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孩子有需要管教的时候,就一定会产生不愉快,一不愉快,情绪失控就在所难免。但就像我在前文中提到的,管教孩子时若情绪失控,我们很有可能就说出不该说的话,或做出不该做的事,除了事后后悔之外,还会让管教的局面更难收拾,或让管教的结果变得更糟。预警之后,可以给孩子一点反应的时间。正视自己的情绪,不要视而不见或故意忽略它。对自己承认,也对身边爱你的人承认。......
2024-10-23
孩子希望父母看见、听见他的什么呢?我们主要去看和听孩子的什么呢?是孩子的观点,还是孩子的思想?当然,孩子的观点和思想非常重要,这将形成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但在看与听这些之前,我们需要先看和听孩子的情绪。儿童认知心理学大师皮亚杰曾提出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要到第三个阶段,七岁以后开始,真正清晰严密的逻辑推理要在十一岁之后出现。尽管逻辑推理是孩子逐步形成的,不能说儿童在七岁之前没有逻辑推理能力,但需要看到的是在儿童早期其感受力明显强于理解力。孩子是偏向感受性的生灵,成人是偏向逻辑思维的生灵。成人要想看到孩子,听见孩子,就不能靠大脑的推理、分析和判断,而要从孩子的状态出发,从孩子的需要去理解孩子。
(一)我们要看见、听见孩子的情绪
举个例子,有一天孩子没有完成家庭作业,你被老师请到学校,老师很生气地给你讲述了孩子最近的种种表现,孩子学习成绩有所退步,上课不够专心。老师期望你能对孩子多加管教,不要再出现这样的局面。回到家,孩子知道你被请到学校了,哭着和你说,知道自己做错了,希望你能原谅他。孩子还说,害怕你会训他,甚至是打他,他知道自己最近贪玩了,一定要改正。面对这个场景,你会怎么做?你要用下面哪种方式与孩子互动呢?
“做错了就是做错了,你就要为此付出代价。人就是这样的,尽管没有完美的人,但作为学生犯这样的错误是绝对不被允许的。”
“你还知道害怕了?你会害怕吗?你是不是只是给自己找借口呢?”
“我不想和你谈到底是谁的错,你去把你没写的作业重新写,每个题都写上五遍,看你还记不记得住。”
“是什么让你成今天这个状态了?你不知道该怎么学习吗?你上了这么多天的学还不知道要怎么上课听讲,怎么完成作业吗?你到底每天都在做什么?”
“真是够倒霉的,你是不是最近太累了?”
“今天对你来说真是挺糟糕的吧,妈妈被老师请去对你来说是不小的压力吧?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你说你害怕了,我看你身体都在抖,我猜想你是有些害怕了,你心里也不好受吧。”
在这六种不同的互动方式中,妈妈分别进行了讲道理、否认感受、给出解决办法、训斥孩子、帮助孩子逃避问题、看到确认情绪等不同的方式方法。妈妈可以体会一下这六种不同的互动方式,孩子会从中感受到什么。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孩子,你想听到妈妈怎样的话语呢?猜想孩子有些害怕之外还有些愧疚,有些难过,有些不知所措。面对自己内心积压的各种情绪,孩子是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的,在手足无措的时候如果妈妈对孩子否认情绪、训斥、质问、讲道理、给建议,都会让孩子的感觉更差。过分同情,为孩子开脱,也不会让孩子的心情好到哪里去,或许逃避了这一次,但孩子还是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这样的情境。
面对孩子作业没有完成,上课不专心,妈妈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作为学生应该认真上课,认真写作业。因为孩子没做到,而且被老师请去,妈妈会对自己没有尽好自己的职责而对自己不满,对孩子的行为有不满,由此产生情绪,带着这份情绪的是非判断标准是很难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所以,先调整自己的状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放下自己的是非判断,用好奇的心态与孩子交流,也许一切就大不同。曾经有家长在上父母课堂时,把老师讲的与孩子交流的话语都抄写下来,说要照着本子念给孩子,不然不知道怎么与孩子说话,因为一说话就生气,一生气更不知道怎么说。抄别人的话语来帮助自己,这不是明智的办法,但是可以解决燃眉之急的办法。真正切实有效的方法是调整自己的状态,管理自己的情绪,自己准备好了再与孩子交流。真正能够看到孩子,听见孩子的时候,该怎么回应孩子是从内心自然流淌出来的,不是从大脑经过几轮设计并考量出来的。
当父母自我调整好了之后,就需要去看见孩子的情绪,听见孩子的情绪,共情孩子的情绪,这是改善亲子关系的重要内容。看见孩子不开心、害怕,听见孩子的话语里带着情绪时,我们该怎么回应孩子呢?该怎么让孩子确认自己的情绪状态是被父母看到并懂得了的呢?
首先,在孩子表达时我们要全身心地倾听,不要三心二意地听孩子说,看着孩子的眼睛,认真倾听孩子的话语,不要打断孩子,也不要给孩子建议,在倾听的过程中要给孩子时间去整理事件的全过程。当我们足够专注的时候,孩子会觉得自己被听到了,因为我们的兴趣点落在了孩子身上,而不是落在我们自己的观点、念头、经验上,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倍受重视的,自己是重要的。全身心地倾听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渴望的,也是难能可贵的。在今天手机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占据了我们的碎片化时间和空间,人人都依赖手机,认真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听别人的声音变得那么不容易。面对孩子,放下手机,放下电视,将身体与心灵都投放在孩子身上,认真看孩子,认真听孩子是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爱。
其次,当孩子讲述结束后,我们不要着急解决问题,记住,孩子的感受是第一位的,和孩子在情绪感受上多停留一会儿,帮孩子看清和梳理自己的情绪比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孩子讲述停顿的时候,或者孩子讲述结束的时候,用“嗯”“哦”“啊”“原来如此”……这样的象声词或确认性的词汇来回复孩子,孩子会觉得被听懂了。比如孩子说,“我今天很生气,因为慧慧抢我的书。”如果我们回复说,“他抢你的书,你就该抢回来,”或者我们说,“小朋友之间不要打架,要互相谦让,你就给他先看。”孩子的情绪就没有被我们看到,如果我们回复说,“哦,原来这样啊!”孩子就会感受到被确认。
我们还可以通过重复孩子的话语来帮助孩子确认情绪。比如“你感觉很害怕是吗?”“你说你和彤彤在一起很开心,是这样吗?”“你这会儿有点难过?”“发生了什么,让你不想和亮亮做朋友了?”我们也可以通过说出孩子的感受来帮助孩子确认情绪。孩子往往感受力很强,但表达能力不够,而且词汇的丰富程度不够,有时会难以表述自己的情绪。父母可以尝试说出孩子的感受,去让孩子确认。比如,“孩子,妈妈感觉你现在有点难过,是吗?”“孩子,今天下午的音乐课让你很沮丧吗?”我们只是尝试说出孩子的感受,所以在用词时可以选择使用“我猜”“我感觉”“你看我说的对不对”这样的话语来与孩子核对。比如:听起来你好像很生气。这个事情的发生让你很沮丧,是吗?似乎你不太开心,发生了什么呢?我猜想老师这样的判决,你一定很失望。那真是让你感觉难过的事情啊!这样的一些回应对让孩子得到安慰,能够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面对问题。父母不用担心孩子听不懂你所使用的词汇,因为在那种情境下,你所表达的内容会带动你的语气和语调,孩子体会到父母能懂他的感受,由此也会体会词汇本身的含义。
当我们真的不知道孩子此刻的情绪,但却又真实地感受到了孩子情绪的存在。不要直接说“我了解你的感受”,因为不能具体说出感受是什么的时候,孩子是接收不到的。孩子可能心里犯嘀咕,你哪里知道啊。孩子是非常细腻的,真实是孩子最需要的。在不清楚的情况下,就如实告诉孩子,“妈妈不知道你现在心情怎么样,你愿意告诉我吗?”这句话会让孩子觉得妈妈是很真实的,是真切关注着我的。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真实是很重要的,真实会让孩子很安全,也让孩子容易接纳,原来人人都不是完美的,都可以有做得好的部分,也有做不到的部分,爸妈是这样我当然也可以是这样的。
情绪只需要被看见,情绪就是用来表达的,看见就是爱。所谓看见听见孩子,第一步就是看见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的情绪。情绪被接纳后就会消散,当感受到孩子的情绪消散后再和孩子讨论问题的解决就会比较顺畅,我们往往是跨过情绪这一关,直接去解决问题,孩子就会很不舒服,问题解决起来也会很生涩。
(二)我们要看见、听见孩子完整的故事
父母看见、听见孩子的情绪就实现了与孩子的连接,在情感上、心理上与孩子实现了共通共融,当孩子们感受到情感连接时,他们会有归属感和价值感,而这会带给孩子面对问题的勇气、积极向上的力量。孩子将与父母相互尊重,共同面对问题,这是所有问题解决的前提,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看见、听见情绪之后,父母要看见、听见孩子完整的故事,所谓完整的故事包括孩子所遇到的整个事件,其中孩子的想法、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需要和期待。听孩子完整的故事,不要去评判,也不要急于给意见,要看到孩子在整个事件中的立场、角色、思想观念。
下面是一对父子面对同一话题的两次对话[2],在对话中体会看见、听见孩子的情绪和完整故事的神奇力量。
有一天儿子气愤地回到家里,说了一句话“我真想打迈克尔一巴掌”。
第一次父子的对话是这样的:
儿子:我真想打迈克尔一巴掌!
父亲:为什么,怎么了?
儿子:他把我的笔记本扔到了垃圾桶里!
父亲:你是不是先招惹他了?
儿子:没有!
父亲:真没有?
儿子:我发誓,我根本没有碰他。
父亲:那好,迈克尔是你的好朋友,听我的,别计较这件事。再说了,你自己也有毛病。有时候,你也气愤弟弟,然后还责怪别人。
儿子:我没有,是他先动手的……不和你说了。
第二次父子的对话是这样的:
儿子:我真想打迈克尔一巴掌!
父亲:孩子,你生气了?
儿子:我真想狠狠地打他那张肥脸!
父亲:你这么生他的气啊?
儿子:你知道那个坏家伙干了什么吗?在车站他无缘无故抢走我的笔记本,扔到了垃圾桶里!
父亲:嗯!
儿子:我猜他怀疑是我在美术教室把捏的鸟弄碎了。
父亲:你这样想啊。
儿子:是啊,他哭的时候,一直盯着我。
父亲:哦。
儿子:但不是我弄碎的,真的不是我。
父亲:你知道不是你。
儿子:我不是故意的。那个蠢德彼把我推倒在课桌上的时候,我根本没有办法。
父亲:德彼推了你。
儿子:是啊,好多东西都掉在地上了,但只有那只鸟碎了。我没有故意摔碎它,他捏的鸟挺好的。
父亲:是,你真的没有故意弄碎它。
儿子:没有,但他不相信我。
父亲:你觉得你告诉他真相,他也不会相信你吗?
儿子:我……我应该告诉他,不管他信不信。我觉得他也应该向我道歉,他不该把我的本子扔到垃圾箱里。
第一次对话中,父亲并没有听见孩子的情绪,当孩子说出“我真想打迈克尔一巴掌”的时候,他一定是有情绪的,可是父亲没有关注孩子的情绪,而是直接去解决孩子的问题了,质疑孩子“你是不是先招惹他了?”并且开始讲道理“那好,迈克尔是你的好朋友,听我的,别计较这件事。再说了,你自己也有毛病。有时候,你也气愤弟弟,然后还责怪别人。”父亲看不到孩子真实的处境,而直接用自己脑子里的假设、预判与孩子沟通,自然达不到效果。最后得到孩子的回复也就是“不和你说了”,孩子所发生的事件没有讲述出来,真正的问题自然得不到解决。
第二次对话中,父亲先倾听了孩子的情绪,通过确认情绪“孩子,你生气了?”“你这么生他的气啊?”,然后用“嗯”“哦”“你这样想啊”等词汇确认情绪的基础上开始确认孩子所讲述的事件,在孩子讲述的过程中父亲没有质疑,没有打断,只是先听后重复“你知道不是你”,“德彼推了你”“是,你真的没有故意弄碎它”等话语来陪伴孩子讲述完整个事件过程。在整个事件中孩子有被别人推倒,有无意中打碎了别人的东西等细节。最后,父亲才启发性地问了孩子一个问题,“你觉得你告诉他真相,他也不会相信你吗?”以此来提醒孩子,应该告诉同学真相,并承担一些后果。而孩子也从拒绝到理智接受,并意识到道歉是彼此的,他也期待同学给他的道歉。
在这次对话中,父亲首先陪伴了孩子的情绪,让孩子从愤怒中缓解了下来。愤怒之所以能得到缓解就是因为父亲的看见、听见。在情绪消散过后,父亲倾听孩子讲述整个事件时,他选择了相信孩子,不论孩子讲述的是什么,他都无条件相信。这就给了孩子极大的信任和安全,让孩子可以讲完整个事件。如果此刻父亲的逻辑推理“发达”一下,去推理判断一下,和孩子争论一下事件细节,比如,德彼那么瘦小,他怎么可能推倒你呢?你怎么可能让他推到桌子上呢?这样的推理一出现,所有的互动就可能变成争执,必将解决不了问题。所以,无条件地相信自己的孩子胜过相信自己的经验是非常关键的。作为当事人的孩子,他所体会的,他所经历的就是最大的事实,只有无条件相信他所讲述的故事,才能达到孩子内心深处,才会让孩子觉得你是懂他的。即便父母不认同孩子的说法、做法,也不要急于去纠正。当整个过程讲述完,孩子内心里是通畅的,他对整个事件有一个清晰的回顾以后,他可以看到自己的行为、想法、期待,他自然也就会意识到在整个过程中自己什么地方做得妥当,什么地方做得不妥当,此刻父亲再给出关键性的建议,这个情形下孩子多半是会接受的。
倾听的过程就是陪伴的过程,全身心地倾听孩子的声音,全神贯注地关注孩子的表情,让孩子感受到倍受重视,并在这份重视之中慢慢梳理,让孩子对整个事件有一个清晰的回看。给孩子一个空间和一段时间,在冷静的心境下回看整个过程后,他会做出自己的判断,给出自己的决定。父母们总是很着急,生怕自己的孩子走弯路、吃亏,所以当遇到问题时,总是急忙去矫正,把自己的经验、体会告诉孩子,却很少能耐心地听孩子讲完整个过程,似乎这个时间我们都等不住,我们太急迫了,给孩子留出的空间和时间太少了。为什么会这么急?那是因为不相信孩子。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观念,要相信每个生命都会为自己负责任,每个生命的初心都是好的,行为不当的孩子仅仅是缺爱的孩子,我们或许就不会这么急迫了,或许就会给孩子留时间、留空间去娓娓道来了。
因此,让孩子把话说完,让孩子把完整的故事说出来,这是对孩子极大的尊重与爱,在完整故事的讲述过程中,我们将会看到孩子的纯真、善良、爱心,将会不计较孩子行为上的不恰当,而只会被他们闪光的心灵所感动。
另外,特别强调一下看见孩子行为的价值与意义。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孩子事情做得好的时候,比如孩子作业写得很工整、收拾了自己的玩具、和伙伴愉快相处了一下午。每当这时我们会表扬孩子,会说:“孩子你真棒!孩子你真不错,你看你多优秀啊!你真是妈妈的骄傲!”或许开始孩子还很受用,特别是小孩子,喜欢听到表扬,会为了得到表扬而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比如,老师说吃完所有的饭就是好孩子,那就吃,可能已经饱了但还是会努力吃完。妈妈说不能把玩具到处乱放,那就不要到处乱放。可是时间久了,这种表扬似乎作用就不大了,孩子也不那么在意了,孩子不会为了得到表扬而去收拾玩具,也不为了得到表扬而去好好吃饭了。父母开始感觉孩子不好管了,说了也不听了。不是孩子不好管了,而是方法不合适。表扬是什么呢?表扬是认可孩子达到了外在标准,因为孩子达到了成人所设定的外在标准而得到的确认。比如,成人的标准是吃完碗里的饭,吃完了就表扬;成人的标准是玩具放到规定的位置,放好了就表扬。久而久之,孩子发现要求达到的外在标准太多了,甚至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行为都有标准,都要不断达到,只有这样自己才可以得到表扬。那既然如此,干脆就不去争取达到标准了,或者有选择性地去达标。有人形容说表扬好像甜点,偶尔吃一些是很美味的,孩子也会很喜欢,但如果天天吃、顿顿吃,孩子很快就会厌烦,会吃腻的。那么面对孩子做得好的行为应该怎么办呢?应该用“看见、听见”的方式来加以确认。“看见、听见”是父母用详细的语言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从而对孩子的努力、付出给予肯定和欣赏,这份看见是看到孩子内在的能力,内在的动力,而不是去看孩子是不是达到了外在标准。看见与听见对孩子而言就好像植物需要阳光,动物需要食物一样,是每日的必需品。比如,孩子作业写得工整,用表扬的语言就是“孩子你写得真不错,妈妈真高兴!(写得不错是为了赢得妈妈的高兴)”。而用“看见、听见”的语言则是“孩子,妈妈看见你今天语文作业第一大题每个字都在横线上,这样看起来特别整齐,数学作业一个改正的痕迹都没有,你是一次全做出来的吧?”如果你是那个作业工整的孩子,你听了两种表达会是怎样的感受呢?妈妈如果可以那么仔细地讲出你作业里的细节,认可每一个做得优秀的地方,你会不会觉得自己很有能力呢?而只说写得不错显得苍白、无力,甚至会怀疑妈妈说的是真的吗?我写得工整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妈妈高兴,我要为妈妈的高兴负责吗?
看见孩子的行为,听见孩子的进步,用详细的语言回馈给孩子,使得孩子意识到自己是被看到的,是被欣赏的,自己是有能力的,这些由内而发的信心对孩子是最大的认可。所以,如果你不知道该怎么欣赏孩子、认可孩子的时候,你就描述你所看到的,不带任何评论、解释,只是描述,而且描述越细致越好。比如,“妈妈注意到你今天的作业完成用了半个小时”“你今天和妹妹拿到同一本书的时候,妈妈看到你把书给了妹妹,你当时是怎么想的?我记得你最喜欢那本书呢”。
【注释】
[1]沙法丽·萨巴瑞著:《父母的觉醒》,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80页。
[2]阿黛尔·法伯、伊莱恩·玛兹丽施著:《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版,第22页。
有关自我的成长与教育的文章
但凡孩子有需要管教的时候,就一定会产生不愉快,一不愉快,情绪失控就在所难免。但就像我在前文中提到的,管教孩子时若情绪失控,我们很有可能就说出不该说的话,或做出不该做的事,除了事后后悔之外,还会让管教的局面更难收拾,或让管教的结果变得更糟。预警之后,可以给孩子一点反应的时间。正视自己的情绪,不要视而不见或故意忽略它。对自己承认,也对身边爱你的人承认。......
2024-10-23
确实如此,能被看到、能被听到就是最大的懂得和最大的疗愈。在亲子互动中,看见孩子,听见孩子非常重要。能够被看见、被听见的孩子会很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他会很确信自己是不缺爱,不缺被关注的。只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孩子的神态、表情,用自己的耳朵去听孩子的语言内容,以及语音语调。在互动中,成人情绪的起伏也是如此。例如,下面这段对话。与其致力于追求完美,不如在平凡中愉快地发现自我。......
2023-08-12
坚持睡前20分钟的聊天习惯很多家长都是等到孩子问题爆发了,才迫切地希望能与孩子沟通,苦口婆心说了很多,没什么效果。一次睡前20分钟聊天时间,程杰问:“妈妈您想过一件事儿没有,乔布斯如果出生在中国最可能出现什么情况?”首先,坚持这么多年的“睡前20分钟聊天时间”的效果已经显现。......
2024-01-09
日本父母普遍认为,尊重并保护孩子的隐私,其实就是尊重并保护他的自尊心。发现女儿的隐私意识变得越来越强,青木先生和妻子十分高兴。日本父母会把自己与孩子同龄时的一些所思所想告诉孩子,甚至还会谈一些自己当初的隐私,然后倾听并征求一下孩子的想法和建议,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日本父母在获取了有关孩子隐私的信息以后,就算发现有不良因素,他们也不会惊慌失措,对孩子进行殴打辱骂。......
2024-04-16
提高工作场地专业化程度,改善制造类型的主要措施如下:1)积极扩大同其他企业的制造协作,以减少本企业制造零部件的种类,增加每种零部件的批量。零部件标准化是对零部件的类型、性能、尺寸、所用材料、工装、技术文件的符号、代号加以统一规定,并予以实施的措施。同时,在保证交货期的前提下,做到产品品种和数量之间的合理搭配,以增加同一时期的产量,减少同一品种制造的批次。......
2023-07-02
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逆反心理”,这个时期,心理学上就称之为“心理断乳期”。从总体上讲,“心理断乳”期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少年儿童心理上的进步。“心理断乳期”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作为父母,应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孩子的变化,巧妙处理这个时期比较棘手的亲子关系。......
2023-08-08
婚姻的不幸甚至解体,有一定的社会根源,但是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有些心理因素同样会使人感到婚姻不幸福,甚至导致婚姻解体。这时,人们对配偶所持的完美期望遭到了配偶在现实中无情的否定,这种否定导致人们对自己或伴侣产生否定的看法。其次,对婚姻的不合理信念。总是这样去理解婚姻生活,会导致夫妇习惯性地夸大婚姻中的危机,而忽略婚姻中的幸福,并且更轻易地放弃或回避对问题的解决,直到婚姻濒临解体。......
2023-08-08
无意中我在一本育儿书中找到了一个好方法,作者告诉我们:给孩子定规矩时,一定要征得孩子的认同才有效。图图一听有奖励,立即响应。朋友小梅发现女儿小冉有段时间时不时冒出一句脏话,这引起了她的警觉,与爱人商量后,他们决定订一条规矩:禁止说脏话。当然孩子很小,他们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的,墙壁上贴三张白纸,分别是爸爸、妈妈与小冉的。......
2023-07-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