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重塑角色定位,担当责任,守好自己的界限

重塑角色定位,担当责任,守好自己的界限

【摘要】:在育儿育己的道路上,在为人父为人母的历程中,父母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找到自己的位置,守好自己的边界,做好自己的角色。有人说家庭中母亲是水,父亲是山,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山宽厚笃定而不移。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守好界限做好自己,父亲在家庭中找不到了,成了一个对外的角色,家里缺了顶天立地的“山”,母亲则扛起重任,成为家庭的山,孩子找不到温柔的母亲,找不到宽厚的父亲。

育儿育己的道路上,在为人父为人母的历程中,父母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找到自己的位置,守好自己的边界,做好自己的角色。有人说家庭中母亲是水,父亲是山,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山宽厚笃定而不移。可如今网络上流行这样一个公式:失败的中国式家庭=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且不论公式的严谨程度,这公式也表达了当今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父亲在家庭教育缺失,而母亲一人担负着养育孩子,照顾家庭的全部责任,压力与劳顿中身心疲惫,由此而焦虑、烦躁,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被命令、被要求、被期待,由此出现种种状况问题。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守好界限做好自己,父亲在家庭中找不到了,成了一个对外的角色,家里缺了顶天立地的“山”,母亲则扛起重任,成为家庭的山,孩子找不到温柔的母亲,找不到宽厚的父亲。

一个男人成为一个好父亲,不仅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童年和健全的身心,更是身为男性的父亲自身走向成熟的途径和标志。父亲决定了孩子的生命高度,孩子能走多远,是父亲用自己的生命呈现出来的一条精神上的路。有了孩子,成为父亲,就需要承担起父亲的角色需要,做好事业与家庭的平衡。有一句俗语说,身边的爸爸们应该没有奥巴马忙吧,奥巴马任美国总统以来最自豪的事情是没有缺席过孩子的家长会。回归家庭角色是好父亲的第一要务,这对于在当今社会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环境中打拼的父亲们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这是必须的选择,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做到不顾此失彼即是父亲智慧的体现。其次,好父亲要好好爱孩子的妈妈,让妻子感受到爱与幸福。呈现爱家人、爱家庭、做家庭的稳定后盾,和谐夫妻关系,圆融亲密关系,是父亲给孩子最好的示范。育儿观是价值观的体现,有正确价值观的父亲会在爱妻子与爱孩子方面做到一致。和谐的夫妻关系、祥和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再次,父亲对待孩子的教育要有一定的高度,从更加宏观和长远的视角系统看待家庭、看待孩子,能够把握住孩子成长的方向与问题根源,用自己的行动来引导孩子。尽量放下自己的期待,顺随孩子的生命成长,用“四两拨千斤”的方法在孩子成长历程的关键点上给予支持点拨。不强迫孩子听命于父亲,也不要强调自己的人生经验,与孩子并肩站在一起,给予孩子尊重和信任,孩子面临的问题如果是走向消失的方向,我们就不要介入;孩子面临的问题如果是往破坏性的方向发展,这个时候才是我们给予支持和关注的重点。最后,父亲对待孩子的教育要有一定的质量,高品质关注,高品质陪伴孩子。在陪伴时将自己的身心全部放在其中,而不是身在心不在。关闭手机,关闭大脑里还在运转的工作事业,让自己放松下来,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与孩子的互动中,认真倾听孩子的感受、需要、渴望,少说多听,少分析多陪伴,让情感自然流淌,让爱自然运转起来。这样的高质量养育与陪伴对孩子是受益终身的。

“母亲守静,如大地无语,坤柔自在。”[2]静是无限的,面对无限,我们只有敬畏和虔诚,而母亲守静,静是母亲的状态,她是生命的孕育者,也是养育生命的灵魂人物,母亲存在的姿态给孩子展现了这种无限宽广的抱持与接纳,让孩子体验到谦和与安稳。母亲的宁静、笃定、平和能够带来家庭和孩子的安稳与回归。只有回归内心,与自己联结的人才会不被外在牵制。致虚极守静笃,坚守本心,自然地存在,不受外界的干扰,这或许是母亲给孩子呈现的最好状态吧。

对于焦虑成为时代病的今天,母亲的安静笃定显得尤为可贵。能够安静就不会被外在有形的东西所牵制,不会因为孩子今天成绩不好,明天和同学打架,后天爱人加班不管家而让自己陷于无穷的失望与焦躁之中。由此,作为母亲,情绪管理显得十分重要,管理好情绪,让自己不断回归安静,才给孩子呈现足够的稳定。通常,失望是因为现实与自己的期待有差距,而失望又会引发我们的无助感,觉得自己毫无办法达到原本的期待。我们往往会对自己、家人或孩子有高期待,有时会将自己实现不了的愿望寄予他人,而当他人也无法实现时,这就会对自己造成双重打击和伤害。比如,人家的孩子都会滑轮滑了,可是我的孩子不会,我就觉得挺失望,甚至开始质疑孩子的运动能力。隔壁的孩子怎么能天天坚持练琴,从不间断,而我的孩子练一会儿钢琴就没兴致了,我都觉得失望无助了。当我们要求孩子达到我们的期待,可孩子却总做不到的时候,我们是会很失落的。而焦虑是预期性的,来源于我们对事态的不确定性以及对事态的无力感,现实中我们往往会高估一个意识到的危险,而低估我们处理将来事情的能力,高危险与低处理能力之间的矛盾是我们焦虑的主要来源,同时我们对未知事物的畏惧和我们觉得无法控制逼近的危险会加剧我们的焦虑感。母亲通常会被失望、焦虑等情绪所困扰,由此而无法淡定,无法守住自己的内心。缓解所有的负面情绪要练习自己的觉知、觉察能力,觉察自己的情绪变化,觉察自己的期待,思考如何换一个视角来审视自己的期待,用怎样的方式来满足和完成自己的期待。比如,孩子要和隔壁孩子弹一样坚持练钢琴吗?我期待他也做到每天坚持练琴的目的是什么?是希望孩子非常优秀,还是希望自己很有面子。孩子非常优秀对我又意味着什么呢?说明我是个称职的母亲,还是孩子只有足够优秀才可以在未来立足?这些观念真的合适吗?当我们不断这样思考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情绪背后的观念是可以调整的,行为也是有多种选择的。同时,母亲想要自己安稳下来,需要把眼光和教育孩子的目标放长远,要有一个清晰的长远规划,同时将长远规划与日常落实做到平衡。我们教育孩子的目光足够长远,就会对当下的一些细碎问题的焦虑感减轻。比如,对于孩子今晚有没有刷牙,考前古诗背没背会,这样细节的事情就不会引起那么多的不安稳了。

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守好自己的界限,做好自己的角色,父亲是伟岸高大的,对妻子、对孩子拥有宽厚的爱,言传身教,示范给孩子。母亲是安稳恬淡的,对家人、对孩子拥有细腻的爱,抱持宽容,接纳孩子。每个人都站对自己的位置,而不是父亲缺失,母亲错位。只要站对了位置,守住界限,孩子自然会清晰地回归到自己的位置上,做好自己。

【注释】

[1]一念行者著:《救救孩子还是救救你自己》,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0年版,第14页。

[2]皇甫军伟著:《家庭教育的捷径:以心养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