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认识人民币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认识人民币案例

【摘要】:教学目标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单位元、角、分之间的进率,会使用人民币。教学重点认识各种币值的人民币,掌握相互间的进率。由于日常生活中2角的使用率较低,最新版的人民币中取消了2角币值,教材修订时也去掉了“2角”的币值认识。根据学生回答,用课件相应出示面值为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的人民币图片。

扫码查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2~54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单位元、角、分之间的进率,会使用人民币。

2.经历讲述、分类、比较、整合的建构性学习过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探究的积极性、合作的主动性。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爱护人民币的意识,渗透节俭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币值的人民币,掌握相互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进行各种面值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认识

谈话:(课件出示过年场景图)过年有很多开心事,比如放鞭炮、贴对联……小朋友最开心的就是拿压岁钱了。

(课件出示100元正面、反面图)提问:压岁钱一般都长这样,这是多少钱?你们怎么知道的?

学生介绍100元的辨认方法,教师说明“壹”就是“1”的大写。

小结:钱上有数、汉字、汉语拼音,这些能够告诉我们它的面值。

用课件出示1元及以下人民币图片。提问:你认识哪些?能试着认一认其他的吗?(学生辨认、汇报。)

介绍:这些都是我国使用的钱,它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人民币,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人民币。

(板出课题:认识人民币)提问:这些人民币摆放在一起,看起来品种好多啊,你有办法将它们分类整理吗?

学生分组活动,打开学具盒,拿出人民币,在小组里操作。

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分类的结果:

方法1:按材料分,分为纸币和硬币两类。

方法2:按单位分,分为以元、角、分作单位的3类。

方法3:按数字分,分为含数字“1”“2”“5”的3类。

总结:人民币的品种看起来很多,一分类,就变成很少的几种了,分类真好!

【设计说明:以学生喜欢的情境引发对熟悉的100元的关注与观察,唤醒他们的经验,帮助他们明晰通过数值和单位可辨认人民币面值,继而将经验迁移到1元及以下人民币的自主认识中。而在此基础上多样化的分类,则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也暗含了分类的价值。】

二、渗透历史,感受文化

用课件演示简介钱币发展史:在很久以前,购买物品时曾用贝壳作为钱;后来,人们发现贝壳大大小小,容易破碎,就改用金属制成的钱币,这样比较统一、耐用;再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纸币,这样携带更方便。

谈话:刚刚我们发现,人民币既有用金属制成的,又有用纸印刷而成的。为什么现在人民币既有硬币又有纸币呢?

指出:小朋友们要爱护人民币,不在人民币上乱涂乱画,不破坏人民币。

【设计说明:货币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被创新和发展。学生在历史文化的熏陶中,不仅能初步感受货币的价值,也能感受蕴含其中的数学创造智慧。】

三、实践活动,启迪智慧

谈话: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单位,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你会使用人民币吗?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商场。

1.付法多样化。

(课件出示:气球2角)提问:你能从学具盒里直接找出2角的人民币吗?

追问: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相应呈现。)

指出:无论硬币还是纸币,无论1个2角还是2个1角,使用时是一样的,都正好买一个气球。

2.付法最优化

(课件出示:直尺6角)提问:能直接拿出一张6角的人民币吗?在生活中见过6角的人民币吗?开动脑筋想想,怎么才能付6角呢?

学生分组操作后,在全班展示、交流不同的付法。

讨论: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指出:付一张5角和一张1角最方便,在购物时尽量选择最方便的付法。

【设计说明:币值的科学设置让人民币蕴藏着独特的数学之美。由于日常生活中2角的使用率较低,最新版的人民币中取消了2角币值,教材修订时也去掉了“2角”的币值认识。但是,2角并没有从生活世界消失,依然有使用,更何况从币值设置的角度来看,带有数字“2”的币值是很有价值的,因此,这里让“2角”重新回归是实现生活与数学对接的一个很好体现。通过精心创设购物活动,让学生在取币、付币中,在不同方法的比较、选择中,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数学美。】

3.元与角的进率。

谈话:刚刚1角、1角地数,数出6个是6角。还能1角、1角地往后接着数吗?

学生数,教师出示相应课件。

启发:1角、1角地数,数出10个1角是多少?

板书:1元=10角

提问:还有不同的方法拿出1元吗?

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展示。判断:拿出的是不是1元?

小结:1元等于10角,10角就是1元。拿出1元的办法有很多,拿一张1元最方便,所以人们创造了1元人民币。

出示图片,提问:哪些商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怎么想的?

指出:1元就是10角,只要商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0角,就是1元。1元钱,如果只买练习本可以买几本?还多出几角?可以买几块橡皮呢?

4.角与分的进率。

启发:我们知道1元=10角,那1角和1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1分、1分地数,数出10个1分是1角。

板书:1角=10分。

谈话:(出示网上购物价格图)除了商场,越来越多人选择在网上购物。1根荧光棒2分,1角可以买几根荧光棒?1朵小拉花5分,1角可以买几朵小拉花呢?说说怎么想的?

【设计说明:元、角、分的进率不只是简单的生活常识,更是十进制计数法的现实模型。让学生亲历1角1角地数出1元,1分1分地数出1角,体会相邻单位间满十进一的关系。而随后设计的练习不但巩固了进率学习,又促进了学生的问题解决。值得一提的是,“分”在日常生活中不怎么使用,但是在网上购物、微信红包等网银中还是比较常见的。因此,适当拓展来自生活的学习素材,也是一个亮点。】

四、提出问题,拓展延伸

谈话:生活中还有哪些面值的人民币?

根据学生回答,用课件相应出示面值为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的人民币图片。

介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1分、2分、5分、2角这些小面值人民币在生活中很少使用。仔细观察这些数,你有什么发现?

提问:为什么人民币的面值都跟1、2、5有关呢?这里有什么奥秘?

再问:你知道微信红包吗?过年时有小朋友收过这样的压岁钱吗?这些钱到底在哪儿?(这些问题,留给小朋友们课后去研究。)

【设计说明:我们处在全球一体化、信息化的时代,时代需要我们能够开放视野、善于发现、学会学习、不断创新。将课堂从课内延展到课外,让学生紧跟时代节拍,不断探究、获取新知,这是教学的应有之义。】

【设计总评:“认识人民币”是一个经典的教学课题。或许是因为它与现实生活的距离特别近,对这节课的研究特别多。上述教学设计,着力体现“在生活和数学之间穿行”的教学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但数学并不完全等同于生活。人民币产生于生活中交换的需要——从物物交换到币物交换、币币交换,不仅简便了生活,更创造了数学,创生了文化。如果从纯生活、纯技术的角度来教学,学生只要认识人民币、会用人民币就行了。但是,从数学和文化的角度来教学,就有必要让学生感受钱币产生的历史过程,感悟人民币元、角、分之间十进制的内在机理,进而体会人们将数学从生活中“产生出来”的创造智慧。从人民币的生活意义上升到数学意义,是这节课是否具有“数学味”的重要方面。

以本设计中“分类”这一教学环节为例。东西一多就要分类,这是数学分类思想的重要基础,也是生活更有条理、更为简洁的基本原则。其中暗含着这样的逻辑:①因为人民币的品种太多了,所以需要分类;②通过分类发现,人民币的品种虽然多,但也就纸币、硬币两大类或者是以元、角、分为单位的3类;③借助于生活经验,发现元、角、分这3类之间是有联系的(十进制),这种联系让3个单位具有整体性、结构性,且根据联系彼此间可以实行转换;④由于可以转换,就派生出人民币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时存在无限的丰富多样性。这种逻辑,从数学抽象到数学推理、再到数学应用,从复杂走向简单,再由简单走向丰富,也是数学从生活中产生出来并再应用于生活的整体逻辑,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

总的说来,“基于生活,不止于生活”“让数学学习在生活和数学之间穿行”是本设计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问题与讨论】人民币是生活日用品,也是必需品,一个人即使不经过系统的学习,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使用人民币经验的积累,也会认识和使用人民币。从这个角度看,一年级“认识人民币”的教学有什么注意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