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摘要】:价钱、时间、质量、长度、面积、体积等在日常生活中可谓是随处可见、随时可遇、随地可用。经验之于教育、之于学习、之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是显然的。《课标》中,认识元、角、分的内容中提出“了解它们之间关系”的要求;认识年、月、日中也提出“了解它们之间关系”的要求。当然,这里提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只是指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课标》中提出的“四能”。

《课标(2011年版)》中,“常见的量”只在第一学段(1~3年级)的“课程内容”里有单独列出,内容如下:

第一学段: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4.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5.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6]

很显然,这里涉及的都是与数量运算有关的计量单位,主要有货币单位、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而与几何测量有关的单位都安排在“图形与几何”内容中。上述5个条目不仅提出了学习“常见的量”的目标要求,还包括了“常见的量”的教学要求。

第一,关注现实情境,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价钱、时间、质量、长度、面积、体积等在日常生活中可谓是随处可见、随时可遇、随地可用。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充分依托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现实生活中用得越多,常见的量的学习就越清晰、越牢固、越灵活。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扣紧所联系的现实情境、生活情境、具体情境,对量、计量、计量单位及其关系等进行生动的、具体的意义解释,让学生更加充分地理解各种量、计量、计量单位及其关系的具体含义以及背后所隐藏的丰富内涵。

第二,强化体验和经验,增强学习的主体感受和主动建构。经验之于教育、之于学习、之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是显然的。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教育是一种生长,生长的具体过程和内在机制可以概括地表述为“经验的改组或改造”,这个过程不是一个通过灌输实现的被动过程,而是在个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共同生活的过程中能动地实现的。从“经验”的英文单词“experience”可以看出,谈“经验”一定要强调“过程”,因为“experience”本身还有“经历”的意思,离开“过程”也就不存在“经验”。谈“经验”还离不开活动,数学活动的内涵非常丰富,“既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数学时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也包括与数学课程相联系的学生实践活动;既包括生活、生产中实际进行的数学活动,也包括数学课程教学中特意设计的活动”。教师的课堂讲授、学生的课堂学习是最主要的数学活动。此外还有其他形式的数学活动,例如,学生的自主学习、调查研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探讨分析、参观实践,以及作业练习和操作计算工具等。“数学活动的教育意义在于学生主体通过亲身经历数学活动过程,能够获得具有个性特征的感性认识、情感体验以及数学意识、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7]应该说,数学学科本身就是以经验为基础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因此,学生的数学学习也应该从现实经验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构,这一过程既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又是对数学活动经验的不断改组与完善。常见的量在生活中具有普遍的存在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唯有让学生亲身参与、亲自实践、主动思考,不断地将活动中的经历、体会上升为“经验”,才会越学越实,越学越好,越学越会学。

第三,建立关系思维,促进整体认知和宏观把握。《课标(2011年版)》中,认识元、角、分的内容中提出“了解它们之间关系”的要求;认识年、月、日中也提出“了解它们之间关系”的要求。认识克、千克、吨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了解它们之间关系的要求,但“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的主要依据还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此,一堂课可能只学习一个计量单位,但每个单位总有它的来龙去脉,都是“一串项链中的某个珍珠”。见树木,更要见森林,整体性、结构化的数学学习更加能促进学生对常见的量的系统把握。

第四,注重学以致用,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常见的量中所涉及的问题,大多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遇到的现实问题。因而,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通过具体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来加深认识,巩固发展,拓展升华。当然,这里提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只是指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课标(2011年版)》中提出的“四能”。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让学生在“用”中学,即让学生在尝试、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完成了新知的学习与建构,获得思维活动经验,不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