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地坚持”是一种有长远效果的养育理念,也是可以在任何情境、任何状态运用的养育方式。其中“温柔”强调对自己、对孩子的尊重,“坚持”强调对情境、对原则、对约定的尊重。对自己和对孩子的尊重表现在两个层面上,首先“温柔”是一种情绪状态,表明与孩子互动时是和善稳定,是没有发脾气的,这个是很重要的,平稳的情绪才能带来真正的互动交流。“温柔地坚持”简单的五个字里面却包含着......
2023-08-12
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接纳自我。父母只有允许自己不完美,接纳自己现在的样子才可能接纳孩子现在的样子。当我们不断挑剔孩子这不好、那不行的时候,或许我们更多的是在投射自己的不行,对自己的不满意。似乎孩子足够优秀,是个完美的全能孩子,就能够证明我们足够好。
在我的孩子刚出生时,经常是夜哭不断,孩子大人都休息不好。我的爱人自然比较劳累,也比较烦躁,总是没好的态度对待孩子。每次她冲着孩子发脾气后就后悔自责,觉得那么弱小的一个孩子她怎么可以这样对待。她的内疚之心就这样种下了,后来每天孩子哭着不去幼儿园,她就会很难过,开始想她哪里做得不好;孩子生病了,去医院打针输液哭得稀里哗啦时,她就会自责万分,觉得自己没有照顾好孩子让她受罪了。以至于只要她有一点风吹草动,她就先对自己进行批判,不饶过自己,似乎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对自己的批判过程。在这种心态下,自己的工作也很受影响,出差上班都会有点小自责,因为又没有陪伴孩子。在读过一些育儿书籍,看过一些有关“伟大母亲”、“优秀妈妈”的报道之后,就更加不能饶过自己了。好像别人对孩子都非常好,而她却总是做错事,做伤害孩子的事情。
按照情绪能量级别排序,“内疚自责”是仅次于“羞愧”排在倒数第二位的,可见这种情绪对人的杀伤力有多大。当进入这样一个视角,把自己放置在被批判,被指责的位置上,那么眼中所见之事,心中所想之事都是来证明自己如何不合格的,很难再去想自己做得好的部分,自己努力付出的部分。
也见过一些妈妈,和我爱人曾经有过的自责内疚心态正好相反。她们觉得自己很不容易,很辛苦,为家庭、为孩子付出了太多,觉得自己受到了亏欠,受到了不公平对待,因为自己过多的付出,把自己搞得处境尴尬,前景迷茫,孩子不知感恩,家人不能理解,没人能替她们分忧。
这些低能量的心理状态是很消耗人的,在养育孩子,自我觉醒的道路上接纳不完美是扭转局面的关键一步。只有接纳真相,接纳自己是人不是神,接纳自己不可能事事做到完美,将自己从这种低能量状态里解放出来,才能看到美好。允许自己不完美,调整期待,减少自责,才能接纳家人不完美,才能宽容孩子。每个妈妈都是心存善念,爱孩子的好妈妈。
接纳自己、允许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我们习惯于不放过自己,因为外在总是有各种标准,各种评价规则来衡量每个人,我们在奔向评价标准的道路上竭尽全力,不允许自己犯错,不允许自己不努力。我们已经内化了所有的外在要求,或许最初的这个要求来自父母、老师、领导,但最后这些要求都变成了我们对自身的要求。习惯于这样的行为模式,自然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是如此,不放过自己的过错,不放过孩子的过错。
接纳自己、允许自己,不是要求放弃所有的外在标准,转而失了规则,而是接受自己的真实、真相。我们往往会躲避真相,这个真相包括真实的感受,真实的情绪,真实的客观事实。直面真实,承认真实,允许真实,慢慢在体验与练习中,允许才会发生。比如,当我因为与孩子的互动不顺畅的时候,我心里有失落的情绪时,就告诉自己,我此刻有些失落,有些不舒服,因为我希望与孩子有很好的互动。其次,转化视角也是接纳自己的方法,或许我们习惯看自己没有什么,做不到什么,哪方面还不行,不够好。如果我们把视角调整一下,安静下来想一想,我做到了什么,我哪方面做得还不错,在整个事件中我收获了什么,得到了哪些经验,看到自己的价值,看到自己的付出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收获,我们就可以给自己松绑。比如有一个妈妈,她说,老师告诉她,她的孩子总是啥都让着其他同学,永远是不争不抢的状态,同学之间起了争执,她的孩子先去调解,让起争执的双方互相道歉。老师认为这样的性格对一个男孩子来说太过隐忍,太过懦弱了。出于好心的老师在给孩子贴标签啊。这个妈妈受老师话语的影响,越看自己的孩子越觉得怎么这么“怂”呢,没有点阳刚之气,连个打架都不会。然后就开始进行自我批判,觉得孩和自己子待得太久,男孩子总是和妈妈在一起,就会不那么刚强,又觉得自己没有给孩子教导更多的拼搏、好胜的思想。这种归因就会让自己与孩子的状态越来越差,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有一天,这个妈妈忽然想起她爱人性格也是很隐忍的,也是不会和人打架的,也总是为朋友之间互相协调的,可是爱人在工作中及朋友之间口碑很好,生活也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当看到了这个真相的时候,这个妈妈忽然想到孩子这样不正是很善良,很真诚么,他保护着自己、爱护着同学,有什么不好呢,这不正是她一直教育孩子的为人之道。接纳了孩子的真实状态,而不是按照某个标准去“矫正”孩子,转换了视角,一切都会不同。用足够长的时间跨度和足够宽广的视野格局去看孩子成长中的种种问题,自然会让我们少一份焦虑,多一份释然和从容。太多的父母所以随波逐流跟着被人走,是因为觉得人多的地方貌似安全,可现实往往是人越多越无路可走、越危险。
有关自我的成长与教育的文章
“温柔地坚持”是一种有长远效果的养育理念,也是可以在任何情境、任何状态运用的养育方式。其中“温柔”强调对自己、对孩子的尊重,“坚持”强调对情境、对原则、对约定的尊重。对自己和对孩子的尊重表现在两个层面上,首先“温柔”是一种情绪状态,表明与孩子互动时是和善稳定,是没有发脾气的,这个是很重要的,平稳的情绪才能带来真正的互动交流。“温柔地坚持”简单的五个字里面却包含着......
2023-08-12
孩子拥有自由的心,拥有智慧和生命力,放手让他接触自然并自然成长是对恐惧的极大挑战。放一匹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奔放地成长,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马的主人需要多大的无惧无畏的心啊!他会担心小马在道路上遇到这样那样的危险,出现那样这样的问题。这对孩子来说是最大的爱与支持。每一个父母都需要在放手的道路上去体验,去改变,去成长。......
2023-08-12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把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改造成一门理解的现象学和此在(存在)的现象学[3]。在这部著作中,海德格尔提出了他的此在的生存论哲学。[6]海德格尔选取这样一种能够通达所有存在者的存在的特殊存在者,作为探究存在问题的不二法门,因此,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也就成为海德格尔对存在问题探究的中心任务。......
2023-08-12
原来父母不是孩子的引导者,智慧的孩子才是父母的上师!可慢就是快,快就是慢。[4]换一个视角,从积极正向的视角去看待孩子的慢,去接纳孩子的慢,因为慢就是快,慢就是生命成长的历程。父母不是孩子的带领人,因为孩子是距离未来更近的人,他们将是未来的主人,父母更多的是跟随,在孩子身边,或者孩子身后。......
2023-08-12
也就是说,此在经过时间性的召唤,从当前的沉沦中解脱出来,重新回到此在本真的生存论领会中来。我们把此在的这个依于时间性的转渡过程称为此在的“从沉沦走向澄明”。......
2023-08-12
所以,父母先修炼好自己的这张“好脸”,以温柔示人。我们不能压制自己的情绪,但也不能受情绪的驱动而丧失理智。再如,嫉妒可能是一种爱、愤怒和恐惧混合而成的情绪。有人曾总结有关描写人类情绪的词汇,多达三百个以上。情绪是复杂的,辨识清楚是不容易的。最重要的辨识方法是给情绪命名。所有的行为和情绪都是由深层次的观点、期待、渴望所引发的。......
2023-08-12
对于增加孩子的认知,形成良好的品质,教导是很有必要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更多地需要言传身教,在以身作则中陪伴孩子,训练孩子的技能提升。大人们往往期待孩子们去完成那些未经过适当训练的任务,而这种情形在家里比在学校更为普遍。因为成人经过多年的训练,很多技能已经完全自动化了,就好像一个成年人自行车骑了很多年很熟练,而孩子是一个对自行车完全不会的人,需要有人一步一步教他。......
2023-08-12
心理学在不同时期、不同流派对“自我”的理解也都不一样。这一转变也使得对个体心理的研究从过去的病态心理研究转向了自我适应的正常心理研究,极大地拓宽了精神分析学说的研究范围。埃里克森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弗洛伊德的思想,但是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埃里克森强调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动力是社会文化,因而代表了自我心理学向社会文化方面的转变。......
2023-08-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