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心理学家揭示的爱的五种语言

心理学家揭示的爱的五种语言

【摘要】:美国心理学家查普曼提出了“爱的五种语言”的观点,他提出每个人都有爱与被爱的需要,都有一个情绪的爱箱,但不同的人却使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和接受爱。他认为两性亲密关系出现误解、隔阂都是由于不了解或忽略对方的主要“爱语”造成的。比如,我的孩子一直认为送礼物是最好的爱的表达方式,他会很好地记得各种纪念日,然后精心准备,而关于送礼物与接受礼物正好是我和爱人最不在意的表达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查普曼提出了“爱的五种语言”的观点,他提出每个人都有爱与被爱的需要,都有一个情绪的爱箱,但不同的人却使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和接受爱。但查普曼发现人们基础上有五种爱的语言:肯定的言语、精心的时刻、接受礼物、服务的行动、身体的接触。他认为两性亲密关系出现误解、隔阂都是由于不了解或忽略对方的主要“爱语”造成的。尽管有关“爱的五种语言”是对亲密关系沟通提出来的,但现在已经被运用到各种人际交往中。我们在与孩子进行爱的表达时,需要找到孩子能接收的,或者是愿意接收的“爱语”的方式,这样才能给到孩子所需要的爱的表达。比如,有些孩子很期待拥抱,认为妈妈能够拥抱自己就说明在乎自己,可妈妈很少拥抱孩子,与孩子进行身体的接触,妈妈认为男孩子长大了,就不应该和妈妈有亲密的接触。妈妈可能选择了不断肯定孩子或者尽心尽力服务的方式,孩子需要被肯定,也能接受这个部分,但是对于身体的接触可能就会有很多遗憾,对这个部分“爱语”有很多缺失。因此,表达爱,不是以我认为合适、恰当的方式给出的,而是以对方期待的,需要的方式给出,这样对方才愿意接收,才能有效。“亲子教育专家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家长们,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由于遗传组合和其他未知的原因,每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拥有独特的气质、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人格品质,以及独特的心理情绪机制。因此,面对一个独一无二的孩子,我们不可能全盘按照书本上所教导的方式去养育,当然也不可能自以为是地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方法,去给予爱和关怀。”[2]

有些父母可能会说,我也不知道孩子喜欢哪种表达方式啊,孩子又不说。孩子也许说过,只是你没有听到,不是耳朵没听到,是没往心里去。或者孩子没有说过,但是行动上表现出来过,被我们忽略掉了,这个忽略不是我们不在意,而是我们用我们的观念、头脑去做过分析、判断。比如,我的孩子一直认为送礼物是最好的爱的表达方式,他会很好地记得各种纪念日,然后精心准备,而关于送礼物与接受礼物正好是我和爱人最不在意的表达方式。记得孩子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他在我的生日那天,在学校门口的小店里用五毛钱买了五根丝线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我。我们当时都觉得匪夷所思,干吗买五根丝线?能做什么呢?后来他告诉我,他想给我买生日礼物,可是只有五毛钱,只能买五根丝线,买其他什么钱都不够。当时听孩子这么说我们是很感动的,孩子的心都好像水晶一样,爱在孩子心里纯净透明,不掺杂任何功利念头,当时真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孩子,觉得说什么都表达不出心里的激动。后来孩子经常会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生日送给我们各种小东西,而这些小东西都是他自己攒零花钱买的,后来我们就会有意识地表达感谢和感动,告诉他我对礼物的喜爱,他也非常开心。

当我们不知道孩子期待我们如何表达的时候,直接询问孩子是最好的办法,问问他想要爸爸妈妈怎么做。比如,你最喜欢爸爸妈妈怎么爱你?你什么时候感觉爸爸、妈妈最爱你?你觉得爸爸妈妈怎么做才是爱你的?你们同学的爸爸妈妈都怎么爱他们的?问这些问题不仅仅想知道答案,这其实也给孩子一个向内看,探索自己需求的过程,由此而展开的对话,讨论可以是非常好的一个互动开端,可以检验我们的爱是不是被孩子收到了,孩子更期待什么方式来表达爱。网上曾经流传一个视频,采访小学生关于父母陪他们写作业时最期待什么,孩子们的回答有:爸爸别骂我;妈妈和我好好说话;我想“慢”,让妈妈等等我;我不会的时候能轻声给我讲题;我写得好了妈妈抱我一下;妈妈别总看我不会做的,能不能看看我做对的题……孩子们很清楚地知道他们想要什么局面,他们也在努力,不是他们不清晰,不努力,而是做父母的不清晰,被自己的观念、情绪、期待带跑了,被我们头脑里太多的念头所牵绊住了。

面对孩子,管教与爱并行,懂得孩子生命发展规律,放手给孩子成长的机会,同时按照孩子期待的方式给予孩子足够的爱,让孩子感知到您的爱一直都存在,让孩子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这就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这些须建立在对儿童生命发展了解的基础上,这就是爱。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爱是不张狂,爱是不动怒……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如何判断给孩子的爱是恰当的,孩子是满足的?首先,看孩子的状态。“对孩子来说,如果爱得不到满足,孩子的状态是不自信,他不跟其他孩子合作,他经常是想方设法得到别人的爱,或者想方设法来点破坏,或者揣摩父母的心思想得到点爱。”[3]如果爱得到满足,那么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比较小,独立性强,思维开阔,自信,解决问题能力强,最重要的是孩子阳光快乐。孩子的状态是父母爱孩子的结果,当结果出了问题时,必定是需要回头看看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有哪里需要调整。其次,看父母的行为。爱是积极的行动,应该给孩子带来积极的成长与发展,有一些父母对孩子呵护备至,生怕孩子受一点伤害,不让孩子做这个不让孩子做那个,爬高下低有危险,草地上打滚不卫生,玩土和泥不健康……这些行为背后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保护孩子,可这到底是父母的需要还是孩子的需要呢?我们用爱的名义阻止孩子的成长,阻碍孩子的发展,这些都是消极的行动。同时,爱不仅仅是物质生活上的照料,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尊重,理解与支持。有一些父母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吃饭睡觉关心得无微不至,甚至包办孩子能力范围内的事情。而这样的爱是在剥夺孩子个人成长的锻炼机会,这样的行为越多对孩子越是无益。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将一个小婴猴养在有两个“猴妈妈”的地方,其中一个妈妈是铁丝做的,小婴猴可以在这个妈妈的橡胶乳房吃到奶,另一个妈妈是用柔软的绒布做的,但是不可以吃奶。小婴猴大部分时间是抱着“绒布妈妈”的,只有饿了的时候才会去找“铁丝妈妈”吃奶,而当有危险出现的时候,小婴猴始终是抱着“绒布妈妈”的。这个实验说明,对于孩子来说妈妈的温柔怀抱、情感慰藉是远远超过物质本身的需要的。所以父母如何在精神层面关照孩子,尊重孩子,给予孩子支持和陪伴是爱的很重要部分,对于孩子与父母在心底发生联结,自我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在父母那里得到证实是非常重要的。

美国著名的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的一首小诗《我想》告诉了我们该如何去爱,去陪伴孩子。

我想爱你而不用抓住你

欣赏你而不须批判你

和你齐参与而不会伤害你

邀请你而不必强求你

离开你亦无须言歉疚

批评你但并非责备你

并且,帮助你而没有半点看低你

那么,我俩的相会就是真诚的

而且能彼此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