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拥有自由的心,拥有智慧和生命力,放手让他接触自然并自然成长是对恐惧的极大挑战。放一匹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奔放地成长,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马的主人需要多大的无惧无畏的心啊!他会担心小马在道路上遇到这样那样的危险,出现那样这样的问题。这对孩子来说是最大的爱与支持。每一个父母都需要在放手的道路上去体验,去改变,去成长。......
2023-08-12
没有一个孩子是没有受过训练的,要看是怎么训练的。如果父母不训练孩子,那么就会有互联网、电视、他的朋友及外界环境来训练他,他的心性就这样被训练,所以,父母应该作为孩子的训练师、陪练师。
训练孩子怎么做时,成人语言要明确、具体,孩子和成人对一些信息的理解和认知不同,标准也有所不同。例如,妈妈说:“小明,把你的房间收拾好!”小明说:“我收拾好了啊。”可妈妈觉得小明的房子还是乱得一团糟。小明觉得自己书桌上有写字的地方,地面有落脚的地方,床上有睡觉的地方就是收拾好了,可是妈妈认为桌面整洁没有散乱的书本,地面干净,床上没有杂物才叫收拾好。因此,在告知孩子收拾房间的时候,语言要非常具体,妈妈要告诉小明,桌子上的书都归位到书架上,不用的废纸丢到纸篓里,文具放到文具箱里。这样孩子才明白自己该做什么。每一次收拾桌子都这样告知孩子,孩子就知道具体该怎么做,什么样是收拾整齐,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孩子就会越来越熟练。在训练时也可以帮助孩子找到一些规律,这样有助于孩子快速学习各种技能。我有一个朋友在训练孩子收拾床铺的时候,给孩子买的床单是带横竖条纹的,告知孩子铺整齐床单时可以按照床单上的条纹来规整,孩子很快就找到了窍门,每次都知道按照条纹提示拉展床单,并沿着床沿铺平整。
在训练时不要担心自己具体指令的重复。重复不等于啰唆,所谓的啰唆是没有任何指令内容,没有具体信息含量的话语,只是说教,或讲道理,或重复抱怨。比如,你应该听话,你怎么老是这么调皮,你就是让我每天辛劳,你能不能让我省点心,你这个作业什么时候才能做好。这些话语没有具体指向,孩子是不知道具体要怎么做的,所以越唠叨孩子越手足无措。而当你给孩子的指导是具体操作行为时,越细致孩子越收得到,越可以按照具体指令去做。
父母不要以为你说过以后孩子就会做得如你期待的那么棒,你要知道训练是需要过程,需要时间的,甚至可以说改善是贯穿一生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孩子每天的进步只能是一点点,不可能发生巨大的突变。所以,父母要有耐心,要有静待花开的心境,不能是昨天教过孩子,今天就期待孩子熟练麻利。比如,孩子开始写字就是写不好,写好是通过一笔一画、一个字一个词,慢慢练习的结果。有些父母就很着急,总是会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激励”自己的孩子,却忽略了每天对自己孩子的训练和认可。训练孩子技能的过程也是一个检验、锻炼父母心性的过程,要守得住、稳得住、陪得住。
除了性情的稳定,父母在训练孩子时要做示范、做陪练、做指导,给孩子演示技能,分解展示技能,陪伴孩子熟练技能。首先,父母要让孩子旁观你做一件事情,并向孩子解释。比如,给孩子示范怎么洗袜子,怎么用肥皂,怎么搓洗,怎么淘洗,怎么拧干,怎么晾晒。先给孩子一步一步示范,并耐心地给孩子解释。可能有些父母会想,我打小也没人这么教过,不也会做这些事情么。是啊,谁不会洗袜子呢,中国的孩子似乎都是无师自通的。为什么会无师自通,那是因为没有“师”,很多人都是自己摸索着掌握各种生存技能的。尽管自己摸索的过程是充满挑战和兴趣的,但这并不等于不需要亦师亦友的人来陪伴、督导。就好像一件事有开始,有结尾,而中间过程都是自己误打误撞过来的。大家都会觉得这样是合理的,告诉你应该做什么,你就会做了。事实真是如此吗?简单的技能可以自己摸索,可是,复杂的技能呢?比如学骑自行车,打羽毛球。父母是否会分解所有的步骤去给孩子示范呢?我爱人跟我说,她小时候和弟弟一起学骑自行车,她爸爸告诉他们先要学会“溜”车子,然后慢慢就会骑了。我爱人根本不懂什么是“溜”,也不知道怎样溜,而她弟弟无意中从一个小坡往下溜了一段,体验到了“溜”的含义,很快就敢骑并会骑了。我爱人当时对这件事的看法是,她很笨,她弟弟一学就会,她却如何都学不会,甚至认为自己就是不擅长动手技能。多年以后她回忆起这段往事,才发现不是她笨,而是她爸爸根本就没有教过他们到底要怎样学骑自行车,她弟弟是自己摸索着学会的,而她却一头雾水,最后归结为自己不行。对于孩子来说,在技能学习中,有人能够担起示范者,对技能进行详细分解、示范,而不是让孩子自己摸索,也不是在理论上进行讲解,应该一步一步给孩子示范,这对孩子正确掌握技能太重要了。
其次,父母示范后和孩子一起做。别指望着你做过一遍,孩子就能像你一样清晰熟练。从新手到熟手是需要不断练习的,陪孩子一起做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和鼓励。无论孩子做成什么样,都要看到孩子做得好的部分及时反馈和肯定,忽略孩子做得不好的部分。比如,要想孩子有礼貌,父母首先要示范什么是有礼貌,然后和孩子一起练习,怎么给人打招呼,怎么称呼长辈。和孩子一起做,而不是对孩子指手画脚。
最后,让孩子自己做,你在旁边指导,当孩子可以独立做的时候,就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有些妈妈一边说自己的孩子不会吃饭,一边给孩子喂饭,生怕孩子吃不饱,这样喂大的孩子他怎么可能学会自己吃饭呢。任何一项技能的掌握都是通过无数次的练习获得的,这是别人所无法替代的。给孩子时间、空间让他去练习,让他顺随自己的节奏和秩序完成自己的练习。别担心孩子做得不好,也别期待孩子做得很好,当父母应该心态平和,知道这一切不过是孩子的成长过程,那么放手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训练的过程可以是有趣的,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展开,可以和孩子进行角色扮演,用孩子的视角、风格来实现。家是一个充满情趣的地方,家不是学校,不需要刻板地做事情,越是轻松愉悦的氛围效果会越好,幽默诙谐的方式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有关自我的成长与教育的文章
孩子拥有自由的心,拥有智慧和生命力,放手让他接触自然并自然成长是对恐惧的极大挑战。放一匹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奔放地成长,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马的主人需要多大的无惧无畏的心啊!他会担心小马在道路上遇到这样那样的危险,出现那样这样的问题。这对孩子来说是最大的爱与支持。每一个父母都需要在放手的道路上去体验,去改变,去成长。......
2023-08-12
确实如此,能被看到、能被听到就是最大的懂得和最大的疗愈。在亲子互动中,看见孩子,听见孩子非常重要。能够被看见、被听见的孩子会很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他会很确信自己是不缺爱,不缺被关注的。只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孩子的神态、表情,用自己的耳朵去听孩子的语言内容,以及语音语调。在互动中,成人情绪的起伏也是如此。例如,下面这段对话。与其致力于追求完美,不如在平凡中愉快地发现自我。......
2023-08-12
面对孩子考试失利,父母对孩子发火是非常不利的。这些方法很简单,却能使孩子从容地面对下一次考试。让孩子放松一下,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比如到公园散步、做些有益身心的运动,甚至看看电视,让脑筋稍微“休息”,这对孩子是有帮助的。......
2023-10-21
不能很好与孩子进行沟通的症结主要在于:在家庭里,父母和孩子之间是不平等的,父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孩子只能顺从、听话,不能违背家长的意愿。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才能掌握孩子的听觉、视觉与理解特性。只有愿意蹲下来的父母,才能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和孩子对视,用“平等”的心态和孩子交流,不是高高在上的长辈。......
2023-08-08
孩子学习成绩好,并不意味着素质好、能力高;孩子学习成绩落后,并不意味着素质差、能力低。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只要有能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社会上立足,并且会成就一番事业。劳动是教育人最好的方式,只有劳动,孩子们才会懂得生活来之不易,懂得珍惜,懂得感恩父母,懂得回报社会。事实上,孩子们在物质方面要求的并不多,有时候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慈爱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使他们满足而又充满动力。......
2023-10-18
我和孩子的“秘密语言”可以创造一些家庭“秘密语言”,和孩子达成一个关于行为“底线”的共识。外人听不明白,但是家人却心领神会,因为这是我们的“秘密语言”。但是,虽然我算是比较开明的妈妈,孩子日常行为如何“大自然”我都能理解,可我也有自己的“底线”。我们可以做一个关于行为“底线”的约定,创造一些“秘密语言”,让孩子一听就明白不能那么做,然后慢慢“修正”自己的行为,改掉不好的习惯。......
2024-01-09
当前学生感受到的压力多是系统体制下的压力,而不是内心自我成长需求所带来的压力。这是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又一个重大的问题。这种教育缺失之后,便造成了孩子人生境界的短视。这种压力对孩子的发展是极其有害的。我们的孩子没有学会自我管理,因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没有给今天的学生提供独立自主能力成长的空间。......
2023-10-31
事实上无论是惩罚还是奖励都不是明智的选择,原因有二。惩罚无非是在孩子不当行为的基础上又加了一层纠正错误的屏障,而奖励也会让孩子迷失在行为的目标当中。所以,我们认为惩罚或奖励都不利于训练孩子的技能,提升孩子的能力。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替代方法去看见、听见孩子的努力、孩子做得好的部分,不去惩罚也不去奖励,慢慢激发孩子的内在能量,让他确信自己是可以的。......
2023-08-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