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维持生物正常生理活动的营养物质之一。对于许多离子化合物,水能破坏离子键,将离子拉下来溶于水中。对于极性共价键的化合物,水也有类似的作用。在相反的条件下,不饱和溶液也可以转化为饱和溶液。可见,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①电解质根据化合物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可以把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2023-08-11
科学,特别是现代科学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科学教育作为基础。有了良好的科学教育,才有进步的现代科学。
传统的科学教育就是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学科教育的统称,它是相对于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而言的。在现阶段,我们把科学教育定义为:科学教育是一种通过现代科技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且懂得如何对现实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做出明智抉择,以培养科技专业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学生经过科学教育的训练,具备科学头脑和科学素养,才能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创造绚丽多彩的未来。目前,备受社会关注的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教育与传统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更为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传统科学教育的主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方面的培养,很少关注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即使有,也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而科学素养的最核心部分,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是一个人对科学没有兴趣,或者对科学、科学研究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其结果是他要么学不好科学,要么不能够用他所学的科学知识造福人类,甚至还会危害社会。因此,在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中,应非常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也就是他对什么感兴趣,表现出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对什么不感兴趣,表现出讨厌、不高兴等情绪。科学素养中的情感是指一个人对科学事物所表现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这是形成其科学态度的前提。
态度是一个人对待某一事物的倾向性,通常表现为积极或消极、热情或冷淡、好或坏。科学素养中的态度是指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倾向性,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热情的还是冷淡的,是好的还是坏的。这又是他的科学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科学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最基本看法,包括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它往往以科学精神为载体,决定着这个人的思维活动和外在表现。科学的最基本信念有:物质是第一性的,必须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自然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认识自然有其局限性,要知道科学真理的相对性;科学提倡民主、平等、自由、合作的精神,提倡人文精神、独立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献身精神;科学对人类具有两重性,要充分利用其对人类有利的一面,也要防止与克服它的负面作用。
在当今及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也日益加快。知识发展更新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因此,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今天,国内外不少新思维、新理论、新科学、新技术、新产品都是知识创新的结晶。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综合国力等诸多方面的竞争,在本质上成为科技力量的竞争,成为国民创新能力的竞争。在21世纪,民族的繁荣兴衰越来越取决于其国民的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不断兴起,要求我们未来的科技人才必须具有较为宽厚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够融会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加强教育的综合性、整体性,促进文理结合、理工结合,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担任基础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更需要广博的综合知识,否则难以培养出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多种知识技能、全面的素养、广泛的活动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有关自然科学基础的文章
水是维持生物正常生理活动的营养物质之一。对于许多离子化合物,水能破坏离子键,将离子拉下来溶于水中。对于极性共价键的化合物,水也有类似的作用。在相反的条件下,不饱和溶液也可以转化为饱和溶液。可见,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①电解质根据化合物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可以把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2023-08-11
空间技术又称为航天技术或宇航技术,它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得到高速发展的一项高技术。空间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使人类的活动领域从陆地、海洋和大气层飞跃到了无垠的太空。航天运载器的功用是把航天飞行器送入预定太空轨道。航天运载器一般由地面发射场以垂直于地面的状态起飞,但也有从飞机上空中水平发射的。宇宙飞船的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飞船技术的国家,这也体现了我国空间技术水平。......
2023-08-11
自然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探索迄今为止人类对该学科中还没有掌握的知识和规律,是对现今思维活动中所依据的学说和原理不断检验的思维活动。进行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首先必须提出科学问题;接着制订如何进行研究的计划;然后根据计划选择观察和实验的方式(方法);再把由感官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做出合理的解释。科学问题是指能够通过收集数据而回答的问题。......
2023-08-11
(一)人体的重要器官1.皮肤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总重量占人体体重的5%~15%,总面积为1.5~2 m2,厚度因人或部位而异,为0.5~4 mm。真皮由纤维、基质和细胞构成。图4-2-6人体骨骼的结构图3.骨骼肌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器官,广泛分布于人体各部,在神经系统的指挥下,完成随意运动。人体全身的肌肉可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关节由关节囊、关节面和关节腔构成。正常时,关节腔内有少量液体,以减少关节运动时的摩擦。......
2023-08-11
断裂谷南起坦桑尼亚,向北经过整个东非,一直到达巴勒斯坦和死海,长达8000 km。这样,前肢可以从事其他活动,手变得灵巧,从而完成了从猿到人的第一步。已发现的主要是一些上、下颌骨和牙齿化石。化石研究表明,腊玛古猿具有一些与人相似的性状,如犬齿小、臼齿大、釉质厚,齿弓与人一样呈抛物线形等。科学家认为腊玛古猿可能是人科的早期代表。大量发现和研究表明,南方古猿是一组形态变异范围较大、生存时间延续相当长的类群。......
2023-08-11
社会思想文化主要指哲学和宗教思想、伦理道德观念以及文化教育等。自然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使人们理解了人类自身及其周围的自然奥秘,使思想科学化,使人们的精神更趋理性化。科学道德是用于调整科学家之间、科学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它还能激励科学家克服困难、勇攀科学技术高峰,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有赖于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
2023-08-11
影响环境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会影响局部地区,甚至全球的环境变化;二是人为因素,如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其中世界性的三大自然灾害是地震、旱涝灾害和风暴灾害。国际上一般将地震烈度分为十二度,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越严重,烈度越大。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因灾死亡人数多,新中国成立以来有50多万人因灾死亡。......
2023-08-11
近代自然科学首先在天文学和医学生理学两大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星云假说尽管有不少缺陷,但它使自然科学摆脱了宇宙不变论的束缚,把演化的思想带进了自然科学的领域。牛顿的经典力学思想不仅影响到物理学的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其他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所以人们也称这次大综合为一场科学领域的革命。......
2023-08-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