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案例:认识千米 [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案例:认识千米 [8]

【摘要】:教学重点结合实践和思考,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研究了十米和百米,接下来我们重点研究“千米”。(1千米有多长?“千米”可以用在哪儿?【设计说明:认识千米,必须要搞清楚1千米的实际长度。课前,让学生步行熟悉的1千米的直线距离,并通过绘画日记强化体验和感受,倒是有利于建立“千米尺”。学生将每个千米数都转换成米数后,发现数据很大。

扫码查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0~21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简单换算和估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经历猜测、讨论、比较、想象和推理等活动,完善长度单位的知识结构,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的规律和创造。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积极的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结合实践和思考,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用千米尺估算、理解生活中更长的实际距离。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完成规定路线学校周边熟悉的1千米直线路程)的步行实践活动,记录自己所走的步数、行走时间以及身体感受,并用数学绘画日记的方式将这一实践活动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一、整理旧知,做好铺垫

谈话:(板书部分课题:长度单位)以前我们也学习过一些长度单位,还记得吗?请你在自己的本子上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整理一下,比一比谁的整理水平高。

(学生整理,教师巡视,然后展示交流)结合学生的整理,老师在黑板上形成如下板书:

【设计说明:数学知识是整体的,也是结构的,用整体性和结构化的思维来引导数学学习是一条十分重要的路径。本课一开始就将“千米”的学习置于长度单位的系统内,视野开阔又简便易行,起点低,上手快,后劲足。】

二、猜想推理,引出千米

思考:测量长度只要有一个单位不就好了啊?干嘛要弄出4个单位呢?如果人们现在发明出了第五个长度单位(指着黑板上板书的长度单位结构图),你觉得这第五个长度单位应该放在哪个位置呢?它跟已学的长度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小组讨论后,大组汇报。)

猜想1:第五个长度单位可能在毫米的前面,它跟毫米的进率是10。

学生讲述自己的思考理由后,老师板书“丝米”和进率“10”,并让学生联系“一丝一毫”“丝毫不差”等词语来理解“丝米”和“毫米”都是很小的长度单位。告诉学生如果越来越小,还有长度单位“忽米”和“微米”,且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是10。

猜想2:第五个长度单位在米后面,比米大。

学生讲述自己的思考理由后,讨论“按照现有规律,米后面一个单位跟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并由此引出十米、百米、千米。然后对照如下板书,说说自己的发现。

拿出十米长的绳线,现场拉直,感受“十米尺”有多长。

出示操场图片,感受“百米”长度。

指出:“十米”和“百米”这两个单位在生活中很少用,所以课本里没有编写。

研究了十米和百米,接下来我们重点研究“千米”(补全课题)。

【设计说明:世间万物,皆有因果,数学亦然。长度单位的发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十进制。但是,由于教材里并没有编排“十米”“百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使得有规律的链条出现了“断裂”,这种“断裂”不仅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系统把握,也常常迷惑我们的眼睛,钝化我们的思维。上述设计,将学生的思维置于整个长度单位系统中,通过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推理出未知的长度单位,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的整体性与结构化,实现了“用思维方法的分析去带动具体知识内容的教学”。】

三、联系实际,学习千米

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关于“千米”,我们可以研究些什么呢?(1千米有多长?“千米”可以用在哪儿?千米跟米、分米、厘米、毫米怎么换算?千米的英文缩写?……)这些问题有人知道答案的,可以自由发表意见!

学生交流后,重点研究1千米到底是多长,并在身边找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千米尺”。

提议学生拿出课前走路实践记录表,统计个人步行1千米走的步数、用的时间和自己的感受,然后大组汇报。

……

【设计说明:认识千米,必须要搞清楚1千米的实际长度(即“千米尺”)。像“10个100米就是1千米”“在操场的400米跑道上走2圈半就是1千米”等说法,只是用熟悉的长度描述了1千米,还不能算是建立了“千米尺”。课前,让学生步行熟悉的1千米的直线距离,并通过绘画日记强化体验和感受,倒是有利于建立“千米尺”。这个活动,具有多重效应:一是所有学生沿着相同路线步行,有了共同的步行经历,课堂上的交流才更加容易形成共鸣;二是事先不告知走的距离刚好就是1千米,故意保持神秘,课堂上再揭晓谜底,这使学生形成1千米的长度概念印象更深;三是设计的路线就直避弯,这样更利于学生建立1千米这把“直尺”的原型(模型);四是采用绘画日记的方式,丰富了学习形式,增强了学习趣味。】

四、合理思辨,深化认识

1.由“1”到“几”,加深理解。

老师借助于百度地图,让学生从学校出发,分别去估猜1千米、2千米、4千米里程的建筑物或景点,强调:几千米就是有几个1千米长。

2.回顾生活,拓展应用。

课件出示文字、图片、限速牌,学生自由阅读,教师辅以适当讲解,强调:人们发明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用处真大。

3.相互转换,感受优点。

下列四种出行方式,你知道速度分别是每小时多少千米吗?如果每一种出行方式中每小时行走的路程都用米来做单位,会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将每个千米数都转换成米数后,发现数据很大。强调:用千米做单位,不仅可以表示更长的距离,有时书写上也会更简洁。

五、课后延伸,拓宽视野

长度单位的“家庭中”就只有黑板上写的这些吗?同学们课后查一查、写一写、画一画、说一说,收集好资料后,我们一起分享展示。

【设计总评:纵观全课设计,每一个环节都直指学生更加丰富而深刻的思维,“千米”的根深深扎在长度单位的体系中,通过合理推断和逻辑推演不仅“长”出一个个长度单位,还“长”出了长度单位的整体性、结构性、条理性、逻辑性,这些思维特性反过来又促使学生对千米的认识、对数学的感知更加清晰、丰富、饱满。】

【问题与讨论】教材中为什么没有出现十米、百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不出现的合理与不合理性各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