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自然科学基础: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

自然科学基础: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

【摘要】:科学,特别是现代科学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科学教育作为基础。传统的科学教育就是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学科教育的统称,它是相对于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而言的。目前,备受社会关注的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教育与传统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更为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加强教育的综合性、整体性,促进文理结合、理工结合,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科学,特别是现代科学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科学教育作为基础。有了良好的科学教育,才有进步的现代科学。

传统的科学教育就是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学科教育的统称,它是相对于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而言的。在现阶段,我们把科学教育定义为:科学教育是一种通过现代科技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且懂得如何对现实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做出明智抉择,以培养科技专业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学生经过科学教育的训练,具备科学头脑和科学素养,才能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创造绚丽多彩的未来。目前,备受社会关注的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教育与传统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更为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传统科学教育的主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方面的培养,很少关注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即使有,也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而科学素养的最核心部分,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是一个人对科学没有兴趣,或者对科学、科学研究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其结果是他要么学不好科学,要么不能够用他所学的科学知识造福人类,甚至还会危害社会。因此,在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中,应非常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也就是他对什么感兴趣,表现出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对什么不感兴趣,表现出讨厌、不高兴等情绪。科学素养中的情感是指一个人对科学事物所表现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这是形成其科学态度的前提。

态度是一个人对待某一事物的倾向性,通常表现为积极或消极、热情或冷淡、好或坏。科学素养中的态度是指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倾向性,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热情的还是冷淡的,是好的还是坏的。这又是他的科学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科学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最基本看法,包括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它往往以科学精神为载体,决定着这个人的思维活动和外在表现。科学的最基本信念有:物质是第一性的,必须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自然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认识自然有其局限性,要知道科学真理的相对性;科学提倡民主、平等、自由、合作的精神,提倡人文精神、独立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献身精神;科学对人类具有两重性,要充分利用其对人类有利的一面,也要防止与克服它的负面作用。

在当今及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也日益加快。知识发展更新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因此,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今天,国内外不少新思维、新理论、新科学、新技术、新产品都是知识创新的结晶。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综合国力等诸多方面的竞争,在本质上成为科技力量的竞争,成为国民创新能力的竞争。在21世纪,民族的繁荣兴衰越来越取决于其国民的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不断兴起,要求我们未来的科技人才必须具有较为宽厚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够融会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加强教育的综合性、整体性,促进文理结合、理工结合,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担任基础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更需要广博的综合知识,否则难以培养出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多种知识技能、全面的素养、广泛的活动能力的创造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