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突显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丰富计量单位内涵

突显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丰富计量单位内涵

【摘要】:量与计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先掌握“一”,再推及到“几”是学习常见的量的基本逻辑。当然,这里的“一”(标准)并不局限在标准的计量单位,特别是“常见的量”教学的起始阶段。这样的教学,一方面能突出统一计量标准的重要性,同时也能让学生感悟到世界上的所有标准都是人为制订的。

量与计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先掌握“一”,再推及到“几”是学习常见的量的基本逻辑。所有的“计量”都有3个根本要素——定标准,去测量,得结果。定标准,就是定下“一”;去测量,就是采用什么方法,经历怎样的过程;得结果,就是测量得到的数据(结果)是多少。

比如认识“千克”,先要对1千克的重量建立比较好的感觉,然后再以这个为标准去熟悉2千克、3千克、10千克、50千克……认识“面积”,先要熟悉1米2、1分米2、1厘米2的大小,然后以这个做标准,去判断某一个面的大小。如果作为标准的“一”建立得不充分、不清晰,那对“几”的判断就会非常困难。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当然,这里的“一”(标准)并不局限在标准的计量单位,特别是“常见的量”教学的起始阶段(事实上,在人们创造出统一的计量单位之前,所谓的“标准”受主观性影响是很大的)。例如,比长短时,分别用橡皮和铅笔来度量课桌长度,分别用步长和脚长来度量教室的长度,比较度量的精度,并讨论两种度量方法的优缺点。这样的教学,一方面能突出统一计量标准的重要性,同时也能让学生感悟到世界上的所有标准都是人为制订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和数学历史、数学文化密切相关的。此外,有些计量单位凭借直觉或身体感觉并不能直接感受,如时间单位“年”、质量单位“克”和“吨”等,这些量的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用熟悉的事物来比拟。例如,作为时间单位的“年”的量值怎么解释呢?“365天或366天的时长是一年”“从1月1日到这一年的12月31日就是一年”“从今年我过生日到明年我过生日的时长大约也是一年”等表述都是可以的。作为质量单位的“克”,因为太轻了,不容易感受,可以通过“2分钱的硬币大约重1克”“5分钱的硬币大约重3克”“1元钱的硬币大约重6克”等学生身边熟悉的小物品,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获得直觉经验。随着学生经验的累积和逻辑思维的发展,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也会逐渐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