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慢就是快:自我的成长与教育

慢就是快:自我的成长与教育

【摘要】:原来父母不是孩子的引导者,智慧的孩子才是父母的上师!可慢就是快,快就是慢。[4]换一个视角,从积极正向的视角去看待孩子的慢,去接纳孩子的慢,因为慢就是快,慢就是生命成长的历程。父母不是孩子的带领人,因为孩子是距离未来更近的人,他们将是未来的主人,父母更多的是跟随,在孩子身边,或者孩子身后。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

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

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

仿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啊!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静。

“唉!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

好吧!松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

我感到微风,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

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

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

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

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

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

这是台湾作家张文亮的散文《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3]文字优美却寓意深远,我们教育孩子就好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父母接受不了蜗牛的慢,接纳不了蜗牛的节奏,尽管心里知道蜗牛也尽力了,可还是要去催他,拉他,吼他,责备他,当父母气急败坏,放手而去时,却意外发现慢下来后一切大不同,在孩子的步调里父母感受到了独特的、真实的世界,回归自然,回归生命最美好的样子。放慢脚步,把自己主观的想法放在一边,陪着孩子静静体味生活的滋味,倾听孩子内心声音在俗世的回响,给自己留一点时间,从没完没了的生活里探出头,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原来父母不是孩子的引导者,智慧的孩子才是父母的上师!

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耐心和耐性;慢,需要宽容地对待孩子的不足和错误;慢,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养育孩子好像养花,从播种到发芽,成长,开花,结果,这是一个慢活,是一个细活,每个过程都需要花农精心呵护,耐心静待花开。而且,每种鲜花开放的季节不同,有的开放在初春,有的开在盛夏,有的开放在秋天,而有的开放在严冬,顺随每种花的花期节奏,由它生长,由它开放,让它绽放成它生命的样子是每个花农的职责。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如此,平和而耐心地陪伴呵护,顺随孩子成长的节奏,允许他长成生命本来的样子。这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发生都在不知不觉中,都在细微细节处进行。

然而,今天的社会变化越来越快,节奏越来越快,人们被裹挟着拉扯着都在一路狂奔。父母们也因为外界嘈杂的声音,因世俗观念盲目地追赶和攀比,急于让孩子去绽放,急于让孩子成功,已经很难慢下来去跟随孩子的节奏去感受内心,感受自然了。于是,亲子之间催促、唠叨、指责、代替等各种模式就上演了。父母抱怨孩子干什么都那么磨蹭,在父母心目中孩子应该是“指哪儿打哪儿”“叫做什么就马上做什么”,一件事做完立刻做下一件事。每件事做的时候都是专心致志,一丝不苟的。做不到就认为孩子贪玩,不能吃苦,对孩子的未来担忧……

可慢就是快,快就是慢。最好的教育或者说真正的教育,它所发挥的作用永远是渐变的作用,慢慢地变化。“如果要快速起作用,那只是暂时的,这个作用很快会消失。比如你让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快一点,你今天骂一顿,他肯定会快起来,明天你要不管,他比今天还要慢。如果我们采用一种温和的情绪,把孩子的状态调整到很舒服的状态,可能他今天只快了一点,明天他再快一点,后天再快一点,大后天又回到当初来,它有一个反复,然后再慢慢起步。在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变化就逐渐发生了。”[4]

换一个视角,从积极正向的视角去看待孩子的慢,去接纳孩子的慢,因为慢就是快,慢就是生命成长的历程。父母应跟随孩子的节奏,陪伴其左右,不要因为你是他的父母就对孩子的道路指手画脚,不要把你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不要做孩子的上帝去操控或剥夺孩子自我选择的权力。父母不是孩子的带领人,因为孩子是距离未来更近的人,他们将是未来的主人,父母更多的是跟随,在孩子身边,或者孩子身后。孩子是他人生“飞机”的驾驶员,父母最多是坐在孩子人生“飞机”的副驾驶位置上,不能夺过他的方向盘,不能操控他的人生之旅。父母需要在副驾驶上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使命感,给孩子足够的支持和慰藉,当你观察到孩子需要你的帮助时,及时过去帮他一把,绝大部分时间由他自己负责。很多父母做不到,是因为他们抑制不住“我知道”“我懂”“我经验过”“我知道什么对你最好”的思想念头。他们的自我让他们无法安静地陪伴一个孩子,由此,父母的心智成熟及心灵成长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