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场景型实践活动的应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场景型实践活动的应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摘要】:教材创设了生动的果园场景,小动物们在果园里收获水果、玩耍休息。在此基础上,围绕提出和解决问题开展场景型实践活动。

(1)基本特点。

一般通过一组生活场景引领学生仔细观察,从中收集数学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合作解决相关问题。

(2)基本设计思路。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基本教学过程为:观察场景—提出问题—自主合作—解决问题—建构应用。具体含义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场景,收集与数学有关的信息,发现和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主动建构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和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3)设计示例:“秋天的果园”(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

教材创设了生动的果园场景,小动物们在果园里收获水果、玩耍休息。设计中首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场景,对于复杂场景要按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线索,先粗放后细致,在看看、数数中整理和收集有用的数据。在此基础上,围绕提出和解决问题开展场景型实践活动。教材在场景画面里已经提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大致是两类,一类问题能引领学生继续观察场景,获取信息。如运苹果的车有几辆,哪几辆?谁在梨树上,谁在梨树下?另一类问题要到场景里收集有关的数据,通过计算才有答案。如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几棵?苹果一共有几筐,梨一共有几筐?回答这些问题不是这次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要让学生感受这些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怎样到画面中去选择有关的信息,有了这样的建模后,再让学生试着提出一些问题并自己解决,培养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