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道公”与五鬼搏斗,众人助威呐喊,把五鬼赶出村外。......
2023-08-11
道教咒语类傩歌,例如乐东黎族自治县抱由、山荣、永明等乡(镇)哈方言黎族,需请“祖先鬼”入席聚餐,并赶走其他孤魂野鬼不要进入祭坛抢食。所唱的咒语祭词大约如下:
啊呀,帕帕(父之意)呀!这是献给你吃的肉和要饮的酒。
一次又一次的添上尾巴和大腿(祭品),
奉上颚骨,奉上肉串,奉上肝和舌,
让你吃上肥肉吃上瘦肉,从生(尚未煮的肉)吃到熟(已煮熟的肉),
任你尽情的享用。
祖啊!叔啊!伯啊!请你们回家欢聚一堂,
尽情开怀畅饮,吃腿、吃颚、吃肚、吃舌,
任你挑肥拣瘦!
祖啊!叔啊!伯啊!你们的“灵魂”
欲回家来看,欲回家来咒,
欲来吓,欲来捉,
欲来打,欲来摇,
来了一群又一群。
你们闹白天黑夜,闹终月终年,
为难我侄某(指病人自称),
使我沾晦气,使我厄运到,
我又冷又热。
疼痛在身,剧剧疼在头,
痛刺肝和脾,关节颈脖在发烫,
身不能坐,脚不能走,
整年不离席和被,每天啼哭至深夜,
呻吟至鸡叫,痛得难起身。
今日我来念,今天我来咒,
我献上佳肴,献上美酒,
祈来好梦兆(好运气),让我今后生活甜如蔗,
甜如蜜,清如水,褐似锅,白如碗,
红像花,摘树叶,吃亦香。
榕叶盖身,葵叶挡风,枫叶遮阳,芋叶护着胸和腰。
树莫拦,藤别缠,有人来拆洗,有人来拂拭,
擦在胸,拂于额,拭干干净净,
佑我病痊愈,设坛献祭你。
可见这类祭词咒祝傩歌,是献牲奉迎祖先神灵,并以向祖先灵魂诉说的口吻,叙述遭受病痛的磨难,祈祷好梦带来康健,且有叙说用“树”“藤”“叶”为“神药”进行擦洗的过程。说唱的艺术形式直接叙述,叙述病痛时语言哀婉凄楚,以情动人。
2.佛教祈愿类(琼剧苦情戏)
佛教祈愿,如上文引唱琼剧“苦情戏”,实际上是借琼剧说唱入傩歌体系,这也是傩歌戏曲化倾向的一例。唱词先叙祈求菩萨保佑,亡魂归阎罗,亲人缅怀做斋超度,请师父教示赦放亡魂。然后唱叙亡魂死因寿满,引亡魂回室的情由等。如琼中杞方言黎族傩戏唱道:“今小(我的自称)食斋在庵堂,时常食斋念南无。思到我,时常听师父语学(述说),与娘(指菩萨)求文凭一张……[略,同上]”这段琼剧的唱腔以“苦情”诉唱为特色,凄苦悲怆的声色恸人肝肠,形成黎族傩歌的悲怆婉转的说唱艺术特色。
祈愿类的傩歌,黎族民俗“丧歌”也属这一类。
如陵水黎族自治县群英、田仔等乡的台(加茂)方言黎族。《丧歌》由主持者领唱,守灵者一句又一句地跟着伴唱。每唱完一段唱词,守灵者便痛哭一阵,那悲伤凄切之声,令人听后都会情不自禁地怆然泪下。歌词分为“探病人”、“守灵”、“颂亡”和“出殡”等内容,现节录一段歌词如下:
领唱:喔啊!你为何寂静呀?
众唱:喔啊!无人住,也无人管呀!
出远门做长工啊!
架拉估茂(非常不吉利),架拉估爱啊(非常不好)!
微呀(天呀)!噢啊(歹呀)!
领唱:叩门呀!
无人开呀!
人到哪里去啊!
众唱:去远田啊(到很远的地方去种田)!
不能回!
弃房无人住呀,
弃室无人管,
老鼠挖地洞,
山猪入房住。
啊!架拉估茂,架拉估爱啊!
领唱:为何睡得早啊!
为何睡得快啊!
众唱:做工劳累才早睡呀!
闲人是不睡的呀!
架拉估茂,架拉估爱啊!
微呀!噢啊!
领唱:门呀!不关呀!
灯啊,不熄啊!
众唱:开门啊!迎你来呀!
点灯啊!照你路呀!
啊,架拉估茂,架拉估爱!
微呀!噢啊!
领唱:乜病呀(什么病呀)!
病得重呀?
众唱:鬼病啊!
病得重呀!
做公(祭祖先鬼)做鬼都做了呀!
吃药呀!吃丸也不好呀!
架拉估茂,架拉估爱啊!
微呀!噢啊!
领唱:乜病呀!
治不好啊?
众唱:鬼病治不好啊!
鬼想要你去呀!
鬼想捉你走啊!
啊!架拉估茂,架拉估爱啊!
微呀!噢啊!
领唱:叫你呀(我们呼唤你呀)!
你不应呀(你怎么不回应我们呀)!
众唱:乜(什么)鬼要你命?
乜(什么)鬼带你走?
啊!架拉估茂,架拉估爱啊!
微呀!噢啊!
领唱:今天呀!
见你叫一声呀!
往后啊!
何时见你面呀?!
众唱:今天见你啊!
只一见面呀!
往后见你在梦中,
见你架拉估茂,见你架拉估爱!
微呀!噢啊!
这类傩歌的“帮腔”特色别具一格,形式上表现为一人倡众人和体制,但“帮腔”的文字内容显然是“领唱”的延伸或释义,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戏曲青阳腔的“滚唱”技艺特色,值得深入探讨。
3.民俗山歌类(淫秽情歌)
民俗山歌俚曲,为一人模拟情男痴女的对唱形式,相互诉说衷肠、以情歌互答的形式进行打情骂俏,这一部分实源于黎族山歌俚曲,具有朴素直率的民俗情歌风味。以《砍山歌》为例,吹竹箫唱情歌的方式,如:
嘿……嗡……
上寨早烧园,下村长秧苗,
我因姑娘(指女山鬼)迟砍园,
山仙姑娘呀,我恼恨情迷,
我的歌声是骂声,我的阴毛是藤刺,
山仙姑娘呀!树倒是断情,
飞刀长竿猴子怕,我在树上砍鹰脚。[此段资料引据王萍昆:黎族民歌条目试释,载《海南民族研究论集》第一辑]
结束时“道公”改为“说”(白)形式:“你(指女山鬼)找错了对象,他(指病人)不是你的恋人,他不爱你,你要放过他,我才爱你,你要来这里和我谈谈心,我这里有饭有肉给你吃,有席有被给你休息,赶快放开病人,不要再纠缠他了。”这段科白实际上具有“咒语”意义。
海南黎族傩歌,与西南地区、中部地区的“端公”斋醮类傩歌大略相同,只是渗入黎族民俗山歌、琼剧说唱等独特的风俗特色,是黎族傩歌的独一无二的风采。
综上所述,海南黎族傩戏表演及说唱体系,以黎语为载体,黎语“在语言系谱上,它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自成语支,与该语族各语言如壮语、布依语、傣语、侗语、水语等有较密切的亲属关系。这表现在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共同特征。其语法特点中最为人熟知的是,修饰式的合成词中一般中心词在前,修饰成分在后,俗称所谓倒装,如‘红花’作‘花红’,‘大哥’作‘哥大’等等。”[87]则海南黎族傩戏的说唱体系语言特色可见一斑。从海南黎族与马来族间的血缘关系双向互融的特质来看,如周伟民先生考证说:“从海岸民族的地理环境、生活环境以及观念世界的特征中,可以客观地看出,以当今海南岛黎族为代表的中国古百越族和马来半岛民族之间的环流与血缘的双向互融。”[88]则海南黎族傩戏与马来半岛民族的相关傩戏之间,也应该是具有“血缘的双向互融”,值得深入研讨。
【注释】
[1]本节中有关藏戏面具与跳羌姆的田野调查资料来源于李云、周泉根著《藏戏》;有关“纳顿”的田野调查资料来源于马光星等著《人神狂欢——黄河上游民间傩》;有关寺院傩戏《米拉日巴劝化记》剧目的田野调查资料来源于刘凯著《藏戏与乡人傩新识》等。
[2](日)广田律子著,王汝澜,安小铁译:《“鬼”之来路——中国的假面与祭仪》,中华书局,2005年,第247页。
[3](日)广田律子著,王汝澜,安小铁译:《“鬼”之来路——中国的假面与祭仪》,中华书局,2005年,第247页。
[4]灵州新志,丁世良等主编:《中国地方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236页。
[5]岗措撰:《藏区的寺院傩仪式“羌姆”》,见麻国钧等主编:《祭礼·傩俗与民间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第23—28页。
[6]李云、周泉根著:《藏戏》,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3页。
[7]刘凯著:《藏戏及乡人傩新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7年,第152—154页。
[8]刘凯著:《藏戏及乡人傩新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7年,第145页。
[9]李云、周泉根著:《藏戏》,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7页。
[10]李云、周泉根著:《藏戏》,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9页。
[11]李云、周泉根著:《藏戏》,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9页。
[12]马光星等著:《人神狂欢——黄河上游民间傩》,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页。
[13]本节田野调查资料来源于石林生与徐建群著《黄河三峡傩文化》、石林生著《甘肃永靖傩舞戏》、徐建群主编《永靖傩文化》等。
[14]《甘肃新通志》(一百卷),清光绪三十四年修宣统三年刻本,丁世良主编:《中国地方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164页。
[15]和政县志九卷,旧抄本,丁世良主编:《中国地方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216页。
[16]《岷州志》二十卷,旧抄本,丁世良主编:《中国地方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212页。
[17]杨孟衡撰:《“傩”在“赛”中——上党古赛<监斋>剖析》,见麻国钧等主编:《祭礼·傩俗与民间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第259页。
[18]郭建平撰:《山西傩戏述略》,《山西地方志》1990年第5期,第22页。
[19]刘贯文主编:《三晋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7页。
[20]刘贯文主编:《三晋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3页。
[21]寒声:《“队戏”——被戏剧史遗忘了的篇章》,《傩戏·中国戏曲之活化石——全国首届傩戏研讨会论文集》,黄山书社,王兆乾等编,1992年,第282—306页。
[22]任光伟撰:《赛戏、铙鼓杂戏初探》,见王兆乾等主编:《傩戏·中国戏曲之活化石——全国首届傩戏研讨会论文集》,黄山书社,1992年,第310—320页。
[23]郭建平:《山西傩戏述略》,《山西地方志》1990年第5期,第22页。
[24][清]咸丰元年刻本《澄城县志》,见丁世良主编:《中国地方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53页。
[25][清]光绪三十一年刻本《蒲城县新志》,见丁世良主编:《中国地方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58页。
[26]黄笙闻撰:《关陇傩戏的历史地位》,见王兆乾等编:《傩戏·中国戏曲之活化石——全国首届傩戏研讨会论文集》,黄山书社,1992年,第266—267页。
[27]《曲周县志》十八卷,清乾隆十二年刻本,见丁世良主编:《中国地方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445页。
[28]《翼城县志》三十八卷,民国十八年铅印本,见丁世良主编:《中国地方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656页。
[29]《张北县志》八卷,民国二十四年刻本,见丁世良主编:《中国地方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161页。
[30]《盐山新志》三十卷,民国五年刻本,见丁世良主编:《中国地方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384页。
[31]张松岩撰:《河北傩戏考略》,见麻国钧等主编:《祭礼·傩俗与民间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第158页。
[32]陶立璠撰:《河北武安固义村“三爷圣会”的傩文化意义》,麻国钧等主编:《祭礼·傩俗与民间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第89—94页。
[33]李金泉:《固义队戏确系宋元孑遗小考》,见麻国钧等主编:《祭礼·傩俗与民间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第116页。
[34]郑尚宪,王评章主编:《莆仙戏史论》,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第10页。
[35]《八闽道志》,明弘治四年刻本,见丁世良主编:《中国地方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北京图书出版社,1989年,第1193页。
[36]《罗源县志》,清道光十一年刻本,见丁世良主编:《中国地方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北京图书出版社,1989年,第1205页。
[37]《崇安县志》,清嘉庆十三年刻本,见丁世良主编:《中国地方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北京图书出版社,1989年,第1247页。
[38]《崇安县新志》,民国三十一年铅印本,见丁世良主编:《中国地方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北京图书出版社,1989年,第1255页。
[39]吴增:《泉俗激刺篇》,泉州市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泉州旧风俗资料汇编》,1985年,第232页。
[40]《同安县志》,民国十八年铅印本,见丁世良主编:《中国地方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北京图书出版社,1989年,第1235页。
[41]《永安县志》,清道光十三年孙义增刻本,见丁世良主编:《中国地方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北京图书出版社,1989年,第1352页。
[42]《泉州府志》,民国十六年补刻本,见丁世良主编:《中国地方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北京图书出版社,1989年,第1295页。
[43]《上杭县志》,民国二十八年上杭启文书局铅印本,见丁世良主编:《中国地方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北京图书出版社,1989年,第1341页。
[44]郑尚宪,王评章主编:《莆仙戏史论》,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第7—8页。
[45]《龙岩州志》,清光绪十六年张文治补刻本,见丁世良主编:《中国地方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北京图书出版社,1989年,第1329页。
[46]郑荣兴:《台湾客家系斋法的面具戏》,见《面具的艺术·心灵的探索》,周锦宏总编;台湾苗栗县文化局出版社,民国九十年三月(2001),第49页。
[47]郑荣兴:《台湾客家系斋法的面具戏》,见《面具的艺术·心灵的探索》,周锦宏总编;台湾苗栗县文化局出版社,民国九十年三月(2001),第53页。
[48]郑荣兴:《台湾客家系斋法的面具戏》,见《面具的艺术·心灵的探索》,周锦宏总编;台湾苗栗县文化局出版社,民国九十年三月(2001),第56页。
[49]林茂贤:《台湾民俗艺阵中的面具》,见《面具的艺术·心灵的探索》,周锦宏总编;台湾苗栗县文化局出版社,民国九十年三月(2001),第61、62、63页。
[50]当代的民间文化欢照;里仁书局印行;台湾彰化师范大学主办台北民国96年;李秀娥:《台湾闽南人的岁时节俗及其民俗意涵》,第298页。
[51]杨慕震著:《闽台文化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99—200页。
[52]杨慕震著:《绚丽多彩的武夷风情——锁歌、傩舞、茶灯戏》,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第24—25页。
[53]黄镜明:《华南傩巫文化寻踪》,《中华戏曲》(第12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64页。
[54]明嘉靖十四年版,广东通志稿,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5]黄镜明撰:《华南英歌舞与傩文化》;广西傩戏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广东省艺术研究所,1992年。
[56]《中华戏曲》,第十二辑,中国戏曲学会,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67页。
[57]黄镜明:《华南傩巫文化寻踪》,《中华戏曲》(第12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页。
[58]本节傩戏剧目及相关内容资料,来源于《云南戏曲传统剧目汇编(5)·傩戏第1集》,由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所戏剧研究室等主编,1989年。
[59]此节傩戏资料来源于赵冰著《成都巫傩文化》书稿。
[60]此节傩戏资料来源于《云南戏曲传统剧目汇编(5)·傩戏第1集》。
[61]此节傩戏资料来源于庹修民等编《傩戏论文选》、帅学剑校注本《安顺地戏剧本选》、沈福馨等编《安顺地戏论文集》等。
[62]沈福馨撰:《安顺地戏的形成和发展》,见庹修民等编:《傩戏论文选》,贵州民族出版社,1987年,第125页。
[63]庹修民等编:《傩戏论文选》,贵州民族出版社,1987年,第132页。
[64]范增如撰:《安顺地戏释名及其他几个问题的探讨》,见沈福馨等编:《安顺地戏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第6页。
[65]清道光七年《安平县志》。
[66]顾朴光撰:《安顺地戏纵横谈》,见沈福馨等编:《安顺地戏论文集》,文花艺术出版社,1990年,第128页。
[67]顾朴光撰:《安顺地戏纵横谈》,见沈福馨等编:《安顺地戏论文集》,文花艺术出版社,1990年,第125页。
[68]朱伟华著:《建构与生成——屯堡文化及地戏形态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55页。
[69]朱伟华著:《建构与生成——屯堡文化及地戏形态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55页。
[70]朱伟华著:《建构与生成——屯堡文化及地戏形态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61页。
[71]此部分沿用朱伟华先生观点,见《建构与生成——屯堡文化及地戏形态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63—267页。
[72]本节傩戏资料来自严福昌主编《四川少数民族戏剧》。
[73]清同治二年《酉阳直隶州总志·祈禳》。
[74]赵大宏:《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鸡街乡太平村汉族冲傩戏阳戏调查》,见云南民族艺术研究所等编:《云南傩戏傩文化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8—69页。
[75]顾希佳:《祭坛古歌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11页。
[76]姜燕:《香火戏考》,广陵书社,2007年,第11页。
[77]顾希佳:《祭坛古歌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16页。
[78]姜燕:《香火戏考》,广陵书社,2007年,第119页。
[79]朱恒夫、黄文虎搜集整理:《江淮神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93页。
[80]姜燕著:《香火戏考》,广陵书社,2007年,第452页。
[81]朱恒夫、黄文虎搜集整理:《江淮神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8页。
[82]姜燕著:《香火戏考》,广陵书社,2007年,第403页。
[83]姜燕著:《香火戏考》,广陵书社,2007年,第454页。
[84]寿佳琦:《探析海南黎族的原始信仰》,《文史博鉴》2013年第4期,第13页。
[85]裘锡圭:《上古思想、民俗与古文字学史》,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32页。
[86]高泽强、潘先锷:《祭祀与避邪——黎族民间信仰文化初探》,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53页。
[87]练铭志撰:《关于海南黎族族源的研究》,《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第77页。
[88]周伟民、唐玲玲撰:《黎族和马来族间的环流与血缘的双向互融》,《海南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第32页。
有关中国傩戏史的文章
海南黎族傩戏研究,或因为人文历史和地理因素等原因,较少见于傩戏研究学术会议交流视野。海南黎族傩戏起源何时,已很难考证。作为百越文明范畴,汉代以来民俗信鬼、崇尚鸡卜,此可视为海南黎族傩戏渊源的一部分。[86]也就是说,海南黎族傩戏来源于明末清初的西南或东南沿海地区。......
2023-08-11
《孟姜女》傩戏单本流传,内容多以“滴血寻夫”、“哭倒长城”、“姜女下池”等题材为主。湖南醴陵、安徽贵池、湖北恩施的孟姜女傩戏多见单本戏“姜女下池”。[37]例一:湖北鹤峰县白果乡龚伦美艺人口述“姜女下池”单本傩戏。......
2023-08-11
清朝傩祭的“还愿戏”形态成为特色,《孟姜女》傩戏即是一例。又如清同治六年版《通城县志》载:“三春之月,迎傩神演戏,谓之‘还香火’。”可见在清中晚期以后,湖南省境内较多出现“还傩愿”民间祭仪状况以及伴随的“演傩神戏”活动,而“傩神戏”的重要剧目就是《孟姜女》。又因为西南地区多为中部地区的移民,特别是明代军屯文化影响,贵州安顺地戏就是这类傩戏的典型。......
2023-08-11
傩、傩舞、傩戏、傩祭、傩仪、傩礼等概念在学界未见定论,相当大程度上呈现出模糊状态。[5]提出“傩戏”为宗教歌舞剧的概念,它不同于传统的戏曲形态。“二、傩戏汇蓄和积淀了从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文化和民间艺术。”“三、面具是傩戏艺术的重要手段。”“四、早期傩戏的演职员多由巫师们兼任。”“五、宗教是傩戏的母体。”曲氏的“傩戏”概念,是站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并综合西方戏剧美学观而形成的。......
2023-08-11
陕西境内的傩戏,在清及近代以“社火”歌舞表演小戏为主。[25]因此,从传承上来看,陕西境内傩戏具有鲜明的社赛特色。陕西境内傩戏,多在冬腊新春演出,一般连续四天,少则几个庄子群体参加,多则三四十个村社共同举行。陕西傩戏一个较具代表性的小戏节目《斩旱魃》,在各地的表演也略显不同:西乡一带的坛戏《斩旱魃》,例于正月十三与暑季旱天舞雩祈雨时演出。......
2023-08-11
“占梦”的“时傩”活动,最早见于《周礼》记载。有关“占梦”参与周礼的“傩”活动的研究,黎国韬沿袭胡新生先生的观点而阐释说:“占梦一职在季冬舍萌赠梦,令始傩,可见参与了季冬大傩。舍萌即释菜,与礼先师有关。”因此,重新解读《周礼》的“占梦”及“遂令始傩驱疫”内涵,对于研究“梦”与“傩”的关系以及傩戏的源流等,具有与“方相氏”文献记录同等重要的史学意义。......
2023-08-11
在这种传承之下,西周礼制中的“占梦”的体制,也就不难理解了。如此,则西周“占梦”体制基本沿革殷商仪礼,这个论断应该可以站得住脚。《周礼》“占梦”记载的内容,按孙诒让《正义》和后人解读的理解,并未见“血祭”与“册告”等仪礼内容。为了更清楚地弄明白这一系列问题,有必要在上文“占梦”沿革考证的背景下,对《周礼》“占梦”条进行重新训诂与解读。《周礼·内则》云:“时聘,以结诸侯之好。”......
2023-08-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