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云云坚持了五天认真在幼儿园上学,周末和我们睡,尽管云云努力表现得很好了,可是爱人总能有条件提出来,如“晚上不准踢被子。”果然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呀,云云已经把爸爸那套讲条件的手法完全学到手了。爱人后悔莫及,让我想办法帮云云及时纠正。前面几次,云云都会小心试探和我们睡会不会有条件要谈,她发现没有条件后,变得更高兴了,有时候还会骑在爸爸身上玩一会儿,有时候还会趴在我胸前听我呼吸。......
2023-07-24
第二节
父母的影响
从女孩到女人的转变之路
众所周知,在进入青春期后,男女之间的性征有了明显的分化,这一明显的差异,也对人类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早在童年时期,男女之间的差异就已经有所显露。各种性阻碍力量(羞耻感、厌恶感、同情心等)在女孩身上出现得更早,相比男孩也更容易为她们所接受;女孩受到的性压抑更为明显,当性的部分本能出现时,也多采取被动形式。
但在这一时期,快感区的自体性欲特征在男女身上都有出现,正是如此,男女的性别差异在童年期并不明显,直到青春期才开始彻底显露。
考虑到童年期性表现的自体性欲和自慰特征,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女孩的性欲也有着男孩的特征。的确,如果对“男性”(masculine)和“女性”(feminine)概念给予更确切的定义的话,我们就会认为,力比多在本质上注定是男性的,不管它出现在男性身上还是女性身上,也不管其性对象是男性还是女性。
自从我提出了双性理论后,我认为它对于帮助我们理解男女差异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不考虑双性特征,就几乎不可能理解男女的性表现。
除此之外,我只想再补充一点,女孩主导性的快感区在阴蒂,它类似于男孩的阴茎。我的经验表明,所有女孩的自慰行为都与阴蒂有关,而与以后在性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外生殖器无关。我甚至觉得,女孩除了阴蒂自慰之外,不会被诱导进行其他性行为,即使出现,恐怕也是罕见的。女孩常出现的性兴奋的释放总是通过阴蒂的痉挛表现出来。这种现象使得女孩即使不经指导,也能使她们对男孩的性表现做出正常判断,因为她们完全可以从自己的性过程中猜出男孩的感受。
如果要了解小女孩是如何变成女人的,那么我们必须对阴蒂兴奋性的变化做追踪研究。青春期的到来使男孩的力比多增强,而女孩此时却出现了新的“压抑”之潮,阴蒂的性活动尤其受到影响。因此,被压抑的便是她身上的男性的性特征,女人身上由青春期压抑所造成的性抑制的增强,对男人却成了一种刺激,并使男性力比多的活动得以增强。
与此同时,如果女人洁身自好,拒绝性活动,那么男人对其性的估价反而更高。当女人被允许有性活动,阴蒂被刺激之后,它也仍继续将兴奋传到邻近的性部位,如同一小堆细松木被点燃后引发一堆硬木燃烧起来一样。
但在这种转移完成之前常常需要一段时间,正因如此,我们常常会看到结婚不久的年轻女子总是对性刺激表现得麻木不仁。如果阴蒂区拒绝性兴奋,那么这种麻木不仁将会持续很长时间,这往往是童年期阴蒂活动过度的结果。
众所周知,女性的麻木常是表面的、局部的,她们的阴道虽然麻木,但这并不意味着阴蒂及其他区域都不能兴奋。性的麻木除了生理因素之外,心理因素也有作用,它们都由压抑造成。
如果性刺激能成功地由阴蒂转向阴道,就意味着女性开始形成了新的性活动主导区,而男性的主导区却一直不变。主导区的变化及青春期的压抑使女性失去了童年的男性特征,所以易患神经症,尤其是歇斯底里症。这些因素与女性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
溺爱的危险
生殖区的主导性在青春期开始确立,男性的阴茎已经能够勃起,并开始寻找新的性目标,从而一举洞穿那个能够让他们兴奋异常的洞穴。与此同时,从心理方面始于童年早期的性对象寻求已经结束。
当最初的性满足还与营养摄取密切相关时,性本能作用的外部对象便是母亲的乳房,当孩子完全意识到给他带来满足的器官属于谁时,他的本能才放弃了这一对象。此后,性本能变成了自体性欲,到了潜伏期之后,原先的关系才得以恢复。
所以,将孩子吮吸母亲乳房的行为视作所有情爱关系的起点,的确不无道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找性对象,其实就是在找回那种熟悉的感觉。
即使在性活动脱离了营养摄取之后,这种性关系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意义却依然存在,以有助于个体性对象的选择和恢复已经丧失的幸福。
通过整个潜伏期,儿童学会了去同情那些在自己无望时帮助他们并满足他们爱的需要的人,这不过是他们与喂其乳的母亲之间的关系模式的延续。有人或许不同意在孩子对其照料者的感情与尊重之中介入性爱的成分,然而,我认为精神分析的更深刻的研究肯定会证明这是真的。
孩子的照料者为孩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性刺激和快感区满足,尤其是孩子的母亲,她总是以源于自己的性生活的感情对待孩子:抚摸他,亲吻他,摇摆他,十分明显地将其视作一个完整的性对象的替代品。
如果母亲意识到自己的感情会唤起孩子的性本能并使其强度增加,那她肯定会惊诧不已。在她眼里,自己的行为与性无关,纯粹是由于对孩子的爱,因为除去必要的护理动作之外,她总是小心地避免触及孩子的生殖器。
然而,我们已经知道,性本能并非仅靠刺激生殖区而直接唤醒,我们称为“感情”的东西总有一天会表现出对生殖区的影响。此外,如果母亲理解了本能在整个心理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在所有的伦理和心理成就方面),她就无须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责。她的所作所为,是在教孩子如何去爱;而她的孩子,也理应成为一个性需求旺盛的成人,在本能的驱使下完成人类应该完成的一切。
当然,如果父母对孩子溺爱,那就不是什么好事了。那会使得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不能缺爱,或是不能从较弱的爱恋中获得满足。
孩子长大后是否会变成神经症的最明显的标志之一,便是对父母无限度的感情需求。另外,患有神经症的父母往往又善于表现出无节制的感情,从而极容易使孩子形成神经症倾向。如此看来,患有神经症的父母在将疾病传染给孩子时,他们的行动,即溺爱有着比遗传更直接的影响。
“不要离开我”——幼儿的焦虑
对孩子来说,小时候对照顾他们的人非常依赖,并且表现出好像知道这种依赖有性爱的意味一样。孩子由于特别害怕失去自己所爱的人,所以会感到焦虑不安,也会对陌生人感到恐惧。但如果他们拉着亲人的手,那么即使在黑暗当中,他们也不会感觉到丝毫的恐惧。
一般认为,保姆所讲的“妖怪”和“吸血鬼”的故事会使孩子变得胆小,这实际上夸大了故事的作用。事实上,只有那些本身有胆小倾向的孩子才会受这种故事的影响,胆大的孩子对此则无动于衷。听了故事而变得胆小的孩子,大都是平时受到过多的抚爱、性本能强烈、发育过早而难以得到满足的孩子。就此而言,孩子会像成人一样,当力比多无法满足时就转向焦虑。
同样,由于力比多未获得满足而患了神经症的成人,其行为又像孩子,孤单一人时感到害怕。也就是说,当他离开所爱的人的时候就失去了安全感,便试图用孩子的方式来驱逐恐惧。
我从一个三岁小男孩那里得到了关于幼儿焦虑的启示:小男孩在黑暗的屋子中大声说:“姑姑,你说话呀,屋子太黑,我害怕!”他姑姑回答:“但你看不到我有什么用?”小男孩说:“不是这样的,只要你说话,我就不觉得黑了。”
从这段对话里可以看出,小男孩害怕的不是黑暗,而是他爱的人不在身边,他心里非常清楚,只要能确定他爱的人就在附近,他就不害怕了,心里就会踏实。精神分析学通过这个故事认识到,是力比多导致了神经症的焦躁不安,可以说这种表现就是力比多的产物,二者就像醋和酒的关系。我在《精神分析引论》第二十五章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但是也并没有得出十分明确的结论。
性对象的选择
从前文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父母对孩子的感情在孩子未成年的条件下唤醒了他的性本能,使其性兴奋过早地冲破栅栏,进入以生殖器为主导的阶段。而如若他们幸运地躲过了这一点,那么父母的感情便能引导孩子成熟后对性对象的选择。
显然,孩子们总是最倾向于将最亲近的人选作性对象,因为早在他们的力比多刚刚起步之时,他们就爱着这些人。但随着性成熟期的延后,孩子们仍有足够的时间在正常的性阻碍之外再设立一道乱伦的防线,将自己的血亲排除在对象选择的范围之外。
社会文化要求我们重视这一禁令,以防家族利益侵蚀了更高级的社会单位形成的条件。因此,社会竭尽所能地要求每个人,尤其是青年男子,自孩提时代起就与有着密切关系的家庭成员保持一定的距离。
起初,对象的选择仅以想象的形式出现,就是成熟少年的性生活也几乎被局限在幻想之中。在这些幻想中,幼儿时期的倾向会再次出现,并且加上了生理上的性成分。这些倾向中最重要的便是对父母的性冲动,由于性别分化的原因被异性所吸引,即儿子喜爱母亲,女儿则喜爱父亲。
只有在乱伦的幻想被彻底地克服与摈弃之时,青春期最重要的也是最痛苦的心理过程才能完成,这也就意味着孩子终于从父母的权威之下脱离开来了。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新老两代人之间的对立开始成形,这对于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些掉队的人,即从未摆脱父母的控制,对父母的情感依恋只能部分撤回,或根本做不到。这种情况多见于女孩身上,她们在青春期后仍停留在对父母孩子式的爱,与父母无话不谈。
有趣的是,恰恰是这些人,在今后的婚姻生活中往往无法对其丈夫尽其所能,她们冷若冰霜,性爱麻木。由此可见,对父母的喜爱表面上与性爱无关,实际上却与性爱同根而生。也就是说,前者对应于幼儿的力比多固着。
对性心理发展的深层障碍研究得越深入,乱伦对象选择的意义就越发凸显。由于神经症患者对性活动的抵触,在潜意识中寻找性对象就成了他们的全部或绝大部分性行为。对感情过分渴求,同时又过分害怕性爱生活的女孩,一方面在其生活中奋力实现非性爱的理想之爱,另一方面又将力比多深藏于感情之后,并毫无自责地任意表达这种感情,终其一生坚持着幼儿时期对父母或兄弟姐妹的爱恋。
精神分析研究可以向这些人证明,她们对于自己血亲的感情,就是最普遍意义上的爱恋,她们潜意识中的想法,将通过她们的症状和其他病理表现在意识中显现出来。同样地,当一个健康的人因爱情的挫折而患病时,其患病机制肯定会表现为力比多的作用对象又回到了他在幼儿时期所爱的人身上。
即便少数幸运儿没有遭受原欲乱伦特征的伤害,他们也无法彻底摆脱这一倾向的影响。许多年轻男子往往会与成熟的妇人开始第一段恋情,许多女孩则会对较其年长、有着某种威严的男子一见钟情,因为从这些人身上可以找到他们父母的影子,这可谓是乱伦倾向的后遗症。
可以说,一个人的对象选择,都是在这种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尤其是男人,他们寻找对象,就是在寻找记忆中母亲的样子。可以说,自童年开始,这种样子就已经给他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如果这些男人的母亲还活在人世,她们也会对自己的替身感到不满,对媳妇横加挑剔。
明白了儿时与父母的关系对一个人对象选择的重大意义,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对这种关系的任何干扰,都会对其成年后的性生活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同样,恋爱中人的嫉妒心理,往往也能在其童年时期找到原因,或者至少是受到了其幼年经历的强化。如果双亲之间经常起口角,婚姻生活并不美满,孩子的性发展就更容易出现障碍或患神经性疾病。
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无疑是最重要的幼儿情结,经过青春期的复苏,指引孩子的性对象的选择之路。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因素,具有同样早期渊源的其他因素也以童年生活为基础,为男人的对象选择提供了更多的条件,使得他们发展出不止一个的性爱方向。
性倒错的预防
对象选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寻找异性,但众所周知,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青春期最初的性冲动常有偏颇,虽然未必留下永久的严重后果。
德苏(Dessoir)曾经正确地指出,处于少年期的男孩和女孩总是与同性建立充满柔情的友谊关系。唯有来自异性性征的相互吸引,才能阻止人们在对象选择上的性倒错行为。
当然,仅凭这寥寥数语,尚不足以解释清楚这个问题。可以肯定的是,单单这一股力量,还不能彻底消除性倒错。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一些辅助因素,这其中最重要的当属社会的权威性禁止。在那些不把性倒错视作犯罪的地方,总会有相当多的人表现出这类倾向。
此外,我们还可以设想,如果男人在小时候总受到母亲或其他异性的照料,那么对童年期这种情感的回忆本身就会成为一种导引他们选择女性的巨大力量。另外,如果在他们的早期经验中其性活动受到了父亲的干扰,或与父亲有竞争关系,则会使他们远离同性。
这种作用也适用于女孩,她们的性行为受到母亲的严格管束,这使得她们对同性怀有敌意,也促使她们的对象选择朝着正常的方向发展。
然而,由男性教育的男孩(比如古代的奴隶),会增加其成为同性恋的概率;当今的贵族人群中有许多性倒错者,或许就是因家中男仆过多,母亲对孩子照顾不周所致。
有些人之所以患上歇斯底里症,就是因为父母一方(因去世、离婚或分居)过早离开,孩子的爱全部集中到了剩下的单亲身上。这就决定了日后孩子在性对象选择过程中所偏好的性别,也使得长期的性倒错成为可能。
有关弗洛伊德,性学与爱情心理学的文章
接下来云云坚持了五天认真在幼儿园上学,周末和我们睡,尽管云云努力表现得很好了,可是爱人总能有条件提出来,如“晚上不准踢被子。”果然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呀,云云已经把爸爸那套讲条件的手法完全学到手了。爱人后悔莫及,让我想办法帮云云及时纠正。前面几次,云云都会小心试探和我们睡会不会有条件要谈,她发现没有条件后,变得更高兴了,有时候还会骑在爸爸身上玩一会儿,有时候还会趴在我胸前听我呼吸。......
2023-07-24
有时候父母鼓励子女片面发展他们自己所不具备的那些心理素质,借此来获得一种心理上的补偿,也会给儿童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为了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有的父母自己说教少,行为影响多。......
2023-10-18
惠子是一个可爱的日本小女孩,今年6岁,马上就要成为一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了。参加该次活动的志愿者们走上合肥街头,发放公交让座爱心卡,以鼓励文明行为。现在,每当惠子在公交上看到需要帮助的老弱病残孕,总是会主动让出自己的座位。日本父母经常带孩子坐公交车,让他看到公交车上一幕幕温馨的镜头,用真人实事来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以前别人为孩子让座,现在让孩子学会让座给别人,其实是社会公德的延续。......
2024-04-16
云云见不到我们争吵了,经常在我们身边这儿腻歪一下,那儿腻歪一下,晚饭后我们再一起带着她出去玩。后来的日子里,我就像找到了一种魔法一样,如果云云有什么坏习惯了,出什么毛病了,我就会反省自己与家人,看看哪里出了问题。云云与爸爸一起进小商店买冰激凌,我在外面等待,没想到好几分钟过去了,他们居然还没出来。经过有意识的培养,现在云云做什么都不再纠结了,总是说干就干,干起来再想办法。......
2023-07-24
8.如何理解青春期的孩子从11~12岁开始,孩子进入青春发育期,大约在16~18岁结束,这一时期被人们称为青春期。青春期身体上的生理变化使一个孩子变成一个年轻的姑娘或者小伙子。日记,亲密的朋友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心理上日益成熟,试图独立,摆脱成人的监护,有话不和家长说也不和老师说,心理上出现“闭锁”。他们的内心世界对长辈“闭锁”,却对伙伴开放,心中的苦闷、不安常常要向伙伴倾诉。......
2024-10-27
说白了“联结”就像一根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钮带,“联结”上了,就是家长与孩子就会心意相通。“联结”断了,孩子就会不愿意告诉家长心里话,家长不理解孩子的感受,各干各的,互相抱怨、怨恨。与孩子建立好的“联结”是每位家长梦寐以求的事,也是育儿工作的关键所在。现在全家人都把云云当成年人来尊重,再也没有人说她是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不应该听取她的想法与意见了。......
2023-07-24
到头来,累坏了父母,闲坏了孩子。如果家长让孩子自己吃,几次三番后,孩子就能学会自己吃饭,并且不掉米粒。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家长为了防止孩子打破东西,故意把易碎品都收藏起来,给孩子练习的都是一些摔地上也不会碎的特制品。一则给了孩子再次尝试的勇气,让他遇到困难不退缩,二则让孩子自己担起责任,自己搞的破坏自己收拾,还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
2023-07-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