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重点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感悟“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教学难点理解不同情况下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观察活动,明确“间隔排列”的意义1.画珠子活动,揭示概念。】五、全课总结【设计总评:“间隔排列”是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安排的探索规律专题教学内容。......
2023-08-11
扫码查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测量、比较和交流等实践活动,了解自己身体上的“尺”,会测量并知道各“身体尺”的长度,能灵活选用合适的“身体尺”测量出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
2.感受“身体尺”方便、快捷的特点,同时感受“身体尺”不够准确、不够统一的局限性。
3.学生了解“身体尺”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养成主动思考、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与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身体尺”,用“身体尺”测量长度。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合理选择、运用身上的尺。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复习旧知
谈话:圣诞节快到了,浩浩的妈妈准备去商店帮他买条新裤子,但他第二天要上学不能去商场试穿,该怎么办呢?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交流后,观看视频演示并思考:能干的妈妈是怎么办的?
交流后明确,“拃”是我们身体上的一把“尺”,有时候可以使用这些永远随身携带的身体“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提问:那么除了一拃,我们的身上还有这样的尺子吗?(一庹、手指宽。)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隐藏在我们身体上的“尺”,重点研究这4个身体“尺”。(板书:一拃、一庹、一脚、一步。)
【设计说明: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创设如何测量裤子长度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当身边没有尺、测量也不需要太精确时,通常可借助“身体尺”去测量长度是比较方便的,渗透用身体尺测量长度的必要性。】
二、活动一:认识“身体尺”
1.复习一拃。
一拃是从哪儿到哪儿的距离?(从大拇指到中指的距离。)
出示图片:张开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距离就是一拃。
2.复习一庹。
一庹又是指从哪儿到哪儿的距离?(手臂张开,两手中指间的距离。)
出示图片:两臂伸直,两个中指指尖的距离就是一庹。
学生介绍自己的一庹有多长,教师板书数据。
明确:小朋友的一庹都比一米要长,但我们的身体“尺”是每个人特有的,不同的人身体“尺”的长也可能是不一样的。
3.认识、测量一脚、一步。
谈话:认识一脚、一步。
小朋友的一脚和一步又该怎样测量呢?出示测量方法的图片:一脚穿上鞋后。
提示测量中的注意点:测量脚后跟到脚尖的距离(指着图片),注意测量时脚后跟对准0刻度线。
学生活动,同桌两人合作测量,将数据记录在表格里。然后,教师指名汇报,并板书数据。
【设计说明:这部分活动分3步展开:认认—量量—比比。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在操作活动中积累经验,获得感悟。通过观看图片,介绍一步、一脚科学的测量方法,指导学生分组认真进行测量活动,使学生获得各自准确的数据,也为后续的比较、归纳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两个极端数据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不同人的“身体尺”是不同的,不同人的同一个“身体尺”也是不同的。通过数据的比较,归纳出同一年龄段学生的每一个“身体尺”的大约长度,认识到我们的“身体尺”随年龄增长会发生变化,进一步认识“身体尺”。】
4.身体“尺”和米尺之间的关系。
问题:现在想要量一量这条皮带的长,你觉得选择哪一种“身体尺”比较合适?
教师指名让一个孩子上台测量,并且也来量一量。
引导:每个人的“身体尺”只有自己明白。看来,只有把“身体尺”转化成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比如“厘米”或“米”,才能方便告诉别人。
学到这儿,小朋友们有没有还想研究的问题?
提出问题:身体“尺”和米尺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
展示测量方法:(1米大约有几拃)学生边量边数。
展示测量方法的视频:1米大约有几脚长、展示测量方法的视频:1米大约有几步。
同桌合作,边测量,边记录。
小组交流,指名汇报(依次板书数据)。
【设计说明:通过明晰测量规则、展开测量、交流等活动,建立1米和不同“身体尺”之间的联系,一方面使学生获得并记忆1米大约有几个我的“身体尺”,为教学用“身体尺”测量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另一方面也突出了体会1米这个标准的重要性。】
三、活动二:用“身体尺”量
1.选择合适的身体“尺”。
我们可以用身体“尺”来大致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来看看周围,你想用身体“尺”量什么?
生:量操场有多长。
生:量黑板有多长。
……
提问:如果想量这本数学书的长,该选哪个身体“尺”比较合适?黑板的长呢?操场的长呢?还有什么是可以用我们的身体“尺”来量的呢?(小组讨论后交流。)
小结:在测量时,要根据物体的长短和位置来选择合适的身体“尺”。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庹来量,比较短的地面可以用脚来量,比较长的地面可以用步来量。
2.实际测量。
明晰活动要求,学生分小组活动、测量、记录。
交流:你们小组用的哪种“身体尺”,测量的结果是什么?
生:我们组用拃来测量,测量了_ __ __ __ _,大约( )拃。
生:我们组用庹来测量,测量了_ __ __ __ __,大约( )庹。
生:我们组用脚来测量,测量了_ __ __ __ __,大约( )脚。
生:我们组用步来测量,测量了_ __ __ __ __,大约( )步。
……
提问:有没有小朋友测量的两个红点间的距离?你的测量结果是什么?
生:我们用的一步来测量,大约是( )步。
追问:我们知道,一米大约有2步,那10步就是几米呢?(5米)
谈话:小朋友们真会学习,那我们估得到底对不对呢?还得用尺子来量一量。
指出:看来,我们用身体“尺”量得还是很接近的,但有时要得到精确的结果,还是要用尺量。
【设计说明: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身体尺”的选择是多元的。选择时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根据测量物体的长短来选择,比如教室的长,选择“步”或“脚”来量比较方便;二是根据场地的特点来选择,还是教室的长,因为量的是地面,所以选择“步”和“脚”,但如果量墙面上的长,就可以用“庹”来量了。通过测量地面上两点间的距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到认真测量后有时还要进行计算,如果需要精确的数据还要用米尺测量。在推算、估算过程中,渗透函数思想,培养推算能力和估算意识。】
四、回顾过程
总结、交流收获与体会。
生:我学会了用身体“尺”量各种物体。
生:我学会了几拃、几步、几脚就是1米。
生:我知道了我的一拃、一步、一庹、一脚有多长。
……
小结:在没有尺的情况下,用身体“尺”来量物体还是很方便的,但也有一些误差,如果我们想知道准确的结果时,还是得用尺量。
五、故事中应用
宝盒的故事:可利亚一家因为战争准备搬到别的地方去,那时小可利亚把自己的宝贝全部装在了一个盒子里,从家门口走了10步将盒子埋在地下,希望以后回来能把宝盒挖出来。4年后,战争结束,可利亚回来了,他还像以前一样从家门口走了10步,可怎么挖都找不到宝盒了,为什么可利亚找不到他的宝盒了呢?
【设计说明:学生回顾学习过程,说说收获和体会,就是在帮助他们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生交流的收获和体会有的是大多数人的共识,有的是个性化的,这些经验都是十分宝贵的,我们都应该尊重和保护。最后的小故事与本课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六、课外实践,延伸拓展
1.回家用你的“身体尺”量一量你家的地砖或书桌的长大约是多少。
2.学校的操场你走一圈走了多少步?一圈的长大约有多少米?
【设计说明:要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需要学生不断去实践。将课内学到的知识“带着走”,延伸到课外,应用于生活,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设计总评:“我们身体上的尺”这节课的学习基础是学生认识了厘米和米,建立了厘米和米的表象,能用厘米和米为单位测量和估测物体的长度。在测量或比较物体长度的精确度要求不高时,用身体上的“尺”能快捷地解决问题。
本节课教学层次清晰,全课设计了4个层次:认识“身体尺”、选择合适的“身体尺”测量、回顾反思、课堂的延展与应用。在认识“身体尺”中,又分为量四把“身体尺”和“身体尺”与米尺之间的关系这两个层次。让学生在量的过程中,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身体尺”,正因为每个人“身体尺”是不同的,才需要统一标准,去探究1米与“身体尺”之间的关系。在用“身体尺”测量这一环节中,先选择、再测量、最后交流。可以说每个环节层次分明,环环紧扣。
本节课活动组织“细”而“实”。综合实践课应注重实践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力求每个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积累经验,获得感悟。本课中很多环节都需要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测量。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每次测量活动前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对活动的分工和步骤都交代清楚。为了测量准确,还通过演示进行示范讲解,让学生在活动前知道怎么做,确保活动有序、正确地开展。只有正确的示范、明确的要求、合理的小组分工、及时的指导,才能使课堂中的活动行之有效,活动的“细”成就活动的“实”。
本节课特别注重活动后的“思”。课堂上,教师并不止于活动的结束,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后进行交流,让思考走向深入。如在获取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的“身体尺”数据后,引导学生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渗透数据分析的意识。再如测量两个红点之间的距离时,老师进一步追问:“一米大约有2步,那10步就是几米呢?”在学生估算出结果后,用尺子去量,这里渗透了估算的意识……在活动后引导学生发现一些现象,总结一些规律,进行一些分析,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让课堂变得有“数学味”。】
【问题与讨论】综合与实践课有时需要在室外上课,在室外上课怎样组织更有效呢?
有关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文章
教学重点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感悟“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教学难点理解不同情况下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观察活动,明确“间隔排列”的意义1.画珠子活动,揭示概念。】五、全课总结【设计总评:“间隔排列”是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安排的探索规律专题教学内容。......
2023-08-11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介绍南辕北辙的故事、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的作用,激起学生对认识方向的兴趣。】南的字形外框是“木”字的变形,里面的指方向。【设计总评:本节课是认识方向中最为重要的一节,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方面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4个方向,体会东、西是相对的一组方向,南、北是相对的一组方向,它们不因为观察者的朝向而发生改变。......
2023-08-11
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探索测量一些无法直接计算的物体体积的方法,体会测量物体体积方法的多样性,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测量出皇冠的体积,可是皇冠是一个不规则的物体,阿基米德一直解决不了这个难题。A.用量筒测量,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铁螺丝的体积。】2.探究活动二:根据物体的密度和质量求体积。......
2023-08-11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理解数对的含义,能用数对表示物体在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根据数对找出相应位置的物体。教学重点掌握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位置的方法。在练习过程中,进一步明确数对与位置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6]。......
2023-08-11
教学目标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单位元、角、分之间的进率,会使用人民币。教学重点认识各种币值的人民币,掌握相互间的进率。由于日常生活中2角的使用率较低,最新版的人民币中取消了2角币值,教材修订时也去掉了“2角”的币值认识。根据学生回答,用课件相应出示面值为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的人民币图片。......
2023-08-11
案例1-1:“数数和千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扫码查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第28~29页。在计数器上表示出三百二十四。“认识整百数”的活动,重点在于突出千以内数的认识。展开讨论,进而产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的心理需求。】数感是对数的感悟,它表现为对数与量的一种直观认知能力。请结合课例谈谈,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关于数的直觉、形的直观,发展数感。......
2023-08-11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感觉。出示秤图,学生认识名称,教师介绍称法和千克的字母表示。观看“生活中的1千克”调查视频,鼓励课后动手实践。关于“克”的教学,你有什么建议或想法呢?......
2023-08-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