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如何放手与平衡:探索自我成长与教育

如何放手与平衡:探索自我成长与教育

【摘要】:世间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而唯独父母的爱则是以分离为目的的。所谓“分离”,并不是慢慢放弃对孩子的关爱,而是慢慢调整关爱的方式。放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亲子一场的终极状态。放手意味着信任,相信孩子,相信孩子能为他的生命负责任。不肯放手就意味着控制,曾有一种提法,把控制欲极强、不肯放手的父母称作“直升机”父母。

台湾作家龙应台《目送》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世间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而唯独父母的爱则是以分离为目的的。爱他就给他自由,让他独立。在生命之旅中,我们的上半程没有孩子与之同行,孩子的下半程,我们也不可能与之共度。无论我们和孩子彼此多么相爱,都无法一路相伴,他的旅程只有他自己去走。爱孩子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渐放手的过程,让孩子带着爱,带着祝福完成属于他自己的人生之旅。

这是非常美好的旅程,因爱因缘而聚,因爱因成长而分离,每个人终是要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的,这个道理理解起来并不难,但是想要做到并不容易,特别是到分离时,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不舍得与孩子说再见。有人曾说,每一对母子或母女都是过命的交情,因为妈妈和孩子是唯一分享过心跳的人。从孕育孩子,到生产的艰辛,养育的喜与忧,培养的乐与愁,一路走来只有作为当事人的父母最清楚自己倾注了什么,投入了什么,这么多年的付出与收获会有很多的不舍,但结局终将是渐行渐远,这份渐行渐远不是情感的疏离,而是人生道路的分离。实际上从孩子脱离母体开始,整个成长过程就是不断脱离。所谓“分离”,并不是慢慢放弃对孩子的关爱,而是慢慢调整关爱的方式。真爱孩子的父母不会一味放纵自己的感觉,而是懂得适时约束自己。自我满足感欠缺一些,也许才是对孩子更好的疼爱。

放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亲子一场的终极状态。孩子在每个年龄段所需要的爱的表现是不同的,比如学龄前段的陪伴,小学段的训练,中学段的尊重。而放手作为爱的一个组成部分,却是任何年龄段都需要的,只是放手的内容和程度不同。从最初的放手孩子自己睡觉、穿衣、吃饭,到放手读书、学习,到放手外出旅行、交友,最后到放手孩子专业选择、职业选择、事业选择、爱人选择等等。这终将是伴随父母一生的主题,也是一个必然的主题,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随任何人的心意所改变,它只会自然地、慢慢地,逐步地进行。如果父母想人为阻挡它的进程,那么请相信,父母和孩子会为此而补课,甚至付出相应的代价。

放手意味着信任,相信孩子,相信孩子能为他的生命负责任。“儿童是一个完美地独立存在的世界,他幼小身体里身长着无限蓬勃的活力,他在生命的成长中有一种自我塑造,自我成形的表达潜力,就如一颗种子里藏着根茎、叶片、花朵,在合适的条件下自然会长出来一样。家长如果有农人的信念和适度的管,孩子一定会成长得更好。”[1]父母的信任越多,阻挡越少,孩子的成长会越好,因为自由对于任何生命来说都是珍贵的,越舒展越成长。我们为人父母的,能为孩子做的,只是给他无条件的接纳,对他坚定不移的支持,让孩子时刻有被爱的把握,分享我们的人生经历和一些建议,帮他们建立起照顾自己本人人生的能力,最终成就他自己。

但最终还是有很多父母不肯放手,甚至是一生都不肯放手。不肯放手就意味着控制,曾有一种提法,把控制欲极强、不肯放手的父母称作“直升机”父母。这样的父母就好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上空,监视孩子及孩子身边的一切事物,大小事情都要帮孩子决定,不管孩子自己有什么想法,因为“直升机”父母认为孩子没有判断能力。他们会掌着为孩子好的大旗,冲锋陷阵,为孩子安排所有对他好的事情。很多父母不肯放手,社会上出现的“妈宝男”“啃老族”比比皆是。前段时间被热议的演员朱雨辰和他母亲的话题,朱雨辰三十九岁,可妈妈自己讲述在用整个生命对待儿子,将近十年来,妈妈每天凌晨四点起来给儿子熬梨汁、榨果汁,这两样必须要在八点之前弄完。妈妈几十年如一日照顾儿子的饮食起居,家里没有请人,但房子擦得明亮,冰箱塞得满满当当,排骨焯好水,肉都切份放好,并说如果孩子自己做饭,她会觉得愧对孩子。朱雨辰的姐姐看到妈妈为弟弟这样的付出,觉得自己无法做到如此程度,而至今不敢踏进婚姻。一个把四十岁儿子当四岁养的妈妈,让孩子如何长大。孩子已经长大,羽翼丰满,本该给孩子送去祝福,带着欣慰和喜悦放手让孩子去飞翔,可母亲却拖着,让孩子永远生存在她的羽翼之下,这对孩子是莫大的悲哀,特别是冠以爱的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