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情况下,相似性效应则编码为“正”效应。如果文献报告的统计结果不显著,被相似性对慈善捐赠影响编码为“零相关”。表2-5各研究的综合结果注:每一类研究的总和可能超过符合筛选条件的研究的总数,因为三项研究报告了捐赠量影响的混合结果。具体来说,Alpizar等人发现,他人的捐赠对完整样本没有影响,但他人的捐赠对仅捐赠者的样本有积极影响。从表2-5的结果来看,大多数研究表明相似性与慈善捐赠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2023-08-12
基督教的相似性观。《圣经》经文谈到了相似性的重要性,包括世界应该是怎样的,以及人们应该怎样行为。在《旧约》的开头,上帝用七天创造了世界,让地上所有的植物和生物都按照相似的原则“各从其类”“神看着是好的”(创世纪1:11-25)。然后上帝根据他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正如《圣经》经文所说,“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神)的形象,按着我们(神)的样式造人’”(创世纪1:26)。因为上帝是按照他自己的形象创造人类的,所以他希望人类也能像他一样行事,这强调了人与神应该具有相似性。《圣经》说:“所以要效法神,因为你们是神的亲儿子。”“像基督爱我们一样爱别人……”(以弗所书5:1-2)。此外,《圣经》中无数例子表明一个好的基督徒应该说上帝会说的话,做上帝会做的事,比如在“如果谁心中有神,他应该行在神的路上”(约翰福音 2:6),“如果你爱我,就必守我的诫命”(约翰福音14:15),“至于我,我必在义中见你的面; 我醒了的时候,得见你的形象,就心满意足了。” (诗篇17:15)。总之,基督徒对相似性的看法反映了一个简单的想法,既然我们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好的基督徒应该像上帝一样行事为人。
犹太教的相似性观。希伯来圣经(塔纳赫)也以同基督教《圣经》相同的方式谈到了相似性的概念。希伯来圣经经文特别指出,上帝根据他的形象创造了人类,并以他的爱祝福他们(创世纪1:24,17:3-8)。反过来,上帝也命令人类爱他、敬拜他(出埃及记20:3),并模仿上帝的爱来彼此相爱(利未记19:18)。因此,犹太人对相似性的看法和基督教徒的看法非常相似。
穆斯林教的相似性观。伊斯兰教的道德领袖穆罕默德也重视相似性观念。穆斯林相信穆罕默德是上帝的使者,他代表了他们在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要遵循的道德准则 (Campo,2009:216)。如果人们的行为违背了伊斯兰教的基本道德品质(例如:正义、宽恕、正义、善良、诚实和怜悯),他们就会染上恶习(第215页)。总之,穆斯林的相似性观强调穆斯林应该在他们的生活实践中遵循穆罕默德的教义,并被其同化。
佛教的相似性观。相似性也是佛教的基本概念之一。在佛教中,相似性体现在轮回的观念中。轮回指的是“痛苦和重生的循环”(Laumais,2008:75),循环是一种相似性的再现。具体来说,佛教相信所有的人都存在于一个轮回中,包括出生、存续、死亡、再生(Trainor,2004:58)。人间存在六种不同的境界,包括三善境界(天堂、半神、人)和三恶境界(动物、鬼、地狱)(Crawford,2004)。“来生”的存在境界取决于人们如何在“前生”修行;也就是说,如果人们按照佛教教义来修持“善”(如不杀生、有慈悲、重禅修、不贪不执),就会在来世进入善的境界(Gethin,1998:27-28,73-74)。简而言之,佛教的相似观反映为在生命周期中确定世俗存在的原则;也就是说,今生修持“善”会在来生进入善的境界,今生修持“恶”会在来生进入恶的境界。
有关公益慈善筹款中的相似性效应研究的文章
在这种情况下,相似性效应则编码为“正”效应。如果文献报告的统计结果不显著,被相似性对慈善捐赠影响编码为“零相关”。表2-5各研究的综合结果注:每一类研究的总和可能超过符合筛选条件的研究的总数,因为三项研究报告了捐赠量影响的混合结果。具体来说,Alpizar等人发现,他人的捐赠对完整样本没有影响,但他人的捐赠对仅捐赠者的样本有积极影响。从表2-5的结果来看,大多数研究表明相似性与慈善捐赠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2023-08-12
本章的系统文献综述主要研究问题是自我—他人相似性如何影响个体的慈善捐赠行为。此外,本研究将符合条件的文献限定为有英文标题和摘要的研究。综上所述,为了选择符合条件的文献作为本系统文献综述的样本,本研究使用以下筛选标准来进行标题和摘要筛选以及全文评估:提供了关于捐赠者—捐赠者组合社会影响效应的实证证据。(排除了未经同行评议的研究,如杂志、论文等。......
2023-08-12
一些实验研究测试了个体捐赠者—个体捐赠者组合中的“挤出”现象,他们提出了两个可能的原因,分别是利他主义和替代感。但是以上两种理论无法全面解释捐赠者—捐赠者二元组合中复杂的社会影响。......
2023-08-12
研究发现,当其他捐赠者与自己有一定相似性时,被试者更有可能捐赠。然而当“设定的他人捐赠者”与自我存在过高相似性时,个体反而捐赠的概率和捐赠金额都更少。这一结论在加入了协变量之后仍然稳健。因此,本研究通过实证检验印证了“过度相似效应”的存在,提示人们不能理所当然地假设相似性的提升一定会带来更好的劝募效果。“过度相似效应”可以用最优区别理论来解释。......
2023-08-12
正如在方法部分所讨论的,作者对在三个类别的13个数据项上符合筛选条件的研究进行了编码。为了清晰地显示13个项目的编码结果,笔者将编码结果分为两个单独的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表2-4样本文献中慈善捐赠的编码结果无自我—他人相似性vs低水平自我—他人相似性。编码结果还表明,通过实验诱导的临时身份所产生的相似性对捐赠者个体具有积极影响。......
2023-08-12
在方法部分,讨论了由于文献搜索、选择、数据编码和结果分析而产生的潜在偏差风险。第一个偏差风险是由所筛选文献中缺失高相似性水平的研究造成的。第二个偏差风险是由高度同源的研究者所导致的。第三个偏差风险是研究报告的混合结果造成的。综上所述,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降低这些偏差风险。......
2023-08-12
社会认同理论暗示,相似性在影响个体如何认定自己属于特定群体而不属于其他群体中起着重要作用,反过来,群体认同又影响个体与群体内成员的相似性。社会认同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最优独特性。最优独特性指个体内在动机是为了获得积极的独特性,即个体努力获得积极的自我(即自尊)。......
2023-08-12
社会影响是指人们的情绪、观点和行为受到他人影响的现象。在亲社会行为的情境中,社会影响可以以各种形式出现,如同伴压力、社会规范、领袖效应等。具体来说,为了迎合他人的期望,个体或多或少会产生压力,在压力下会表现出与平时不同的行为方式。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也可能受到特定环境下感知规范的影响。同时,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也会受到上级的影响。在慈善捐赠的背景下,社会影响可以发生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
2023-08-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