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介绍南辕北辙的故事、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的作用,激起学生对认识方向的兴趣。】南的字形外框是“木”字的变形,里面的指方向。【设计总评:本节课是认识方向中最为重要的一节,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方面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4个方向,体会东、西是相对的一组方向,南、北是相对的一组方向,它们不因为观察者的朝向而发生改变。......
2023-08-11
扫码查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懂得用“质量(重量)”表达轻重,知道1千克有多重,初步建立“1千克”“几千克”的质量感觉,能联系生活进行简单应用。
2.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实践活动,感知并丰富“千克”直觉体验,获得实验研究的一般方法启示。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维素养。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感觉。
教学难点
初步估计1千克和几千克的质量,建立质量感觉。
教学准备
课件;微视频;课前实践活动单;台秤、弹簧秤、西瓜、蚕豆、米袋等。
课前实践
测量自己的身高和体重,创作《成长名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激活计量经验
1.介绍个人信息。展示自制成长名片中的年龄、身高、体重等。
2.进行计量归类。年龄计量的是时间,身高计量的是长度。体重,表示一个人的轻重。
谈话:像这样表示他有多重的计量,我们也取个名儿——质量,生活中我们也叫重量。
3.交流质量单位。
谈话:表示时间需要时间单位,表示长度需要长度单位,计量质量(重量)也自然需要有计量单位。你们计量体重都用了哪些单位呢?你们还听说过哪些质量单位呢?
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生活中一种常见常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出示课题)。
二、生发问题,认识计量工具
1.“闲话”千克。
交流:我们学过好多计量单位了,那关于千克,你们想研究点什么呢?
小结:咱们每学习一个新的计量单位,都要知道它的1个单位有多少,什么时候用它,它与其他单位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2.认识弹簧秤。
出示秤图,学生认识名称,教师介绍称法和千克的字母表示。
三、认识1千克,形成初步感觉
1.称重——体验1千克。
小组活动:称一称米袋(课前准备的,正好1千克),再轮流体验1千克的米袋质量。评价小组活动。
2.估重——创造1千克。
①明确小组活动要求。以米袋为参照,不用秤,抓出1千克的蚕豆。
②集体验证。出示台秤,认识台秤上的1千克。集体验证每个小组估重情况。
③每组借助弹簧秤,调整估重蚕豆,称出准确的1千克蚕豆。
3.实践——调查1千克。
观看“生活中的1千克”调查视频,鼓励课后动手实践。
四、认识几千克,加深质量感觉
咱们有了1千克这个标准,就能以它为标准来计量稍微重一些的物体的质量了。
1.拎1千克米袋和1千克蚕豆,认识2千克。
2.估算西瓜重量,感受几千克。
3.讨论如何知道更重的一篮西瓜和一车西瓜的质量,介绍磅秤和地磅,体会人类的创造智慧和质量世界的广阔。
五、总结收获,延伸学习兴趣
交流课堂收获,观看“出彩中国人”中用手就能掂出鱼的质量,用眼就能看出鱼有多重的视频,赞叹“感觉创造神奇”!
【设计总评:“质量”教学是学生学习了价钱、长度、时间等计量之后进行学习的,因此,本设计将之纳入到计量的系统中来展开,并借助对时间单位、长度单位的学习经验,来学习“千克”,以体现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迁移性、逻辑性。
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时间也好,长度也好,质量也好,每一个单位就是一个计量标准,每一个单位的学习都离不开这样几个要素,即“它是什么?”“它怎么来的”“它的量值是多少?”“它与其他单位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进率)?”“如何实际应用?”等。这些也是本课教学应该重点落实的。当然,虽然学生对轻重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计量轻重不像长度那样容易凭眼睛直接观察到,更多靠的是肌肉的感觉,唯有通过多样化的体验活动才能让模糊的感觉逐步变得清晰、准确,并在实践中蕴含思考,发展思维,进而内化为自身的一种判断能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觉开始的,感觉是其他一切心理现象的源头、“胚芽”和“地基”。日常教学中,我们常说这个孩子的“数学感觉”好,那个孩子对数学一点“没感觉”,这都表明了大家对感觉与数学学习关联性的关注,但同时,我们也明显地意识到,这里的“感觉”又不纯粹是指心理学上的视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官形式,而是更多地指向学生对数学知识、方法的感受,数学学科特点、本质的感悟,数学学习窍门、奥妙的独特敏感。不难想象,如果这些方面的“感觉”特别好,那他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效果必然好。从这一角度出发,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特有“感觉”,引导他们跟着“感觉”走,并逐步迈向更加逻辑、理性的高级层次,不失为儿童数学学习研究的一种实践方向。】
【问题与讨论】“千克”和“克”都属于质量单位。相比而言,“千克”更容易建立感觉,“克”因为太轻了,1克或几克的质量在感觉上都难以有区分度。关于“克”的教学,你有什么建议或想法呢?
有关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文章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介绍南辕北辙的故事、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的作用,激起学生对认识方向的兴趣。】南的字形外框是“木”字的变形,里面的指方向。【设计总评:本节课是认识方向中最为重要的一节,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方面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4个方向,体会东、西是相对的一组方向,南、北是相对的一组方向,它们不因为观察者的朝向而发生改变。......
2023-08-11
教学目标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单位元、角、分之间的进率,会使用人民币。教学重点认识各种币值的人民币,掌握相互间的进率。由于日常生活中2角的使用率较低,最新版的人民币中取消了2角币值,教材修订时也去掉了“2角”的币值认识。根据学生回答,用课件相应出示面值为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的人民币图片。......
2023-08-11
教学重点结合实践和思考,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研究了十米和百米,接下来我们重点研究“千米”。(1千米有多长?“千米”可以用在哪儿?【设计说明:认识千米,必须要搞清楚1千米的实际长度。课前,让学生步行熟悉的1千米的直线距离,并通过绘画日记强化体验和感受,倒是有利于建立“千米尺”。学生将每个千米数都转换成米数后,发现数据很大。......
2023-08-11
根据《课标》要求,基于儿童认数特点,结合教材具体编排,对“整数的认识”课程内容提出如下教学设计要点。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丰富的操作活动,让小学生借助多种操作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理解其中的计数原理。在“整数的认识”部分,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方面的感悟,不同的认数阶段和学习内容有不同的含义和要求。......
2023-08-1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含义,会列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教学过程一、建立方程概念1.利用天平(教具),感悟等号可以表示一组相等关系。天平教具在表达左右等量关系上的作用比真实的天平更易于操作,从而使学生可以清晰观察天平,亲自操作天平,欣然交流感受,初步关注到天平左右两边等与不等的关系。......
2023-08-11
教学重点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感悟“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教学难点理解不同情况下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观察活动,明确“间隔排列”的意义1.画珠子活动,揭示概念。】五、全课总结【设计总评:“间隔排列”是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安排的探索规律专题教学内容。......
2023-08-11
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探索测量一些无法直接计算的物体体积的方法,体会测量物体体积方法的多样性,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测量出皇冠的体积,可是皇冠是一个不规则的物体,阿基米德一直解决不了这个难题。A.用量筒测量,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铁螺丝的体积。】2.探究活动二:根据物体的密度和质量求体积。......
2023-08-11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理解数对的含义,能用数对表示物体在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根据数对找出相应位置的物体。教学重点掌握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位置的方法。在练习过程中,进一步明确数对与位置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6]。......
2023-08-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