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自然科学基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自然科学基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摘要】:1992年6月在巴西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正式确定“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战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和“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这三次联合国会议被认为是国际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重要会议。

(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正当人类陶醉于“征服自然”的欣喜中时,一系列相继出现的环境问题,一次比一次激烈地报复着人类社会。人类不得不面对现实,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历史由此拉开了“人类如何发展”大讨论的序幕。1972年,以米都斯为首的由西方科学家所组成的罗马俱乐部,面对人口激增、环境污染的严重现实,提出了《增长的极限》的著名报告。报告指出,如果目前的人口和资本仍以快速增长模式继续下去,世界就会面临一场“灾难性的崩溃”。而避免这种前景的最好的方法是限制增长,即“零增长”方案。无论是对急需摆脱贫苦的发展中国家,还是对仍想增加财富的发达国家,这都是难以接受的。因此,更多的人在寻求和探索一种在环境和自然可承受基础上的发展模式,提出了“协调发展”“有机增长”“同步发展”“全面发展”等许多设想。同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划时代的文献《人类环境宣言》。这次会议被认为是人类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思考的第一个里程碑。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等组织、许多国家政府和专家参与制定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明确提出,应该把资源保护与人类发展结合起来考虑自身发展的问题,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正式形成做好了铺垫。

1987年,由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对世界重大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问题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作了界定: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报告还指出: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均是在21世纪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是全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

1992年6月在巴西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正式确定“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战略。会议制定并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号召各成员国制定本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政策并加强合作,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由理论推向行动,并于1992年年底通过决议建立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现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得到世界普遍认同,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以此作为指导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

2002年8月,联合国在南非召开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191个国家派团参加了这次会议,其中104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参加,这次会议回顾了《21世纪议程》的执行情况、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了一项新的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会议通过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实施计划》这一重要文件。“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和“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这三次联合国会议被认为是国际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重要会议。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1987年首次出现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其定义为:“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十分明确地界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它是一种既考虑人类现实发展需要,又不影响未来发展的一种持续发展观。其所包含的思想原则已经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政府的认可和接受。

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所以,由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可持续发展所给的定义也就不同。例如,(1)生态学家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2)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在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3)经济学家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可见,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尽管描述不同,侧重角度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可持续发展绝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也不是单一的环境保护,而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包含着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人类只有保持资源、经济、社会同环境协调发展,才是真正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

可持续发展并不否定经济增长,而是强调“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认为只有经济增长了,才可能提高当代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增加社会财富和增强国家实力。而要推动经济增长,传统的“高投入、高产出、高污染”工业经济发展模式必须摒弃,改之为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活动效益和质量的“低消耗、高产出、清洁”的新型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

(2)发展的可持续性

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人类谋求自身发展是硬道理,但其过程必须考虑自然生态的承受能力,不能在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下盲目追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即要考虑自然生态自身发展的持续性。这就要求我们所进行的经济建设,必须是在顺应自然生态内在规律下所进行的一种良性改造。

(3)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

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4)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

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系统的整体协调,也包括世界、国家和地区三个空间层面的协调,还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以及内部各个阶层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源于协调发展。

由上可见,可持续发展是以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主导,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综合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公平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这里包括两种公平,其一是当代人之间的公平,穷国与富国的权利分享;其二是对子孙后代的公平,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福利分享。这种公平特别体现在代与代之间用公平的原则,去使用和管理属于全人类的资源和环境,每代人都要以公正为原则担负起各自的责任,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

(2)持续性原则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没有可利用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性发展,人类的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人类进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必须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从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出发,本着持续发展的原则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

(3)共同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强调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全球共同行动。尽管世界各国由于国情不同,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可持续发展在具体实施中的具体目标、政策和实施步骤等也各有差异,但是,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及其体现的公平性、持续性原则是一致的,应当成为全球人的共识。我们要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没有国界,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全球人一起努力和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