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自然科学基础》:从猿到人的重要一步

《自然科学基础》:从猿到人的重要一步

【摘要】:断裂谷南起坦桑尼亚,向北经过整个东非,一直到达巴勒斯坦和死海,长达8000 km。这样,前肢可以从事其他活动,手变得灵巧,从而完成了从猿到人的第一步。已发现的主要是一些上、下颌骨和牙齿化石。化石研究表明,腊玛古猿具有一些与人相似的性状,如犬齿小、臼齿大、釉质厚,齿弓与人一样呈抛物线形等。科学家认为腊玛古猿可能是人科的早期代表。大量发现和研究表明,南方古猿是一组形态变异范围较大、生存时间延续相当长的类群。

(一)森林古猿

大约在2300万~1800万年前,在热带雨林地区,有一种古代灵长类动物——森林古猿活跃在那里,它们是人类最早的祖先。

森林古猿身体短壮,胸廓宽扁,前臂和腿一样长。前肢既是行走的拐杖,也是用来悬挂、在丛林间摆荡和摘取野果的器官。它们过着树栖群体生活。并非所有的森林古猿都是人类的祖先,它们也是现代类人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的祖先。到底哪一支森林古猿才是人类的祖先呢?目前,比较被科学家认同的看法是,人类起源于东非的森林古猿。科学家发现非洲大陆曾经发生过剧烈的地壳变动,形成了巨大的断裂谷。断裂谷南起坦桑尼亚,向北经过整个东非,一直到达巴勒斯坦和死海,长达8000 km。断裂谷两侧的生态环境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地的森林古猿也因此分化成两支:仍旧生活在森林环境中的森林古猿,逐渐进化成现代的类人猿;生活在断裂谷东部高地的森林古猿,由于森林面积减少,大量森林变成稀树草原,他们不得不经常从树上下来寻找食物。地面的生活使他们的体型变大,骶骨也变得厚大,骶椎数增多,髋骨变宽,内脏和其他器官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从而为直立行走创造了条件。这样,前肢可以从事其他活动,手变得灵巧,从而完成了从猿到人的第一步。这些都是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自然选择完成的。

(二)腊玛古猿

腊玛古猿生活在距今约1400万~800万年前。1932年,美国耶鲁大学研究生刘易斯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北部接壤处的西瓦立克山区发现了腊玛古猿化石,并于1934年定名发表。同类化石在我国禄丰、开远以及土耳其安那托利亚地区、匈牙利路达巴尼亚山区也有发现。已发现的主要是一些上、下颌骨和牙齿化石。化石研究表明,腊玛古猿具有一些与人相似的性状,如犬齿小、臼齿大、釉质厚,齿弓与人一样呈抛物线形等。科学家认为腊玛古猿可能是人科的早期代表。腊玛古猿主要生活在森林地带,森林边缘和林间空地是它们的主要活动场所。这是一种正向着适于开阔地带生活发展的古猿。它们主要以野果、嫩草等为食,也吃一些小型动物。化石和地层资料还表明,它们可以把石头作为工具,砸开兽骨,吸吮骨髓。由于腊玛古猿的肢骨化石从来未被发现过,人们只能根据一些有关古猿的知识,推测它们身高略高于1 m,体重在15~20 kg,能够初步用两足直立行走。大约在800万年前,腊玛古猿几乎灭绝。

(三)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大约生活在距今500万~150万年前。其化石最早是达特(R.A.Dart,1893—1988年)于1924年在南非金伯利以北汤恩发现的,那是一个幼年古猿的头骨化石。1936年以后,在南非和东非又陆续发现了这类化石,标本数量相当多。南方古猿有许多特征与人相近,和猿类有显著的区别。如南方古猿的犬齿小,形状与人的犬齿相似,不高出其他牙齿,上、下颌都无齿隙;齿弓形状似抛物线形,两侧向后外张开,与人类的齿弓形状相似;头骨圆隆,颅顶远比猿类为高,头骨后部的枕外隆起和颅底的枕骨大孔的位置也和现代人相似。枕骨大孔位置与现代人接近,髋骨也与人基本相似,手骨的拇指与其他四指可以对握,拇指与食指之间有精确的握力,这些都表明南方古猿已能够直立行走,甚至可能已经会使用工具。

大量发现和研究表明,南方古猿是一组形态变异范围较大、生存时间延续相当长的类群。其种类较多,至少可以分为粗壮型和纤细型两种。粗壮型是素食者,在后来的发展中灭绝了;纤细型是进步类型,是杂食者,肉类在食物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南方古猿的进步类型进一步进化成人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