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千克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千克的认识

【摘要】: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感觉。出示秤图,学生认识名称,教师介绍称法和千克的字母表示。观看“生活中的1千克”调查视频,鼓励课后动手实践。关于“克”的教学,你有什么建议或想法呢?

扫码查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8~29页。

教学目标

1.懂得用“质量(重量)”表达轻重,知道1千克有多重,初步建立“1千克”“几千克”的质量感觉,能联系生活进行简单应用。

2.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实践活动,感知并丰富“千克”直觉体验,获得实验研究的一般方法启示。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维素养。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感觉。

教学难点

初步估计1千克和几千克的质量,建立质量感觉。

教学准备

课件;微视频;课前实践活动单;台秤、弹簧秤、西瓜蚕豆、米袋等。

课前实践

测量自己的身高和体重,创作《成长名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激活计量经验

1.介绍个人信息。展示自制成长名片中的年龄、身高、体重等。

2.进行计量归类。年龄计量的是时间,身高计量的是长度。体重,表示一个人的轻重。

谈话:像这样表示他有多重的计量,我们也取个名儿——质量,生活中我们也叫重量。

3.交流质量单位。

谈话:表示时间需要时间单位,表示长度需要长度单位,计量质量(重量)也自然需要有计量单位。你们计量体重都用了哪些单位呢?你们还听说过哪些质量单位呢?

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生活中一种常见常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出示课题)。

二、生发问题,认识计量工具

1.“闲话”千克。

交流:我们学过好多计量单位了,那关于千克,你们想研究点什么呢?

小结:咱们每学习一个新的计量单位,都要知道它的1个单位有多少,什么时候用它,它与其他单位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2.认识弹簧秤。

出示秤图,学生认识名称,教师介绍称法和千克的字母表示。

三、认识1千克,形成初步感觉

1.称重——体验1千克。

小组活动:称一称米袋(课前准备的,正好1千克),再轮流体验1千克的米袋质量。评价小组活动。

2.估重——创造1千克。

①明确小组活动要求。以米袋为参照,不用秤,抓出1千克的蚕豆。

②集体验证。出示台秤,认识台秤上的1千克。集体验证每个小组估重情况。

③每组借助弹簧秤,调整估重蚕豆,称出准确的1千克蚕豆。

3.实践——调查1千克。

观看“生活中的1千克”调查视频,鼓励课后动手实践。

四、认识几千克,加深质量感觉

咱们有了1千克这个标准,就能以它为标准来计量稍微重一些的物体的质量了。

1.拎1千克米袋和1千克蚕豆,认识2千克。

2.估算西瓜重量,感受几千克。

3.讨论如何知道更重的一篮西瓜和一车西瓜的质量,介绍磅秤和地磅,体会人类的创造智慧和质量世界的广阔。

五、总结收获,延伸学习兴趣

交流课堂收获,观看“出彩中国人”中用手就能掂出鱼的质量,用眼就能看出鱼有多重的视频,赞叹“感觉创造神奇”!

【设计总评:“质量”教学是学生学习了价钱、长度、时间等计量之后进行学习的,因此,本设计将之纳入到计量的系统中来展开,并借助对时间单位、长度单位的学习经验,来学习“千克”,以体现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迁移性、逻辑性。

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时间也好,长度也好,质量也好,每一个单位就是一个计量标准,每一个单位的学习都离不开这样几个要素,即“它是什么?”“它怎么来的”“它的量值是多少?”“它与其他单位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进率)?”“如何实际应用?”等。这些也是本课教学应该重点落实的。当然,虽然学生对轻重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计量轻重不像长度那样容易凭眼睛直接观察到,更多靠的是肌肉的感觉,唯有通过多样化的体验活动才能让模糊的感觉逐步变得清晰、准确,并在实践中蕴含思考,发展思维,进而内化为自身的一种判断能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觉开始的,感觉是其他一切心理现象的源头、“胚芽”和“地基”。日常教学中,我们常说这个孩子的“数学感觉”好,那个孩子对数学一点“没感觉”,这都表明了大家对感觉与数学学习关联性的关注,但同时,我们也明显地意识到,这里的“感觉”又不纯粹是指心理学上的视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官形式,而是更多地指向学生对数学知识、方法的感受,数学学科特点、本质的感悟,数学学习窍门、奥妙的独特敏感。不难想象,如果这些方面的“感觉”特别好,那他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效果必然好。从这一角度出发,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特有“感觉”,引导他们跟着“感觉”走,并逐步迈向更加逻辑、理性的高级层次,不失为儿童数学学习研究的一种实践方向。】

【问题与讨论】“千克”和“克”都属于质量单位。相比而言,“千克”更容易建立感觉,“克”因为太轻了,1克或几克的质量在感觉上都难以有区分度。关于“克”的教学,你有什么建议或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