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自我的成长与教育-视域结构及影响

自我的成长与教育-视域结构及影响

【摘要】:或者说,对象的“构造就是视域的构成。”我们也可以将时间视域理解为一种内在视域。意识的内视域意味着,我们在对同一意识对象的感知中,同时拥有无限的对该对象进一步的规定。所以,在我们的意识中,空间视域和时间视域最终会扩展并融合到一起,形成一个世界性的视域结构。[23]我们所有的意识活动,都离不开这个视域,并且都受其限制和影响。胡塞尔的视域概念可以区分为行为的视域和对象的视域。

当内时间和内时间意识在我们的意识当中得以当下构成以后,便为其他各种意识对象的构成提供了先天的结构和条件。对于其他意识对象来说,它永远不会完全孤立地和封闭地在我们的意识中被经验到,而是必定处在各种联系之中,作为某个在环境之中和出自环境的东西而被经验到。而这个对象所依存的环境,即是“视域”。因此,“视域”的概念必定与对象(包括内在时间对象)在意识中的构造有关。或者说,对象的“构造就是视域的构成。”[17]前面讲到了在内时间构成过程中由滞留——前摄围绕当下原印象所形成的时间晕圈,这就是在时间意义上的一个视域结构:意识之中被保留下来并逐渐变得模糊的回忆为“滞留”,我们当下的意识为“原印象”,而对未来时间的预期或预知则是“前摄”。我们也可以将时间视域理解为一种内在视域(简称内视域)。意识的内视域意味着,我们在对同一意识对象的感知中,同时拥有无限的对该对象进一步的规定。胡塞尔说:

任何经验都有自己的经验视域:任何经验都有其现实的、确定的知识取向的核心,有其直接由自身被给予的确定性内涵,但超出这一确定的如此存在的核心、超出这一本来作为“亲自”被给予物的核心,经验仍有自己的视域。……任何经验都是要被扩展为单个经验的连续体和说明链条的,都是作为一个唯一的经验、作为对同一物的一个无限开放的经验而综合为一体的。[18]

我们以对电脑的感知为例。当我直观到电脑的正面时,电脑的正面原初地被给予我的当下的感知活动。但是同时电脑的侧面和背面也必然以非实显的样式进入到我的意识中来,它们处于我对电脑的意识的内视域之中,构成了电脑的意向相关项的意义,并在我们对电脑正面的实显性的感知中一同被给予。

内视域还具有一种作为原初或原始预期的“预先指示”的含义。用胡塞尔的话讲就是:

任何有关一个单个物的经验都有其内在视域;而在这里,“视域”就意味着在每个经验本身中、本质上属于每个经验并与之不可分割的诱导(Induction)。这个词很有用,因为它预先指示着(这本身就是一种“诱导”)作为一种推论方式的通常意义上的归纳,并且预先指示着这种归纳在按其实际的理解进行解释时最终要归结到原初的和原始的预期上来。[19]

同时,胡塞尔也指出:“任何经验物都不只是拥有一个内在视域,而且也拥有一个无限开放的具有共同客体的外在视域……,对于这些共同客体,虽然我眼下尚未关注它们,但我随时都可以关注它们,把它们看作与我目前所经验到的东西不同的,或与之在某一类型上相同的东西。”[20]也就是说,我们的意识还会超出内在的意识对象而指向外在的其他对象,从而形成一个外在的视域(简称外视域)。胡塞尔认为,“外视域”也是一种先示,但这种先示是指:在先地指示出一种在直观上还不具有任何范围的东西。可以看出,这种外视域是一种不处在我们的直观范围之内的可能性。我们没有一个确定的意向指向这个视域。我们仍以对电脑的感知为例,当我感知电脑时,我无法同时关注电脑之外其他的东西(比如一个木质衣柜等),然而,我仍然具有对这些我无法同时关注的东西的先示,当我回头看时,对这个衣柜的感知会充实我的先示。

如果说,内视域突出的是意识的同一个经验对象的丰富规定性,那么外视域则是强调这个经验对象与共存于世界之中的其他经验对象之间的关系。内视域只是对同一经验对象的进一步规定,但是对经验对象之外的其他尚未看到的东西的先示则属于外视域的任务了。与内视域相比,外视域更加模糊也更不确定,它依赖于我们已经具有的对已经看到的东西的“在先把握”和对当下显现的东西的当下拥有,是我们已经获得的视域之中的意义激发了我们对仍未看到的视域中的意义的预期,从而形成诸多意义之间相互激发的联想关系。

在我们的意识的当下的体验中,我们通过内时间意识的时间视域,获得时间的存在;同时,我们还通过直观感知到外部的拥有空间的事物。我们感知空间的存在也是在体验中完成的,也具有一个时间的视域。所以,在我们的意识中,空间视域和时间视域最终会扩展并融合到一起,形成一个世界性的视域结构。“正是这种在时间和空间上对视域的不断获得、不断积累和不断扩展,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连续伸展的‘世界视域’对我显现出来。”[21]

这个世界视域的特征,正如胡塞尔所说:

一个实在东西的实存就从来没有且永远不会有别的含义,而只意味着实存于其中,意味着存在于宇宙中、存在于时空性的开放视域中,这种视域就是那些已知的以及并不只是当前现实地被意识到而且也包括那些未知的、可能被经验到且在将来被知悉的实在东西的视域。[22]

这段话的内容和含义非常丰富。第一层含义:我们任何的经验对象都不是孤立的封闭的所谓“实在的东西”,而是都实存于时间——空间结构的开放性的世界之中(这种实存的特性有些类似于海德格尔所讲的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的生存论结构特征),这个世界也就是我们意识对象赖以实存的时空性视域;第二层含义:这个视域也就是在我们的经验中所多出来的东西,这种多出来的东西包括两种:一种是已知而未显的东西,另一种是未知而可能的东西。我们所意识或经验到的任何实在的东西都不仅仅是这些东西本身,而是远远超出这些东西之外,或者说早就已经有了一个潜在地或隐秘地存在的、并且隐含着我们当前或未来的知识的可能性的世界,将我们直接经验的这些实在的东西裹挟在其中。所以,胡塞尔这里所讲的这个世界,这个视域,实质上就是一个包含着我们前认知(Preknowledge)的可能性的世界,它是我们意识(认知)活动的内在前提。“所以没有哪个经验是能够想开始就开始,想中止就中止,它一定或者有个预先的东西,或者保持着一个没有完的东西。”[23]我们所有的意识活动(包括意识的对象),都离不开这个视域(Horizon),并且都受其限制和影响。

胡塞尔的视域概念可以区分为行为的视域和对象的视域。行为的视域就是当下行为的背景意识,它依赖于意识的内时间意识结构,也就是说,每一个现实的体验行为(比如回忆、感知、期待、希望等)都有一个全面的、被无限充实的时间视域。当下的体验行为是实显性的行为,但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诸多非实显性的行为围绕着,我们对于实显性行为和非实显性行为的共同意识构成最为广泛的我思的意识。对象的视域则意味着在我们的意识中存在着未被当下的意识注意到的可能的对象。当我们感知世界时,我们当下的意识总是意识到事物的某个侧面,而事物的其他侧面并没有成为焦点,或者某些事物因为我们的注意而突显出来,而其他周围的事物却并未被察觉;但是,尽管如此,这些未被我们当下意识到的侧面和事物却是随时可能被我们意识到的,因为它们是以背景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中。我们可以通过目光和注意力的转向而让这些视域中的可能的对象从视域中凸显出来,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视域还具有整体性(普全性)和变动性(流动性)的特征。胡塞尔认为,所有个别感知以及始终与“某物”打交道的整体自然生活最终总是处在作为绝对视域的普全世界视域之中。我们意识中的一切经验事物都处在世界基地上,这个世界在任何经验过程中都作为一个普全的被动存在信仰之基地而被预设。因此,所有的意识对象都只是作为在这个世界(的视域)之中和出自这个世界(的视域)的某物而存在,离开了普全性的世界视域,我们的任何意识对象都是没有合理根据的,也就是说,我们的意识对象必须奠基于普全性的世界视域。同时,由于时间的一维流逝性,世界也总是处于变化之中,因此,我们对视域的解释每进行一步,所有那些可经验之物的视域都在总体上发生变化。因此,视域始终是活的、流动着的视域。不断持续的生活所具有的视域可靠性最终植根于原初时间的变化同其过去视域和未来视域的发生性的原规律性之中。

这个由主体构造出来并且始终与主体有关的世界视域也被胡塞尔称之为“生活世界”,它是所有客观世界的基础。胡塞尔指出,“(生活世界)作为‘这个’世界,作为我们大家共同的世界,当然是预先给予我们大家的,而我们作为个人则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人构成的地平线中,因此是存在于与其他人的各种实际联系之中的。”[24]而人们共同构成的敞开的地平线,即总的视域,就是生活世界。在胡塞尔看来,“视域”内的知识的明证性的最终的逻辑归宿就是人的“生活世界”。“这个世界是经常有效的基础,是一种始终准备好了的不言而喻性的源泉。”[25]人们生活于“生活世界”中,一切意义、意义的根据、知识的根据最终都来源于并复归于这一世界之中。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有效地理解我们的人生意义及其与世界的关系的特性:“实际上人从来也不是完全主动的,而是总处在前拉后拥的诱导和暗促之中。但也从来就不是完全被动的,总有那些让你可以构成新的意义,让你对自己所做的负责,为你自己所做的悔恨的‘回旋空间’,也就是‘游戏空间’。如果不彻底地理解这个‘纯居中’的(in-existence,在存在之中的)奇特性,你就根本没有理解人生、世界乃至认知的特性。”[26]

视域还有其他非常丰富的含义。我们不想再引经据典一一进行分析,而是想直接借用张祥龙先生对视域含义的总结(序号为作者所加)以结束关于视域的讨论:

(1)它意味着一种原本的可能或潜能,它处在有无之间,彼此之间,现在与未来之间。(2)它与人的生活经历——不但是个人的,甚至是群体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比如通过语言,语言吸收了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经历。(3)这种视域还没有确定的内容,……所以这是视域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它从根本上还有模糊性。……(4)但是另一方面,这个视域也决不是逻辑上的空洞的可能,而是一种潜伏着的、暗蓄着的可能,它保留过去的经验、贮蓄“意义”,……(5)这个视域从根本上是可塑的,总与人的经验朝向保持着某种共谋关系;……(6)这种关系是由个人、群体的过去及将来的共同经验所酿造出的一个生活世界。在其中,人的经验总可以有所作为,总可以期待视域的合作,而向各个可能的方向转化、特化、确定化或异化,被实现出来;一实现出来它就异化了,说出来一个“什么”。……(7)它的原型就是在内时间意识里边。……对于内时间意识的形成,视域是决定性的东西。[27]

【注释】

[1]胡塞尔著,王炳文译:《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3页。

[2]胡塞尔著,王炳文译:《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6页。

[3]A.D.史密斯著,赵玉兰译:《胡塞尔与〈笛卡尔式的沉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4]张祥龙著:《现象学导论七讲——从原著阐发愿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1页。

[5]同上,第41-42页。

[6]胡塞尔著,倪梁康译:《现象学的观念》,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60页。

[7]胡塞尔著,倪梁康译:《现象学的观念》,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62页。

[8]同上,第67页。

[9]胡塞尔著,倪梁康译:《现象学的观念》,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67页。

[10]张祥龙著:《现象学导论七讲——从原著阐发愿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1页。

[11]胡塞尔著:《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见胡塞尔著,倪梁康、张廷国译:《生活世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75-76页。

[12]同上,第85页。

[13]同上,第89页。

[14]胡塞尔著:《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见胡塞尔著,倪梁康、张廷国译:《生活世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85页。

[15]胡塞尔著:《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见胡塞尔著,倪梁康、张廷国译:《生活世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147-148页。

[16]胡塞尔著:《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见胡塞尔著,倪梁康、张廷国译:《生活世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147页。

[17]胡塞尔著,倪梁康译:《生活世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18]胡塞尔著,邓晓芒、张廷国译:《经验与判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48页。

[19]同上,第48-49页。

[20]胡塞尔著,邓晓芒、张廷国译:《经验与判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49页。

[21]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267页。

[22]胡塞尔著,邓晓芒、张廷国译:《经验与判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50页。

[23]张祥龙著:《现象学导论七讲——从原著阐发愿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7页。

[24]胡塞尔著,王炳文译:《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47页。

[25]同上,第148页。

[26]张祥龙著:《现象学导论七讲——从原著阐发愿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5页。

[27]张祥龙著:《现象学导论七讲——从原著阐发愿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8-1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