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地坚持”是一种有长远效果的养育理念,也是可以在任何情境、任何状态运用的养育方式。其中“温柔”强调对自己、对孩子的尊重,“坚持”强调对情境、对原则、对约定的尊重。对自己和对孩子的尊重表现在两个层面上,首先“温柔”是一种情绪状态,表明与孩子互动时是和善稳定,是没有发脾气的,这个是很重要的,平稳的情绪才能带来真正的互动交流。“温柔地坚持”简单的五个字里面却包含着......
2023-08-12
台湾作家龙应台《目送》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世间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而唯独父母的爱则是以分离为目的的。爱他就给他自由,让他独立。在生命之旅中,我们的上半程没有孩子与之同行,孩子的下半程,我们也不可能与之共度。无论我们和孩子彼此多么相爱,都无法一路相伴,他的旅程只有他自己去走。爱孩子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渐放手的过程,让孩子带着爱,带着祝福完成属于他自己的人生之旅。
这是非常美好的旅程,因爱因缘而聚,因爱因成长而分离,每个人终是要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的,这个道理理解起来并不难,但是想要做到并不容易,特别是到分离时,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不舍得与孩子说再见。有人曾说,每一对母子或母女都是过命的交情,因为妈妈和孩子是唯一分享过心跳的人。从孕育孩子,到生产的艰辛,养育的喜与忧,培养的乐与愁,一路走来只有作为当事人的父母最清楚自己倾注了什么,投入了什么,这么多年的付出与收获会有很多的不舍,但结局终将是渐行渐远,这份渐行渐远不是情感的疏离,而是人生道路的分离。实际上从孩子脱离母体开始,整个成长过程就是不断脱离。所谓“分离”,并不是慢慢放弃对孩子的关爱,而是慢慢调整关爱的方式。真爱孩子的父母不会一味放纵自己的感觉,而是懂得适时约束自己。自我满足感欠缺一些,也许才是对孩子更好的疼爱。
放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亲子一场的终极状态。孩子在每个年龄段所需要的爱的表现是不同的,比如学龄前段的陪伴,小学段的训练,中学段的尊重。而放手作为爱的一个组成部分,却是任何年龄段都需要的,只是放手的内容和程度不同。从最初的放手孩子自己睡觉、穿衣、吃饭,到放手读书、学习,到放手外出旅行、交友,最后到放手孩子专业选择、职业选择、事业选择、爱人选择等等。这终将是伴随父母一生的主题,也是一个必然的主题,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随任何人的心意所改变,它只会自然地、慢慢地,逐步地进行。如果父母想人为阻挡它的进程,那么请相信,父母和孩子会为此而补课,甚至付出相应的代价。
放手意味着信任,相信孩子,相信孩子能为他的生命负责任。“儿童是一个完美地独立存在的世界,他幼小身体里身长着无限蓬勃的活力,他在生命的成长中有一种自我塑造,自我成形的表达潜力,就如一颗种子里藏着根茎、叶片、花朵,在合适的条件下自然会长出来一样。家长如果有农人的信念和适度的管,孩子一定会成长得更好。”[1]父母的信任越多,阻挡越少,孩子的成长会越好,因为自由对于任何生命来说都是珍贵的,越舒展越成长。我们为人父母的,能为孩子做的,只是给他无条件的接纳,对他坚定不移的支持,让孩子时刻有被爱的把握,分享我们的人生经历和一些建议,帮他们建立起照顾自己本人人生的能力,最终成就他自己。
但最终还是有很多父母不肯放手,甚至是一生都不肯放手。不肯放手就意味着控制,曾有一种提法,把控制欲极强、不肯放手的父母称作“直升机”父母。这样的父母就好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上空,监视孩子及孩子身边的一切事物,大小事情都要帮孩子决定,不管孩子自己有什么想法,因为“直升机”父母认为孩子没有判断能力。他们会掌着为孩子好的大旗,冲锋陷阵,为孩子安排所有对他好的事情。很多父母不肯放手,社会上出现的“妈宝男”“啃老族”比比皆是。前段时间被热议的演员朱雨辰和他母亲的话题,朱雨辰三十九岁,可妈妈自己讲述在用整个生命对待儿子,将近十年来,妈妈每天凌晨四点起来给儿子熬梨汁、榨果汁,这两样必须要在八点之前弄完。妈妈几十年如一日照顾儿子的饮食起居,家里没有请人,但房子擦得明亮,冰箱塞得满满当当,排骨焯好水,肉都切份放好,并说如果孩子自己做饭,她会觉得愧对孩子。朱雨辰的姐姐看到妈妈为弟弟这样的付出,觉得自己无法做到如此程度,而至今不敢踏进婚姻。一个把四十岁儿子当四岁养的妈妈,让孩子如何长大。孩子已经长大,羽翼丰满,本该给孩子送去祝福,带着欣慰和喜悦放手让孩子去飞翔,可母亲却拖着,让孩子永远生存在她的羽翼之下,这对孩子是莫大的悲哀,特别是冠以爱的名义。
有关自我的成长与教育的文章
“温柔地坚持”是一种有长远效果的养育理念,也是可以在任何情境、任何状态运用的养育方式。其中“温柔”强调对自己、对孩子的尊重,“坚持”强调对情境、对原则、对约定的尊重。对自己和对孩子的尊重表现在两个层面上,首先“温柔”是一种情绪状态,表明与孩子互动时是和善稳定,是没有发脾气的,这个是很重要的,平稳的情绪才能带来真正的互动交流。“温柔地坚持”简单的五个字里面却包含着......
2023-08-12
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接纳自我。允许自己不完美,调整期待,减少自责,才能接纳家人不完美,才能宽容孩子。接纳自己、允许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接纳自己、允许自己,不是要求放弃所有的外在标准,转而失了规则,而是接受自己的真实、真相。......
2023-08-12
此在还在这个世界中同其他此在(他人)打交道,海德格尔称之为此在的“操持”。因此,海德格尔把常人这种此在的存在方式称为非本真状态。而且,鉴于常人作为此在的一种本质性的生存论环节,构成着此在生存的源初现象,也就是说,在此在共在的日常生活中,此在往往首先和通常表现为常人并消散于常人世界之中。此在在日常平均世界中的操劳和操持(即“与......
2023-08-12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把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改造成一门理解的现象学和此在(存在)的现象学[3]。在这部著作中,海德格尔提出了他的此在的生存论哲学。[6]海德格尔选取这样一种能够通达所有存在者的存在的特殊存在者,作为探究存在问题的不二法门,因此,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也就成为海德格尔对存在问题探究的中心任务。......
2023-08-12
孩子拥有自由的心,拥有智慧和生命力,放手让他接触自然并自然成长是对恐惧的极大挑战。放一匹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奔放地成长,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马的主人需要多大的无惧无畏的心啊!他会担心小马在道路上遇到这样那样的危险,出现那样这样的问题。这对孩子来说是最大的爱与支持。每一个父母都需要在放手的道路上去体验,去改变,去成长。......
2023-08-12
身体与感觉,是个体(此在)对于自身存在的最为基础和本原的领会。因为,领会是此在使自己成为自己的能力,个体(此在)在身体和感觉的领会中,使自己同时成为自由的和自律的人,而唯有此两者同时具备,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本真的人。我们在感觉中发现爱、拥有爱和学会爱。......
2023-08-12
所以,父母先修炼好自己的这张“好脸”,以温柔示人。我们不能压制自己的情绪,但也不能受情绪的驱动而丧失理智。再如,嫉妒可能是一种爱、愤怒和恐惧混合而成的情绪。有人曾总结有关描写人类情绪的词汇,多达三百个以上。情绪是复杂的,辨识清楚是不容易的。最重要的辨识方法是给情绪命名。所有的行为和情绪都是由深层次的观点、期待、渴望所引发的。......
2023-08-12
通过大量的教学经验学习和实践,我最终认为,只有温和而坚定地站在学生面前,亲和而不亲近,严格而不严厉,明确要求,多表扬鼓励,让教师的爱变得有度,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确实,低年段的小学生无论是在哪个方面都需要老师的严格要求,以确保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师一定要严厉,教师应该用同理心正确地认识学生,用爱包容他们,逐渐引导他们走向真善美。她对“严格”二字的见解,很有道理。......
2023-07-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