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父母先修炼好自己的这张“好脸”,以温柔示人。我们不能压制自己的情绪,但也不能受情绪的驱动而丧失理智。再如,嫉妒可能是一种爱、愤怒和恐惧混合而成的情绪。有人曾总结有关描写人类情绪的词汇,多达三百个以上。情绪是复杂的,辨识清楚是不容易的。最重要的辨识方法是给情绪命名。所有的行为和情绪都是由深层次的观点、期待、渴望所引发的。......
2023-08-12
你的养育风格是怎样的?是严厉的,是控制的,是娇宠的,是漠然的,是民主的,是尊重的,还是各种风格都有,不断变换的?抑或是在两种主要风格之间摇摆不定?看着孩子顺眼的时候,自己心情好的时候就对孩子很宠爱,孩子要求啥都答应。可孩子惹事的时候就对孩子严厉苛责,甚至要揍一顿?揍完是不是又追悔莫及呢?冷静想想,你最主要的养育风格或方式是什么?你会不会发现,你以为自己是民主的,其实自己也有很多宠溺,也有很多控制?你有没有意识到,我们很难用一个坚持如一的风格去面对孩子?情景不同,状态不同,我们的方法也会改变。你有没有发现,我们之所以不断变换养育方式,是因为每种方法都只是短期有效?今天给孩子一个糖果,孩子就听话,明天给一个糖果孩子就不干了,明天两个糖果才能搞定了,后天要更多的糖果,这样下去不行啊,那怎么办,打一顿就不要糖了,就老实了。可以又能老实几天呢?于是再换方法……好像父母与孩子是在斗智斗勇啊,此消彼长……
“温柔地坚持”是一种有长远效果的养育理念,也是可以在任何情境、任何状态运用的养育方式。“温柔地坚持”强调对自己、对孩子、对情境的尊重,三者协调一致,缺一不可。其中“温柔”强调对自己、对孩子的尊重,“坚持”强调对情境、对原则、对约定的尊重。对自己和对孩子的尊重表现在两个层面上,首先“温柔”是一种情绪状态,表明与孩子互动时是和善稳定,是没有发脾气的,这个是很重要的,平稳的情绪才能带来真正的互动交流。我们都有过气急败坏时,还想和孩子解决问题的情况,也有过和孩子说着说着就被孩子激怒的情况,而且我们经常会有越被激怒越想搞定局面的心态,而事实上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啥也搞不定。每当这种情形下,我们先放下需要解决的事情,先处理情绪。先尊重自己当下的状态,先面对自己当下的状态,然后再考虑与孩子的互动问题。同样,如果孩子很有情绪,已经哭得稀里哗啦或者恼羞成怒的状态时,我们也不要因为此刻我们还冷静就去急于解决问题,孩子处在情绪里也是无法面对事件的。我们也需要把尊重给孩子,允许孩子在他的状态里,陪他一起面对他的状态,直到我们都心平气和,可以出言温柔时交流才能再继续。其次,“温柔”表示对自己、对孩子的尊重。当然,等待和允许双方的情绪平稳本来就是一种尊重,是对每个人情绪和感受的尊重。但同时我们还需要温柔对待自己的需要、想法和念头,看到自己内心的想法,尊重自己内心的需要,不委屈不压抑,并且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期待、需要、夙愿。比如,傍晚孩子希望你陪他一起出去玩儿,但工作了一天的你非常劳累想休息,这时候你是为了满足孩子而委屈自己,还是和孩子真实表达自己的愿望呢?很多父母会委屈自己去实现孩子的期待,这时父母心里是什么想法呢?你看我为了你都不顾自己的劳累,你该听话吧?为人父母就该为孩子考虑,我应该牺牲自己来成全大家。牺牲自己以迎合他人,甚至希望家人感恩戴德,这是很不公平的,因为选择是自己的,不能用自己的选择去要挟他人,并没有人替你做决定。所以,尊重自己的想法,如实告诉孩子,自己已经很累了,不想出去了,你看是在家里我陪你玩,还是你找其他人陪你出去呢。每个人都值得被温柔以待,特别是对自己,能对自己温柔以待的人才可能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当然,一些情况下,为人父母是很难时时刻刻照顾自己的需要的,比如你工作一天很劳累想休息,回到家却发现孩子生病了,你肯定无暇顾及自己的劳累而要照顾孩子。这就涉及第三个尊重了,尊重情境。在不同的情境下,做不同的选择。每一个爱孩子的父母肯定都会选择先照顾孩子的健康。当孩子无碍的时候,我们再选择让自己得到很好的休息。因此“温柔地坚持”中的“坚持”强调对情境的尊重,对原则、对约定的坚守。
“坚持”体现在两个层面,首先是对情境的尊重,不同的情境处理方式则不同,比如在电影院、在医院等公众场所与在家里与孩子互动的声调不同;又比如紧急事件与不紧急事件的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其次,坚持是对原则、对与孩子约定的坚守。这个是坚持的核心,也是坚持的难点所在。很多父母的体验是,建立了规则、约定,可是执行不下去,开始几天还坚持挺好的,可是过几天就没效果,就偃旗息鼓了;然后再建立一个新的约定,很快又重蹈覆辙了。坚持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但孩子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会坚持也最能坚持的人。为什么坚持不下去了呢?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第一,规则、约定是父母单方面提出来的,不是与孩子协商出来的,孩子等于是被动执行者。比如,如果九点前不写完作业,那就不给孩子签字。这个听起来很合理,是为了督促孩子加快写作业的速度的,可这个明显是父母单方面提出来控制孩子行为的,估计没有哪个孩子会对这份控制有好感。第二,约定只是针对孩子的,是管理孩子,甚至是控制孩子的。比如规定孩子每天玩手机十分钟,可是自己却每天捧着手机看不停。第三,约定的出发点是不相信,不相信孩子可以把事情做好,不是为了促进孩子成长,促进孩子把事情做好的,而是防患于未然的。在约定时,父母与孩子如果商议最多的是“做不到该怎么办”“达不到该怎么处罚”,这就等于告诉孩子,你是达不到我们的约定的,我是为了惩罚你而在这里与你商量呢。这样的出发点,这样的预设,孩子会是怎样的感受呢?孩子肯定是对自己没信心的,他所有的心思可能就都放在如何逃过惩罚上了。所以,孩子会生出各种智慧来逃避约定中的惩罚。有一个孩子曾和我说,他妈妈不允许他玩手机,看见一次打一次。他给我讲述他是怎么半夜起来偷偷拿到妈妈的手机放在被窝里玩的,他是怎么把妈妈的手机藏在衣柜里让妈妈找不到,妈妈在到处找的时候他就拿着手机到外面玩一会,然后再回家塞回到衣柜里,妈妈还是找不到。听这个孩子说的各种策略,真是又心疼,又可惜。好好的小脑袋没有用到合适的地方,都用到与妈妈的斗争中了。第四,父母自己做不到约定,先违反了约定,导致约定失效。这也是很常见的情况,我们家曾约定每个人回到家后手机归位到“停机场”,不接打电话就不要拿,执行了几天后,发现爸爸妈妈就做不到了,约定也就失败了。所以,想要孩子做到什么,父母就先做到什么,不要明明自己做不到,却还要让孩子坚持做到。
“温柔地坚持”简单的五个字里面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体现了深刻的家庭教育理念。
在这其中涉及了教育时情绪稳定问题,家庭约定建立的方式方法问题,还有对自己、孩子、情境三者的一致尊重问题。温柔与坚持必须是同时进行的,只有温柔,就有可能会造成对孩子的宠溺;只有坚持,就有可能会造成对孩子的控制;温柔地坚持则刚柔并济,有爱又有规矩,是对人对事的同时兼顾。
“温柔”“坚持”对于父母来说都不陌生,都体验过,可是“温柔地坚持”却不知道如何操作了。事实上温柔地坚持是一种不责罚、不宠溺、不说教、不漠然的养育理念,温柔地坚持要求父母用和善的态度对待孩子,用同理共情陪伴孩子,用提问的方式唤醒孩子对约定的遵守,而不是用温柔的方式去说教、去惩罚、去宠溺。温柔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温柔,也是态度上的温柔,更是内心里的温柔,内心里对孩子的懂得、理解、相信与尊重。同样,坚持也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坚持,态度上的坚持,更是内心里的坚持,是在内心里对约定、界限的在意与尊重。
说教、讲道理是很多父母擅长使用的方式。比如,孩子和同学打架了,一肚子委屈回到家,妈妈如果温柔地说,孩子,同学之间是要相互友爱的,人和人的相处最重要的是真诚,打架就是不对的。那这个孩子估计会更难过,因为妈妈很温柔,但也很遥远,因为她不懂我此刻的需要。再比如,孩子没按时写作业,父母可能会说,你不好好写作业成绩就不可能提升,你学习不好能有什么出路,学业成就决定了你未来的发展可能性,你的未来就掌握在今天的每时每刻。道理说出来很有条理,似乎都对,但是对孩子没什么用。孩子没按时写作业,需要父母好奇一下,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什么阻碍了孩子作业的完成,怎么陪伴孩子一起解决这个问题。孩子是感受性动物,更多的是靠内心的感受和体验来行动的,而不是靠大脑的逻辑思维判断,过早地运用大脑进行理性思维判断会破坏孩子最宝贵的感受性。说教、讲道理时的父母是与自己的内心、与孩子内心失联的,是体会不到孩子的感受,也忘记了自己的内心真实,只知道去阐释理论知识,解释问题的严重性。宠溺孩子更多的是没有尊重到自己,过于在意孩子的感受,替孩子解决他所遇到的问题,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性以及自我成长机会。很多宠溺孩子的家长都是温柔的,都是对孩子百依百顺的,但却忘记了温柔的主要含义里有包括对自己的温柔、对自己的尊重。父母更多的时候是孩子的陪伴者、是人生路的支持者,而不是单纯的服务者,孩子渴望的是与父母惺惺相惜,彼此懂得。惩罚孩子或者漠视孩子的父母多是关注自己的感受,在意自己的部分多于孩子。父母可以辨析一下,在你打骂孩子,训斥孩子的时候,你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还是为了不让自己丢人失面子呢?你会不会是因为怕周围的人笑话而教训孩子?你会不会因为自己的虚荣、好面子而要求孩子呢?你会不会是因为自己的争强好胜而命令孩子呢?在关注自己感受的同时也关注一下孩子的需要,以及孩子真实的想法,这会很有利于亲子互动的融洽。
当你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做到了“温柔地坚持”,你可以判断自己是不是讲道理了,是不是骄纵孩子了,是不是责罚孩子了,是不是对孩子冷漠了。归根结底,在互动中尊重自己、尊重孩子、尊重情境,彼此遵守约定就是温柔地坚持。
有关自我的成长与教育的文章
所以,父母先修炼好自己的这张“好脸”,以温柔示人。我们不能压制自己的情绪,但也不能受情绪的驱动而丧失理智。再如,嫉妒可能是一种爱、愤怒和恐惧混合而成的情绪。有人曾总结有关描写人类情绪的词汇,多达三百个以上。情绪是复杂的,辨识清楚是不容易的。最重要的辨识方法是给情绪命名。所有的行为和情绪都是由深层次的观点、期待、渴望所引发的。......
2023-08-12
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接纳自我。允许自己不完美,调整期待,减少自责,才能接纳家人不完美,才能宽容孩子。接纳自己、允许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接纳自己、允许自己,不是要求放弃所有的外在标准,转而失了规则,而是接受自己的真实、真相。......
2023-08-12
世间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而唯独父母的爱则是以分离为目的的。所谓“分离”,并不是慢慢放弃对孩子的关爱,而是慢慢调整关爱的方式。放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亲子一场的终极状态。放手意味着信任,相信孩子,相信孩子能为他的生命负责任。不肯放手就意味着控制,曾有一种提法,把控制欲极强、不肯放手的父母称作“直升机”父母。......
2023-08-12
孩子拥有自由的心,拥有智慧和生命力,放手让他接触自然并自然成长是对恐惧的极大挑战。放一匹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奔放地成长,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马的主人需要多大的无惧无畏的心啊!他会担心小马在道路上遇到这样那样的危险,出现那样这样的问题。这对孩子来说是最大的爱与支持。每一个父母都需要在放手的道路上去体验,去改变,去成长。......
2023-08-12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把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改造成一门理解的现象学和此在(存在)的现象学[3]。在这部著作中,海德格尔提出了他的此在的生存论哲学。[6]海德格尔选取这样一种能够通达所有存在者的存在的特殊存在者,作为探究存在问题的不二法门,因此,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也就成为海德格尔对存在问题探究的中心任务。......
2023-08-12
在亲子互动中坚持原则,坚持约定,让亲子双方彼此尊重,有界限,做到规则与爱并存是良好亲子关系的保证。之前的内容提到了为什么在家庭中的约定总是无法坚持下去,具体的原因可能涉及约定是父母单方面提出的,约定内容只针对孩子,父母没有坚持约定,以及父母制定约定的出发点有问题,等等。在《正面管教养育工具》一书中明确提出尊重地达成约定的四个步骤。......
2023-08-12
也就是说,此在经过时间性的召唤,从当前的沉沦中解脱出来,重新回到此在本真的生存论领会中来。我们把此在的这个依于时间性的转渡过程称为此在的“从沉沦走向澄明”。......
2023-08-12
原来父母不是孩子的引导者,智慧的孩子才是父母的上师!可慢就是快,快就是慢。[4]换一个视角,从积极正向的视角去看待孩子的慢,去接纳孩子的慢,因为慢就是快,慢就是生命成长的历程。父母不是孩子的带领人,因为孩子是距离未来更近的人,他们将是未来的主人,父母更多的是跟随,在孩子身边,或者孩子身后。......
2023-08-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