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效的资源配置通过物流管理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使供应链各企业之间的物料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保证供应链实时的物料供应、同步化运作。现在存在的物流企业,一般都是为本系统服务的。5.进行战略渠道设计渠道设计是物流管理和供应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网络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供应管理的战略高度、整体的利益考虑问题。......
2023-10-06
在对风险进行充分的识别、客观的衡量之后,就要基于风险管理原则和目标,考虑选择合适的风险管理方法,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案。
实践中,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有很多,依据目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风险控制方法和风险融资方法两大类。风险控制方法旨在通过改变和消除引起风险事故发生、损失扩大的各类风险因素,降低损失频率和减少损失程度;风险融资方法则是针对风险事故发生后可能造成的损失,做出合适的财务安排,以减轻风险事故对经济单位正常活动的不利影响。
(一)风险控制方法
常见的风险控制方法主要包括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隔离和控制型风险转移等。
1.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指经济单位考虑到某项活动存在风险,通过主动放弃或改变该项活动的方式来避免风险损失的一种风险控制方法。
具体来说,风险回避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彻底放弃或终止某项风险活动的实施。例如,考虑到某些国家政局不稳,容易出现动乱甚至战争,企业放弃将产品出口到这些国家;考虑到滑雪、攀岩等户外活动发生意外伤害的风险较大,个人放弃从事这些户外活动。二是改变某项活动的性质或者采取替代措施。例如,为避免遭遇航空事故,个人选择乘坐高铁出行;为避免环境污染责任赔偿,企业改进生产流程,提高排放标准。
风险回避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将特定风险的损失概率降为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控制风险最彻底的方法,但其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并非所有的风险都可以通过放弃或改变相关活动的方式来避免,例如,雷电、暴雨、干旱等自然灾害,偷盗、抢劫、纵火等人为事故都是无法彻底避免的。其次,大部分情况下,放弃某项活动仍然需要采取相应的替代措施,例如前文提到的乘坐高铁来替代飞机,或者选择其他交通工具出行,在避免了航空事故风险的同时,又会产生新的风险,除非经济单位终止一切出行活动(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否则要避免所有的风险是不可能的。此外,对于某些投机风险而言,放弃从事相关经济活动在避免损失的同时,也就放弃了获利的可能,或者选择替代措施的机会成本可能远高于原活动的损失成本。
因此,从本质上来说,风险回避是一种消极防御的风险控制方法,其适用的情形主要包括:特定风险的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都非常高;风险的损失频率不高,但一旦发生,损失后果非常严重,无法通过其他途径得到充分的补偿;采用其他风险管理方法的成本超出了从事相关活动所产生的效益。
2.损失控制
损失控制是指经济单位在从事正常的活动过程中,通过有意识地采取行动,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减少风险事故可能导致的损失。具体又可以分为损失预防和损失抑制两类措施。
顾名思义,损失预防是针对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努力消除或减少引发风险事故的根源,防止风险事故发生,降低损失频率。例如,对汽车司机进行交通规则知识和驾驶技能的培训考核,在地铁、火车站、机场加强安检,大雾天气关闭高速公路,新生儿接种疫苗等,都属于损失预防措施,通常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实施。
损失抑制则是强调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后,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努力减轻损失程度,降低风险事故对经济单位的不利影响。例如,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时启动防控应急预案,地震发生后实施快速紧急救援,核污染后及时开展清污、掩埋和隔离工作等。这些通常都是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后采取的损失抑制措施,但也有一些措施是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所采取的,其目的同样是减轻损失的严重程度。例如,组织居民开展消防联合疏散演习,加强地震安全逃生宣传教育,汽车安装安全气囊等。与损失预防不同的是,损失抑制措施并不能防止风险事故的发生,而是针对风险事故可能导致的损失,改变和减少其损失程度扩大的条件。
显然,相较于风险回避,损失控制是一类积极的风险管理方法,可以通过对风险因素的全面了解,基于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之间的紧密联系,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经济单位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而不需要消极地放弃相关经济活动。当然,损失控制方法也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成本,此外,对于风险因素的识别和控制无疑是决定该方法是否有效的关键环节,因此,该方法对专业知识和成本效益分析的要求相对更高。实践中,损失控制应该注意损失预防和损失抑制并重、人为因素和物质因素兼顾、加强系统安全意识等基本原则,综合采取多种损失控制措施,保障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随着现代社会中人为因素引起的风险事故越来越频发,其后果越来越严重,影响范围越来越广,“防患于未然”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通过宣传、教育、培训、演习等一系列损失控制工作,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和防灾防损知识,增强人们的责任感和警惕性,能够有效降低个体和整个社会的风险成本,充分发挥风险管理的积极作用。
【阅读材料2-3】损失控制的重要性——汶川地震的教训[5]
我国地处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地震集中发生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加之人口密度大,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也是蒙受地震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发生8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汶川地震的伤亡之所以这样惨重,除了地震强度大,还有一个原因是汶川一带的建筑质量和设计存在问题,震后救援难度极大。然而,同样是在这次地震中,与当时伤亡最为惨烈的北川县毗邻的安县桑枣中学,却创造了仅用1分36秒成功疏散转移2 300多名师生,且无一伤亡的奇迹,成为全球灾前预防教育的典范。该校校长叶志平任职以来,花费40多万元将原本无人敢验收的实验教学楼进行了彻底改造和加固,并且从2005年开始,每学期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习,每个班的疏散路线、楼梯的使用、不同楼层学生的撤离速度、疏散到操场上的站立位置等,都有详细规划并反复演练,每周二还有规定的安全教育时间。由于训练有素,汶川地震发生后,全校师生按照早已熟悉的路线和过程,在短短1分36秒的时间内全部冲到操场,无一伤亡!加固的实验教学楼巍然屹立,而地震时这座楼里就坐着700多名学生和他们的老师!
“桑枣奇迹”令无数人感动,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2008年5月29日,教育部授予桑枣中学首批“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称号;2008年12月2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充分吸纳桑枣中学抗震救灾经验,增加规定“学校应当进行地震应急知识教育,组织开展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2009年3月30日,全国紧急避险和救护培训示范基地在该校挂牌成立。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3.风险隔离
风险隔离是指通过对风险单位的分割或者复制“化整为零”,从而降低一次风险事故可能对经济单位造成的最大损失,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分割风险单位就是将风险单位拆分成若干个“价值”相对较低的独立单位,分散到不同的空间。例如,企业将价值昂贵的货物分批进行运送,同一家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同时出差乘坐不同的航班,建筑物内设置防火墙等。复制风险单位则是将原风险单位进行备份,增加风险单位的数量,从而在个别风险单位遭受损害之后,这些备份可以发挥替代作用。例如,企业对重要的数据信息实现实时的远程备份,足球队配备替补运动员,制造商储存生产设备的重要零部件等。
分割风险单位和复制风险单位都是针对风险事故发生后的损失所提前采取的预防措施,并不能改变每个风险单位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因此其本质都属于损失抑制方法的扩展。这两类措施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降低一次风险事故对经济单位造成的最大预期损失,所不同的是,分割风险单位降低的是直接损失,而复制风险单位通常降低的是间接损失。然而,由于风险隔离方法增加了风险单位的数量,一方面提高了管理成本,另一方面还可能导致损失频率上升,每一个分割或复制出来的新的风险单位都面临着潜在的风险。因此,该方法也有其应用的局限性。
4.控制型风险转移
控制型风险转移是指借助合同或协议,将存在风险的财产、活动或损失的法律责任转移给他人(非保险公司)的一类风险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出售财产
将存在风险的财产出售给其他个人或组织,从而将与之有关的一切风险都转移给新的所有者。例如,个人将位于地震频发地区的房屋出售,与该房屋损失相关的风险自然就转移给了新的房屋所有人;企业将海外的工厂出售,与工厂生产活动相关的风险也就转移给了新的所有者。大部分情况下,出售类似于风险回避,原所有人将风险单位出售出去,相当于放弃了与之相关的所有活动,不同的是,相关的特定风险并没有被彻底消除,只是随着所有权的转让一并转移给了他人。此外,某些情况下,出售并不能将所有与财产相关的风险都转移出去,例如,汽车生产商在出售汽车之后,仍然要承担由于产品缺陷可能给消费者造成损失的责任风险。
(2)分包
在大型的工程项目中,总承包商考虑到个别子项目风险较大,自身承受能力有限,通过签订分包合同,将该子项目转包给其他个人或组织(通常受让方承受特定风险的能力高于出让方),从而将与之相关的风险一并转移出去。例如,由于高空作业的人身意外伤害风险和第三者责任风险较大,小型建筑工程队将高空作业的项目分包给专业的高空作业工程队实施,上述风险也就自然地转移给了分包商。
(3)签订免除责任协议
实践中,很多存在风险的财产或活动无法直接转移给他人,或者转移成本较高,此时人们还可以通过签订免除责任协议的方式,将从事风险活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法律责任转移给他人。生活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医生在对病人实施手术之前要求病人家属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从而由病人及其家属承担正常的手术失败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实施手术这一带有风险的活动并没有转移出去,但通过签订手术同意书将医生的责任风险转移了出去,或者说免除了医生的责任风险。
由于控制型风险转移的对象不是保险公司,因此也被称为控制型非保险转移。综合来看,此类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将财产或活动相关的部分甚至全部风险转移给他人,简单易行。但风险能否真正顺利地转移出去,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双方当事人必须签订合法、有效的合同,转移风险的合同及其条款不得与国家的一般法律法规相抵触,否则不具有法律效力;其次,基于转移责任条款转移出去的风险,其受让方必须具有充足的偿付能力,否则作为财产的所有者或总承包商仍然可能需要对第三方所遭受的损害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最后,风险的转移方显然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作为受让方承担风险的条件,成本的高低往往与转移的风险大小和范围成正比,因此,转移方同样需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二)风险融资方法
尽管风险控制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但风险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以及人们对风险的认知能力的局限性,使得风险无法被彻底地避免或控制,某些风险最终仍然有可能发生并造成损失。风险融资方法就是通过提前做出财务安排,在风险事故发生后,提供一定的资金渠道以弥补损失,帮助经济单位尽快恢复正常的活动,减少风险可能对其造成的冲击和不利影响。与风险控制方法相比较,风险融资方法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财务补偿,一般只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后产生作用。
常见的风险融资方法主要包括融资型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两大类。
1.融资型风险转移
融资型风险转移又称财务型风险转移,是指经济单位借助合同、协议或特定的技术,将风险可能引发的损失后果转移给他人的一类风险融资方法。值得说明的是,与控制型风险转移不同,融资型风险转移的实质是通过“损失转移”获得外来资金,以弥补风险事故发生后造成的损失,而风险本身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转移给他人。
根据转移的对象不同,融资型风险转移可以分为保险和非保险转移两大类。
(1)保险
保险是投保人通过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并缴纳保险费,将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所引起的损失后果转移给保险公司的一种融资型风险转移方式[6]。投保人购买保险并没有真正将承保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也没有改变风险的性质,而是事先以小额的确定性成本(即保险费)替代未来大额的不确定性损失,在保险事故发生后,由保险公司按照合同约定提供资金(即保险赔付)弥补被保险人的损失(包括人身伤亡)。
保险是最典型的一种融资型风险转移方法,它利用大量投保人共同缴纳的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用于分摊保险期间个别被保险人发生保险事故而遭受的损失,可以为经济单位的人身风险、财产风险、责任风险等多种风险提供外部融资渠道,适用于管理损失频率低但损失程度相对较高的纯粹风险。除了具备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的功能以外,保险还具有防灾减损、社会管理的功能,因此,保险也是用于管理可保风险[7]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风险都可以被保险公司所承保,大部分的投机风险、巨灾风险无法通过保险获得损失补偿。与此同时,投保人也需要权衡保险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对于损失程度较低的风险,往往可能选择其他成本更低的风险管理方法。
(2)非保险转移
如前所述,保险主要是用于管理纯粹风险的一种重要的风险融资工具。但从20世纪末开始,金融风险、市场风险等投机风险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理论上不可保的巨灾风险(如地震、核泄漏等)也越来越频发。融资型非保险转移为这类风险提供了保险以外的损失补偿渠道,主要针对非人身风险,借助合同、金融衍生工具等将经济单位面临的损失后果转移给保险公司以外的其他个人或组织来承担。比较常见的融资型非保险转移方式包括免责约定、套期保值、巨灾风险证券化等。
①免责约定
免责约定是指通过合同中的免责条款,将合同一方当事人可能面临的损失后果转移给另一方当事人。例如,在财产(如房屋、场地、厂房、设备等)租赁过程中,出租人和承租人经常会因出租财产的损坏责任、维修保养责任以及对第三方造成损害而产生的赔偿责任等产生纠纷,为此,出租人可以通过与承租人签订租赁合同并注明相关免责条款,将上述损失后果转移给承租人来承担,也就是由承租人提供资金对上述损失进行补偿。大部分经济合同中都有免责约定,与控制型风险转移中的免除责任协议不同,融资型非保险转移并没有将一方当事人的财产风险、责任风险等真正转移出去,只是从另一方当事人获得外来资金对损失进行弥补,当后者偿付能力不足时,前者仍然需要自己承担损失。
②套期保值
套期保值又称对冲交易,是指经营者通过在资本市场中买卖期货交易合同,来抵消其在现货交易市场中由于价格波动可能遭受的损失。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现货和期货受同一供求关系的影响,二者价格同涨同跌,因此经营者可以通过在这两个市场上的相反操作,从资本市场中获得资金(盈利),用以弥补价格的不利波动所引起的现货交易损失。例如,某榨油厂加工大豆,卖出豆油,经营者根据目前的市场行情,预测未来的大豆原料价格将上涨,因此事先买入大豆期货看涨合约,一定时期后,如果大豆价格真的上涨了,大豆期货价格也会随之上涨,此时经营者卖出大豆期货,所得盈利就可以弥补现货市场上买入大豆的亏损,达到锁定成本、降低市场风险的目的。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期权、期货、远期、互换等都成为套期保值的重要手段,套期保值既可以建立在实物资产上,也可以建立在金融资产上。完美的套期保值可以将现货市场中的损失在资本市场中完全抵消甚至盈利,或者用一种资产的盈利来冲销另一种资产的亏损。但套期保值对经营者的金融知识和专业性要求高,资本市场的交易也有很多限制,要实现不同资产的对冲需要对交易的数量、时间等进行较为精准的控制。
③巨灾风险证券化
由于巨灾风险一旦发生,大部分风险单位都可能在同一时间遭受损失,保险的分散风险、分摊损失的机制将失效,经济单位自身以及保险公司都很难独立承受巨灾风险所带来的严重损失。巨灾风险证券化就是通过创造和签发金融证券将保险公司承保的巨灾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利用巨灾债券、巨灾期货、巨灾期权、巨灾互换等金融工具从更为广阔的资本市场中筹集资金,为巨灾风险提供新的融资渠道。巨灾风险证券化打破了传统保险在投保人、原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之间分摊损失的偿付能力约束,且不存在违约风险(在发售巨灾证券时,投资者的资金已经进入证券发行者的账户,一旦巨灾风险发生,即可用于补偿损失)。但巨灾风险证券化需要保险公司、证券机构、投资银行、政府等的多方合作,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体系,编制地区性乃至全国性的巨灾数据库,才能促进其规模发展。
可以说,保险是融资型风险转移的核心部分,而非保险转移是保险的重要补充形式,二者为不同类型的风险提供了多样化的、灵活的损失融资渠道,同一个经济单位往往也需要搭配选择保险和非保险转移方法来管理不同的风险。
2.风险自留
顾名思义,风险自留是指经济单位选择自己承担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通过自身内部的资金融通(包括向他人的借款)来弥补损失的一种风险管理方法。根据性质不同,风险自留可以分为主动风险自留和被动风险自留。
主动风险自留是经济单位在识别和衡量风险的基础上,对不同风险管理方法进行了比较、权衡之后,最终主动将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保留在内部由自己承担,并做好事先的财务安排。当然,经济单位可能基于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结合成本效益分析,选择保留部分或全部的损失后果。在主动风险自留的情况下,经济单位用于弥补损失的资金融通渠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将损失摊入日常活动成本
对于发生较为频繁的小额损失,个人或者组织不需要进行专门的资金准备,可以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直接将其摊入日常的生产生活成本中,用当期的收入弥补损失。例如,家里的小孩体质较弱,经常感冒,由此引起的较为频繁的小额医疗费用支出往往通过上述形式进行弥补。
(2)设立专用损失基金
对于那些预测难度较大且较为严重的损失,通过日常活动成本的摊销无法有效进行管理,一旦发生,甚至可能对经济单位造成毁灭性的冲击。针对这类损失,经济单位可以从日常现金流中定期提取一定的金额,逐期累积,或者一次性提取一笔大额资金,设立专用的损失基金。例如,医院根据每年的利润提存专用的准备金,用于支付医疗责任事故所引起的大额责任赔偿损失。
(3)成立自保公司
规模较大的企业由于业务范围广,风险单位数量和风险种类多,会选择成立自保公司,为母公司及其子公司提供包括财产保险、运输保险、责任保险等在内的保险业务,有的自保公司还可以接受外来业务。通过建立自保公司,企业一方面可以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降低风险融资成本,还可以与再保险相结合,将风险损失在更大的市场进行转移和分散;另一方面,自保公司的承保弹性大,经营灵活,可以尽量满足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需求,公司的专业人才和管理技术还可以为企业开展各种风险预防工作,更加有效地控制损失。当然,受业务量、财务基础等因素的约束,相对于普通的商业保险公司,自保公司的规模和保障范围始终有限,经营难度也较大。
(4)借款
当某些概率极小的风险“意外”发生时,经济单位的自有资金暂时无法弥补损失,可以采用借入资金的方式来帮助自身度过财务危机。由于这些借款最终仍然是要偿还的,因此实际上还是由经济单位自身承担损失。例如,企业在风险事故发生前,预先和银行进行谈判,约定在一定时期内企业可以按照协商好的利率和数额向银行借支贷款,用于弥补该时期内发生的意外损失,这笔贷款也称为应急贷款。
被动风险自留则是因为经济单位没有充分认识到风险的存在,或低估了风险的损失程度,从而在没有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的情况下,导致风险事故发生后不得不被动承担损失。显然,被动风险自留是十分危险的,如果损失程度非常严重,很容易造成经济单位财务状况的较大波动,甚至影响经济单位正常的活动,危及其生存和发展。此时,如果经济单位自有资金无法弥补突发的特大损失时,借款也是最为常用的一种融资渠道。但相比主动风险自留下有计划的应急贷款,被动风险自留时的临时性贷款(如特别贷款)利率可能更高,条件可能更苛刻。因此,经济单位应该尽量将被动风险自留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
综上所述,风险自留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形:一是经济单位能够充分地识别潜在风险,较为准确地预测损失程度,并且最大预期损失在经济单位自身财务能力承受范围内;二是采用其他风险管理方法的成本均大于风险自留可能付出的代价;三是其他风险融资方法均不适用。
(三)风险管理措施的最优选择
从前文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风险管理方法都有各自的出发点和优劣势,适用于管理不同性质、不同特征的风险。下面的风险管理矩阵图2-6简要归纳了对于不同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的风险,通常适宜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
图2-6 风险管理矩阵图
实践中,由于经济单位面临的风险并不单一,风险承受能力和财务状况不尽相同,风险管理的具体目标也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以风险管理目标为核心标准,搭配组合不同的风险管理措施,在多种备选方案中确定最优的风险管理方案。这一过程无疑是十分复杂和专业的,在此仅以案例2-1给出一个简要的演示说明。
【案例2-1】家庭财产风险的最优管理措施[8]
小明工作后购买了自己的住房,其房屋和住宅内的财产可能面临火灾风险。假设在不采取任何风险管理措施的情况下,小明的住房发生火灾的概率是3%(为简便起见,此处仅考虑发生火灾和不发生火灾两种情形,而不考虑不同损失金额的概率分布),损失程度是100 000元;而采取损失控制措施后(如安装火灾报警器等),发生火灾的概率降为1%,但需要支出1 000元的损失控制费用;如果小明选择购买一年期的家庭财产保险(保险金额为100 000元),则需要支付2 500元的保险费,损失概率不变,但发生的损失由保险公司弥补。表2-4列示了针对小明的家庭财产风险提供的不同风险管理措施备选方案及相关信息。
表2-4 小明家庭财产风险管理的相关信息
从表2-4可以看到,小明管理家庭财产风险的备选方案有三种:(1)风险自留,且不采取任何风险控制措施;(2)风险自留,并采取损失控制措施;(3)购买保险。对于小明而言,哪一个方案是最优选择与小明的风险管理目标直接相关。下面我们分别针对三种常见的风险管理决策目标来确定小明的最优风险管理措施。
1.将最大预期损失降到最低
最大预期损失是风险事故发生后经济单位可能面临的最严重的损失后果。如果小明的风险管理目标是将最大预期损失控制在最低的水平,那么,参照表2-4中的信息,三种备选方案的最大预期损失分别为100 000元、101 000元和2 500元。显然,在这一决策目标下,购买保险是最优的风险管理措施。这也恰恰体现了保险通过损失分摊的机制,帮助经济单位用小额的保费支出替代大额的不确定性损失的重要功能。
2.将最小预期损失降到最低
理论上,最小预期损失就是风险事故没有发生时经济单位需要支付的成本。参照表 2-4中的信息,三种备选方案的最小预期损失分别为0元、1 000元和2 500元。显然,在这一决策目标下,风险自留并不采取任何风险控制措施是最优的选择。如果小明对发生火灾的预计比较乐观,并且即使发生火灾,损失程度仍然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范围内,可以通过内部资金进行弥补,小明将选择该风险管理措施。
3.将期望损失降到最低
通常情况下,如果能够掌握不同损失后果对应的损失概率,人们往往会以控制期望损失水平作为风险管理目标。参照表2-4中的信息,三种备选方案的期望损失分别为:(1)0.03 × 100 000 + 0.97 × 0=3 000元;(2)0.01 × 101 000 + 0.99 × 1 000=2 000元;(3)0.03 ×2 500 + 0.97 × 2 500=2 500元。如果小明的风险管理目标是将期望损失降到最低,那么风险自留并采取适当的损失控制措施是最优的风险管理选择。
当然,实践中的风险损失后果可能更为复杂,风险管理措施的备选方案也更多样化。经济单位还可以考虑将部分风险自留和保险相结合,例如在保险合同中设置免赔额、责任限额、分担比例等,以降低保费,同样可以按照上述计算方法与其他风险管理措施进行比较,确定最优选择。此外,经济单位的风险态度也是决定风险管理措施选择的关键因素,除了要估计风险事故发生后的经济损失、预防和控制风险的费用支出,还可能考虑风险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忧虑成本。一般来说,决策者的忧虑程度越高,越倾向于选择保守方案;反之,忧虑程度越低,越倾向于选择激进方案。由于保险能够用小额的保费支出换取大额的损失补偿,相当于用较低的确定性成本替代了不确定性的损失,因此通常被认为是最能减轻决策者忧虑程度的风险管理措施。
(四)风险管理措施的实施
确定了最优风险管理措施之后,就要将其付诸实施。对于个人而言,做出了风险管理决策之后,个人对该决策具有直接的执行和管理权力。例如,选择了保险作为最优风险管理措施,个人就可以进一步选择合适的保险公司;如果选择风险自留,就需要做好事先的财务安排;如果选择进行损失控制,则要制定相应的防灾减损计划并执行。对于企业而言,风险管理措施的实施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需要不同部门的相关人员通力合作,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协调统一,保证风险管理措施的贯彻和落实。
由于企业的一般员工往往不太了解风险管理的内涵和原则,更不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对风险管理的态度非常主观,很容易低估其重要性,从而成为风险管理措施实施的障碍,影响风险管理效果。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信息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主要通过风险交流和风险管理报告来实现。
1.风险交流
风险交流是指企业内部传递有关风险、不确定性结果及其管理方法等信息的过程,包括对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管理决策等内容的解释和双向交流。一方面,风险管理负责人应该向企业所有员工宣传普及风险管理的概念和背景、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向各相关部门阐释风险管理措施选择的依据,明确各部门在风险管理方案实施过程中需要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风险管理人员还应认真听取其他部门和员工的反馈意见,切实了解他们的主观风险意识、风险管理能力以及实施风险管理措施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开展必要的宣导和风险管理技能培训。通过有效的双向信息交流,促进员工真正理解风险管理与实现企业、个人发展目标之间的紧密联系,将风险管理的理念贯彻融入员工的日常行为活动中。
2.风险管理报告
风险管理报告是指风险管理人员提供的关于企业风险状况和风险管理计划的书面材料。为了便于进行风险交流和信息共享,风险管理人员需要在风险管理报告中介绍企业的财务状况,详细分析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潜在风险、风险的性质和特征、可能引发的损失后果等,进而说明制定风险管理计划的程序、管理的策略和目标、管理的成本费用、资金安排、预期的损失控制效果等。在日常的财务年度内,风险管理人员还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提供年度财务报告、损失分析报告、风险管理项目和资金申请报告等。
有关风险管理与保险的文章
1.有效的资源配置通过物流管理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使供应链各企业之间的物料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保证供应链实时的物料供应、同步化运作。现在存在的物流企业,一般都是为本系统服务的。5.进行战略渠道设计渠道设计是物流管理和供应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网络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供应管理的战略高度、整体的利益考虑问题。......
2023-10-06
确定要控制的具体项目风险。在低发射温度下,密封圈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极小,但事故严重等级为10,可能造成机毁人亡,对于这一风险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风险事件发生后有向军方转移风险的倾向。因此,为了有效地减轻风险,必须采取措施应对未来的风险。此类风险只要一发生就变成了已知风险,就能找出相应的减轻办法。......
2023-08-10
策略和组织管理中的风险是指云服务供应商在部署云服务过程中的不完备所带来的风险。减少或者避免策略和组织管理中的风险问题可以更好地保证提供安全的云计算服务。云计算面临着以下的策略和组织管理方面的风险:1.锁定风险用户不能方便地迁移数据/服务到其他云服务提供商,或迁回本地。......
2023-11-18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确定了风险评估的法律地位,要求把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重要依据,农业部门要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2024-08-04
终端作为网络行为的发起者和执行者,终端安全问题是信息安全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终端安全已经成为制约信息安全的瓶颈,尽管在安全技术和培训中已经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资金,但终端安全问题仍频频发生。终端所发生的安全问题可简单归结为3类。......
2023-11-23
接收证书颁发后,由于在此之前承包商的责任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包商也应负有责任。3)暴乱、骚乱或混乱,完全局限于承包商的人员以及承包商和分包商的其他雇用人员中间的事件除外。应说明物质条件以便工程师进行检验,并应提出承包商认为不可预见的理由。在发出通知后,该方应在此类不可抗力持续期间免除此类义务的履行。每一方都应尽力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以减少由于不可抗力导致的任何延误。......
2023-10-14
虽然不同的风险管理主体进行风险管理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但其遵循的风险管理基本理念、核心目标和一般程序是相同的。因此,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强调以经济单位可能面临的全部风险作为其管理对象。当然,由于风险管理的侧重点、风险态度和生产经营理念的不同,不同的经济单位制定的具体的风险管理目标必然有所差异,后文将予以进一步的讨论。......
2023-08-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