的相似会导致更高的人际吸引力。此外,Snyder和Endelman通过不同的相似性水平测试的实验,发现相似性和吸引力之间的曲线关系,显示高度相似会产生厌恶的感觉而不是吸引的感觉。此外,相似性和吸引力之间是否存在正向关系可能取决于不同类型的相似性。相似性假设在组织层面的决策中也得到了证实。例如,研究发现,在消极的个体特质上的相似性并不会导致更多的人际吸引力。

相似吸引理论由伯恩于1961年提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态度上的相似会导致更高的人际吸引力(Donn Byrne,1961)。根据Montoya,Horton和Kirchner(2008)的研究,正向相似—吸引关系以各种形式存在。该理论提出相似性不总是导致更多的吸引力。大多数已发表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类型的相似性上,相似性和吸引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如成员相似性(Grant,1993;Simons,Berkowitz & Moyer,1970),态度相似性(Simons等人,1970),人口统计学相似性(即性别和生命阶段)和人格相似性(Smith,1998)。然而,很少有研究发现消极人格特质相似性的反证据。例如,研究发现,拥有负面相似特征的人(如自恋型人格)不太可能相互吸引(Barbuto Jr. & Gifford,2012;Novak & Lerner,1968)。此外,Snyder和Endelman(1979)通过不同的相似性水平(低、中、高)测试的实验,发现相似性和吸引力之间的曲线关系,显示高度相似会产生厌恶的感觉而不是吸引的感觉。

此外,相似性和吸引力之间是否存在正向关系可能取决于不同类型的相似性。研究发现,吸引力最有可能是由相似的态度、兴趣、观点、价值观、宗教信仰等产生的。例如,一项基于大学生样本的研究发现,被试者对态度相似的人的评价要比对态度不同的人更正面(Byrne等人,1971)。另一项针对社区被试者的研究发现,人们更喜欢那些在兴趣和观点上与自己有最多共同点的人(Griffitt & Veitch,1974)。此外,一项针对新婚夫妇的研究发现,当伴侣的价值观、宗教信仰和政治态度与自己相似时,他们关系质量更高,会比不相似的情况拥有更高的幸福感和满意度(Luo & Klohnen,2005)。

相似性假设在组织层面的决策中也得到了证实。例如,受访者和面试官之间的相似性会影响面试官的录用决定(Lin,Dobbins,& Farh,1992),公司之间的相似性也会影响公司合并的可能性(Van Oudenhoven & De Boer,1995)。因此,个体可能会区别对待与自己相似或与自己不同的人。实证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为自己喜欢的人的不良行为辩护或原谅他们喜欢的人。例如,Veitch和Piccione(1978)发现,当研究被试者目睹教师“电击”同谋者时,他们会试图为自己喜欢的教师的行为辩护,而不会为自己不喜欢的教师辩护。

然而,相似性不一定总会带来更高的吸引力。例如,研究发现,在消极的个体特质上的相似性并不会导致更多的人际吸引力(Novak & Lerner,1968)。事实上,不同类型的相似性不仅会影响人际吸引的可能性,还会影响人际吸引的程度。研究表明,与态度(即政治观点)相比,性格特征(即内向与外向)的相似性效应更弱(Montoya & Horton,2004),相似性效应的影响更小。与核心态度(即宗教信仰)相比,边缘态度(即对电视节目的态度)的相似性效应更小(Donn Byrne,London & Griffitt,1968)。

为什么相似的人更有可能建立联系,发展出更高的人际吸引力?有几个可能的原因。首先,相似的人可能会有更多的机会相遇,因为他们会参与由相同兴趣驱动的活动(如俱乐部成员),或因为群体性质去相同的地方(如学生上学)(Werner & Parmelee,1979)。此外,相似的人更有可能通过共同的朋友或共同的关系认识对方(Kalmijn,1991)。其次,根据配对假设,人们更有可能被那些在外表上相似的人配对和吸引(Sprecher & Hatfield,2009)。实证研究已经证实了配对假设,即人们往往更容易被具有相似外表吸引力的人吸引、想要约会,或与之建立一段持久的关系(Critelli & Wade,1980;Murstein,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