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风险管理评价:效果分析

风险管理评价:效果分析

【摘要】:风险管理效果的评价是指对风险管理措施的适用性和收益性进行分析、检查、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风险管理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评价主体首先要基于风险管理单位的具体情况,明确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的对象、范围、目标和评价方法等,并据此制定详细的评价计划。评价主体应当参照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基本格式,将上述风险管理效果的分析结果进行汇总提炼,编制出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报告,提交给相关管理部门或委托方。

风险管理效果的评价是指对风险管理措施的适用性和收益性进行分析、检查、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风险管理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之所以要对风险管理效果进行评价,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风险管理决策者所确定的最优风险管理方案是否能够实现预期的风险管理目标,必须在方案执行一段时期后予以客观的评价,受决策者风险认知能力的限制以及其他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有时候选择的风险管理措施可能并不是最优的,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这就需要通过对风险管理效果的评价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方案;二是如前文所述,风险具有可变性,同时经济单位自身的条件和外部环境也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因此,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循环过程,需要对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根据风险状态的变化,及时调整方案,对偏离风险管理目标的行为进行必要的修正,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效率

风险管理效果的评价大致包括制定风险管理效果评价计划、收集并分析相关资料、编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报告三个步骤。

(一)制定风险管理效果评价计划

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的主体可以是个人、家庭,也可以是企业、组织的风险管理部门、保险公司、咨询机构等。评价主体首先要基于风险管理单位的具体情况,明确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的对象、范围、目标和评价方法等,并据此制定详细的评价计划。一个合理的风险管理效果评价计划应该能够全面、完整地反映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效果,包括评价风险管理措施是否降低了风险的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是否达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否有利于稳定并促进经济单位的正常活动与发展。如果发现风险管理方案的执行存在偏差,风险管理效果评价计划还应提供分析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收集并分析相关资料

风险的特点决定了人们通常很难在短期内衡量风险管理措施的效果,需要经过较长时期的考察和大量风险管理资料的支持,才能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因此,风险管理效果的评价主体要依据制定好的评价计划,收集包括风险管理报告、风险管理的相关合同文件(如保单)、风险管理方案实施的成本预算及运行状况、风险交流反馈意见书、与风险管理措施相关的国家政策法规等在内的各项资料,借助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为风险管理效果的评价提供客观依据。除了整理上述既有的书面材料,评价主体还可以通过实地调查法、抽样调查法等多种途径获取更充足的一手信息,力争真实、全面地反映风险管理方案的执行状况。而具体的分析评价方法则包括了过程评价法、指标对比法、因素分析法和专家意见法等,评价主体可基于收集整理的资料,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检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综合评价风险管理效果。

(三)编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报告

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报告是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的最终结论。评价主体应当参照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基本格式,将上述风险管理效果的分析结果进行汇总提炼,编制出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报告,提交给相关管理部门或委托方。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报告的编制必须遵循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真实、全面地反映评价对象的风险管理效果。既要提供量化评价的指标数据,也要给出风险管理效果的整体等级评判(如优、良、中、低、差等不同水平);既要揭示风险管理方案可能存在的偏差甚至错误,也要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为方案的调整和改进提供可操作性的意见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