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接纳自我,成长教育-自我的成长与教育

接纳自我,成长教育-自我的成长与教育

【摘要】: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接纳自我。允许自己不完美,调整期待,减少自责,才能接纳家人不完美,才能宽容孩子。接纳自己、允许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接纳自己、允许自己,不是要求放弃所有的外在标准,转而失了规则,而是接受自己的真实、真相。

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接纳自我。父母只有允许自己不完美,接纳自己现在的样子才可能接纳孩子现在的样子。当我们不断挑剔孩子这不好、那不行的时候,或许我们更多的是在投射自己的不行,对自己的不满意。似乎孩子足够优秀,是个完美的全能孩子,就能够证明我们足够好。

在我的孩子刚出生时,经常是夜哭不断,孩子大人都休息不好。我的爱人自然比较劳累,也比较烦躁,总是没好的态度对待孩子。每次她冲着孩子发脾气后就后悔自责,觉得那么弱小的一个孩子她怎么可以这样对待。她的内疚之心就这样种下了,后来每天孩子哭着不去幼儿园,她就会很难过,开始想她哪里做得不好;孩子生病了,去医院打针输液哭得稀里哗啦时,她就会自责万分,觉得自己没有照顾好孩子让她受罪了。以至于只要她有一点风吹草动,她就先对自己进行批判,不饶过自己,似乎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对自己的批判过程。在这种心态下,自己的工作也很受影响,出差上班都会有点小自责,因为又没有陪伴孩子。在读过一些育儿书籍,看过一些有关“伟大母亲”、“优秀妈妈”的报道之后,就更加不能饶过自己了。好像别人对孩子都非常好,而她却总是做错事,做伤害孩子的事情。

按照情绪能量级别排序,“内疚自责”是仅次于“羞愧”排在倒数第二位的,可见这种情绪对人的杀伤力有多大。当进入这样一个视角,把自己放置在被批判,被指责的位置上,那么眼中所见之事,心中所想之事都是来证明自己如何不合格的,很难再去想自己做得好的部分,自己努力付出的部分。

也见过一些妈妈,和我爱人曾经有过的自责内疚心态正好相反。她们觉得自己很不容易,很辛苦,为家庭、为孩子付出了太多,觉得自己受到了亏欠,受到了不公平对待,因为自己过多的付出,把自己搞得处境尴尬,前景迷茫,孩子不知感恩,家人不能理解,没人能替她们分忧。

这些低能量的心理状态是很消耗人的,在养育孩子,自我觉醒的道路上接纳不完美是扭转局面的关键一步。只有接纳真相,接纳自己是人不是神,接纳自己不可能事事做到完美,将自己从这种低能量状态里解放出来,才能看到美好。允许自己不完美,调整期待,减少自责,才能接纳家人不完美,才能宽容孩子。每个妈妈都是心存善念,爱孩子的好妈妈。

接纳自己、允许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我们习惯于不放过自己,因为外在总是有各种标准,各种评价规则来衡量每个人,我们在奔向评价标准的道路上竭尽全力,不允许自己犯错,不允许自己不努力。我们已经内化了所有的外在要求,或许最初的这个要求来自父母、老师、领导,但最后这些要求都变成了我们对自身的要求。习惯于这样的行为模式,自然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是如此,不放过自己的过错,不放过孩子的过错。

接纳自己、允许自己,不是要求放弃所有的外在标准,转而失了规则,而是接受自己的真实、真相。我们往往会躲避真相,这个真相包括真实的感受,真实的情绪,真实的客观事实。直面真实,承认真实,允许真实,慢慢在体验与练习中,允许才会发生。比如,当我因为与孩子的互动不顺畅的时候,我心里有失落的情绪时,就告诉自己,我此刻有些失落,有些不舒服,因为我希望与孩子有很好的互动。其次,转化视角也是接纳自己的方法,或许我们习惯看自己没有什么,做不到什么,哪方面还不行,不够好。如果我们把视角调整一下,安静下来想一想,我做到了什么,我哪方面做得还不错,在整个事件中我收获了什么,得到了哪些经验,看到自己的价值,看到自己的付出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收获,我们就可以给自己松绑。比如有一个妈妈,她说,老师告诉她,她的孩子总是啥都让着其他同学,永远是不争不抢的状态,同学之间起了争执,她的孩子先去调解,让起争执的双方互相道歉。老师认为这样的性格对一个男孩子来说太过隐忍,太过懦弱了。出于好心的老师在给孩子贴标签啊。这个妈妈受老师话语的影响,越看自己的孩子越觉得怎么这么“怂”呢,没有点阳刚之气,连个打架都不会。然后就开始进行自我批判,觉得孩和自己子待得太久,男孩子总是和妈妈在一起,就会不那么刚强,又觉得自己没有给孩子教导更多的拼搏、好胜的思想。这种归因就会让自己与孩子的状态越来越差,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有一天,这个妈妈忽然想起她爱人性格也是很隐忍的,也是不会和人打架的,也总是为朋友之间互相协调的,可是爱人在工作中及朋友之间口碑很好,生活也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当看到了这个真相的时候,这个妈妈忽然想到孩子这样不正是很善良,很真诚么,他保护着自己、爱护着同学,有什么不好呢,这不正是她一直教育孩子的为人之道。接纳了孩子的真实状态,而不是按照某个标准去“矫正”孩子,转换了视角,一切都会不同。用足够长的时间跨度和足够宽广的视野格局去看孩子成长中的种种问题,自然会让我们少一份焦虑,多一份释然和从容。太多的父母所以随波逐流跟着被人走,是因为觉得人多的地方貌似安全,可现实往往是人越多越无路可走、越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