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傩祭的“还愿戏”形态成为特色,《孟姜女》傩戏即是一例。又如清同治六年版《通城县志》载:“三春之月,迎傩神演戏,谓之‘还香火’。”可见在清中晚期以后,湖南省境内较多出现“还傩愿”民间祭仪状况以及伴随的“演傩神戏”活动,而“傩神戏”的重要剧目就是《孟姜女》。又因为西南地区多为中部地区的移民,特别是明代军屯文化影响,贵州安顺地戏就是这类傩戏的典型。......
2023-08-11
如上文介绍“满朝会”的“三坛之期”中,点明这一坛唱忏文有《柳毅传书》,实际上是一种讲史的说唱文学艺术。除了《柳毅传书》说唱内容之外,由于“僮子”角色的不同、区域不同、作会性质不同等,所说唱的“忏文”也就丰富多彩。据姜燕先生收集考据,主要有十三部唐忏,收集在《祝歌集》内。这些“神书(傩歌)”大部以民歌俗唱为载体,其说唱形式为“歌谣祝忏”,其题材名目为:《袁樵摆渡》、《斩龙卖卦》、《唐王游地府》、《唐僧取经》、《化钗逼钗》、《刘全进瓜》、《魏征上朝》、《狱中叹更》、《王春下书》、《九郎上朝》、《九郎回家》、《浑天元》、《马鞍鞭》等组成的,俗称十三部唐忏。
姜先生考证认为,其实唐忏并不止这些,其他还有《三官大帝》,是叙述陈光汝上任途中被害,得龙王太子搭救,后与三位龙女成亲,生下三子为“天官”、“地官”、“水官”,铺垫出唐僧出世的故事。此事应在《唐僧取经》前。又《五岳闹皇宫》(俗称《斩五岳》),主要叙述了阎王为了追讨唐太宗在地府应允的第三件事即向天界呈送“三界表文”,派香山五岳神装成五个会吹拉弹唱的郎君前来追讨,而太宗皇帝请了真人错斩了五岳神。此忏文应在《刘全进瓜》与《魏征上朝》之间。加上《柳毅传书》、《补更》,这样一来,唐忏应有十七部之多。但为了沿袭民间流传,保留其原始形态,故将《五岳闹皇宫》辑录在半朝会中,《三官大帝》是“大王会”必念的忏文,亦辑录在唐忏中,而功曹忏《柳毅传书》为唐人李朝所作,内容与唐忏文不一致,故为《唐忏文外篇》。
“唐忏”说唱的具体内容简介如下:
《袁樵摆渡》:员外袁宏得罪张守能,病死后遭人暗算,庄园被人放火烧毁。袁宏子袁樵家道中落,遂以摆渡为生。袁樵原为金童下界,与六仙姑有姻缘。玉帝遂命太白星领六仙姑下凡,隐身于画卷中,随太白星渡口过河。太白星以画充过渡钱,袁樵不受,太白星道出画中秘密。六仙姑走出画卷,与袁樵成婚,不久有身孕。袁樵娶妻事被张守能发现,告到官府。李知县强占画轴,袁樵气愤碰死归阴曹。六仙姑拆开玉皇的锦囊,得知自己有二夫之命,故与李知县成亲,先后生下袁天罡、李淳风。六仙姑期限至回归天庭,袁、李二兄弟四海寻母,被王禅师收入洞中学法。七月初七,仙女们下天河洗澡,经王禅师指点,袁、李二人寻到生母,临别时六仙姑赠二人神书宝剑和乾坤葫芦,并道出二人是福禄星下界的来历。这为《斩龙卖卦》起了由头。
《斩龙卖卦》:渔樵问答中道出袁天罡、李淳风算卦的灵验。在袁天罡的指点下,渔翁将龙王三太子所变的大黄鱼打了上来后又放了,太子回龙宫禀告此事,惊动了龙王敖光,为了解事情的缘由,龙王变成秀才,从渔翁那里得知,乃是皇城下算命人所为。龙王变做老翁来到算卦篷前,袁天罡知道来者为老龙敖光所变。算卜中,袁天罡道出某天某时行雨多少,龙王听了,心想:行雨是龙宫的事,没有我是不可能行雨的。说话间,两人打起人头赌赛。龙王行雨触犯天条,当斩,遂来到袁天罡面前请求救命。袁天罡说出,斩他的人是魏征,要得不死只有唐皇帝才能救他。梦中唐皇帝接受龙王的礼物,答应了龙王的救命请求,并立下“死去又还魂”的毒誓。为救龙王,唐皇帝特把魏征困在宫中下棋。魏征真魂出窍,天河梦斩龙王。龙头落在宫门口,吓坏了皇帝。“死去又还魂”又为下卷《唐王游地府》埋下伏笔。
《唐王游地府》,又称《对真》:魏征梦斩龙王,唐王对龙王无法交代,躲在宫内要秦叔宝、胡敬德把守宫门。龙王提着龙头无法接近唐王,无奈到地府告状,地藏菩萨接过龙王的状纸,发票派鬼勾拿唐王。唐王到地府之前,魏征给他的姨弟崔珏判官写了一封托情信。崔判官在生死簿上做了手脚,将唐王和龙王的生死时间做了个颠倒,唐王胜诉回阳间。龙王不服,在唐王还阳路上要唐王许下良知大愿。唐王在菩提树下许下了西天取经、幽冥献瓜、到天庭送天表请三界诸神开“水陆大会”三件事。
《三官大帝》:又称《三官忏》,或称《全本陈光汝》、《陈子春游龙宫》。本事出唐温庭筠《乾巽子》,与《太平广记》卷一二二中有关陈义郎的记载及卷一五二中有郑德[王遴]的记述相类……陈子春出身名门世家,本为天上文曲星下凡,十八岁中举得状元郎,殷阁老女凤英许配给状元郎,又出任洪江知府,途中遭遇不测。水贼刘洪因打渔乱要价,被陈汝光打二十大板,从此做了江洋大盗,发誓要报二十板之仇。陈汝光携家眷下扬州,水贼刘洪趁机将陈汝光推下长江,又杀了三十余口,看殷凤英貌美,霸占为妻。凤英怀孕三月,只得委从。刘洪冒名陈汝光上任。陈汝光掉江中,被龙王太子所救,在龙宫招为驸马爷。凤英十月怀胎产一子,产下后用一木匣装入,将事情缘由叙事附血书一封随江漂流,后为金山寺长老捞起,并扶养成人。陈汝光在龙宫生有三子,回到人间找刘洪报仇,又遭遇刘洪黑手被打入死牢。城隍知陈汝光为文曲星下凡,差小鬼护身。再说江流儿年九岁,日夜念经,陡然想起身世,长老告之根由,决意千里化缘去寻母。一日到后花园见凤英,母子相见泪流满面。母子分别,江流到高邮城青龙庵见祖母叙真情,后一同上京城面见殷阁老,面圣陈书记。唐王差敬德领兵三千人马捉拿刘洪归案。陈汝光家人团圆,凤英悬梁自尽,凤英还魂龙宫,四女从夫陈子春。陈子春龙宫生三子,敕封为三官三帝神。
《唐僧取经》:唐僧在观音的点化下,到叔父处揭榜取经文。叔父拿出血书,唐僧知道自己的身世,辞别叔父,路过高邮青龙港,与祖奶见面后一同到皇城揭皇榜。金殿上说出了自己父母被害的经过,并告倒刘洪。江边祭扫中,遇到了由龙宫送出的死而复生的父亲陈汝光,一家团圆。梓潼松下唐僧走上西天取经路。与唐王告别时,唐王送他八十一步,预示取经路上要有八十一难。西域路上鬼怪多,唐僧西域取经的故事就此展开。遇青狮白象为第一难,双叉岭遇虎为第二难,高山下收伏孙悟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为第三难,六贼山下灭六怪为第四难……唐僧一次念紧箍咒,降伏孙悟空。高老庄收伏猪八戒,注`注`注`流沙河收伏沙僧。师徒四人西行直奔雷音寺,过焰山,跃鹰愁涧,上白龙马,车舟山上发鞍鞒等。接下来就是《化钗逼钗》。
《化钗逼钗》:唐僧一行人施诈强行化了李翠莲的金钗,在快嘴王婆的挑唆下,刘全逼死了李翠莲。……与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有异曲同工之妙。
《刘全进瓜》:刘全听信王婆的谗言逼死李翠莲后,连遭三把天火,家产烧个精光,沦落街头乞讨。在观音菩萨的点化下到皇城揭榜,种寒瓜,替唐王入地府送瓜。刘全在地府见到李翠莲悔恨交加。因阎罗王错拿李翠莲,刘全进瓜有功,特赦借唐王之妹的尸体还魂。后唐王认李翠莲为御妹,刘全夫妻团圆。
《魏征上朝》:唐王在完成了西天取经、地府进瓜两大心愿后,想的便是第三件事,上龙函三道表到天庭。退隐在河南的老臣魏征,在王徐二丞相的逼迫下,来到长安见唐王,魏征辞年迈不能到天庭送表,恼怒了唐王,欲将魏征问斩。程咬金在殿前保下了魏征,投入天牢,限时荐贤,否则问斩不赦。
《狱中叹更》:以五更的方式咏叹调。开场以对比的手法,叙说人世不平。一更叹的是从人们最为熟悉的事物入手,即打牙牌,俗称牌九,这是一种民间最普遍的娱乐方式。借用纸牌名,用简洁的语言巧妙地讲述《水浒传》中的故事,特别是对武松的故事描述的最为详尽。同时介绍了高宝湖周边的人对纸牌的不同“博”法。“二更”叙述的是初唐轶事:补叙了唐僧收孙行者的过程以及孙行者的来历。补叙魏征的战功;叹名,这是一篇《稻名》说唱,以极其大众化的语言来数稻名,听者易懂易记。“三更”主要叙述的是唐开国前后的故事,插叙有《叹药名》、《叹古贤文》内容;“四更”中,有《隋炀帝下扬州》拉旱舟小唱,这在金湖地区传唱不衰,民间跳旱船也由此兴起,又插入唱花名,其中插入一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在金湖民歌中也有这样的故事唱词。)在“第五更”中,内容比较丰富,有《十二月道古人——珍珠倒卷帘》、《二十四节气歌》、《花花名》、《山名歌》、《百鸟名》等,历史故事有《魏征自述》、《楚汉相争》、《智斩韩信》等唱词。[在宝卷以及其他民歌中亦有很多关于《鸟名歌》的记载]
《王春下书》:王春到城里卖水,听说魏征因三道公文表之事,被打下天牢。前往天牢探狱,魏征在狱中血书一封,由王春带回家中,一路辛苦坎坷,最终将血书送到魏府老夫人手中,老夫人怒气冲冲惊动玉皇。
《九郎回家》:魏征之子魏九郎拜师张成义,文武双全。唐王许三愿,欠公文表三封。九郎学艺六年想回家,师傅师娘敦敦教导,十三岁学成下山,通晓阴阳。含泪告别师傅,九郎一路游玩,太白仙人一路护送,化作老翁道出九郎的家世,并送九郎木宝盒,替父去完成使命。九郎回到家中见母亲,母子相聚痛哭叙家事,并历经艰难上皇城面见皇帝。九郎弄法术,来到紫禁城,准备上朝面君。
《九郎上朝》:叙九郎上朝面见唐王,九郎叙来历,为救父亲义正词严,骂权奸,替父上表三界成功,终于使奸臣王徐二人伏罪。又到东门谢恩卖水王玉春,使王小二得封官上任宛平县令。
《浑天元》:为香火神书,全文是以问答形式出现,即在金銮殿上唐太宗向魏九郎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开文、地理、历史方面的问题,魏九郎作答问。书中称这种形式为“点破”,点即问,破即答。
《马鞍鞭》:由借马、借鞍、借鞭三部分内容构成的,故又称《借马借鞍借鞭》。叙魏九郎向东海龙王借马等经过。
《柳毅传书》原出于唐代李朝威所撰的传奇小说《柳毅传》。香火戏中的万言说唱韵文,属功曹忏,在民间流传甚广。内容简介:江苏镇江丹阳县的财主柳家积善行德,到娘娘庙烧香求子许愿,感动上苍,玉皇差太白神人遣送西北“鸡奏星”下凡尘。柳员外喜得贵子,名为柳步云,十六岁得秀士,与本城黄员外之女黄桂英结为夫妻。再说楚王君登天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广招天下秀士,柳步云告别父母与娇妻赴京赶考,夫妻千言万语话别,千叮咛万嘱咐,十里送别。话说柳步云赴京赶考途中,来到金牛山,巧遇龙女三公主牧羊,龙女哭诉身世遭遇,请柳步云代传家书。柳秀士到东海传文书,面见龙王陈述原委,龙王急点三军去救龙女。为报答丹阳柳秀士传信之恩,龙王将三公主许配给他,可柳秀士不答应,气坏龙王,在龙王威逼下,柳秀士只好应允娶龙女为妻,但与龙女相约作假夫妻。秀士日日思念家中贤妻黄桂英,龙女与柳秀士上来海滩散步,空对丹阳父母妻子哭诉恩怨。玉皇召回“鸡奏星”,封为天堂的“跑报神”。
又“周忏”,见《纣忏》篇。
《纣忏》,也称《周忏》,是香火戏中用韵文的形式叙述“武王伐纣兴周之事”。由于封神的迷信色彩较浓,香火都必须虔诚地对待。内容包括:黄河阵之黑虎玄坛赵公明、娘娘忏;哪吒闹海、哪吒(神吊);过关太岁(殷郊·殷洪);降福忏(陈庚·神吊);镇宅土地(龙须虎·神吊);都天(吕文亮);真武(神吊);彭祖(寿星忏)等。
又“汉忏”,见《高王采猎》、《三请诸葛亮》、《关公辞曹》、《单刀赴会》、《孔明借东风》等。《高王采猎》,又称《土地忏》;有关三国故事内容的“汉忏”是《补更》中的节录,唯《华佗》成为单独的忏本,香火们视华佗为医生行业的祖师,《华佗》是“三皇会”中必念的“神书”。又有《关杨赌斗》,内容分二大部分,第一部分内容与《宝莲灯》大致相同,以二郎斧劈桃山救母为本事,其中夹有“扶桑国十八日月斩十六”一节,为新说;第二部分内容是叙述在南天门外与值日神关帝赌斗,其场面最为精彩。
又“宋忏”,如金湖民间香火忏文《獭猫精》讲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出世的故事;《杨四将军》,是金湖香火戏中著名的水神之一,故事的形成年代与耿七公故事相近,是渔民心目中带有神圣光环的故事;《包拯》(阎王忏),唐代以后民间有四大阎罗王的说法,一是韩擒虎,二是范仲淹,三是寇准,四是包拯。四大阎罗王中,以北宋名臣包拯最深入人心,他刚正不阿,直言善谏,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执法严明。包拯死后,玉皇敕他为阎罗天子。
其他“忏文”说唱目录,如《抽勾砍筹》、《跳五郎神(官)》、《跳张仙》、《刘结子》、《陈九龙跳(打)太平桩》、《点兵放兵》、《收兵》、《稳兵祭将》、《水母忏》、《大圣捉水母》、《加官戏》等,多以问答方式,或娱神戏语,或祝祷祈求,多以民间祈求福禄寿喜等内容相关。
另据朱恒夫、黄文虎先生搜集整理的《江淮神书》,将傩歌说唱分为四部类:各种法事中所唱诵的咒文;叙述神的生平经历和得道成神故事的“小忏”;讲述唐太宗时期故事的“唐忏”;其他说唱故事。[79]这种分类方法较为科学,也较简洁明了。
如前文已指出,业师朱恒夫先生较早意识到“江淮神书”中最具文学价值的“傩歌”内涵。笔者由此再作深一步的探讨,发现“江淮神书”中最具文学研究价值的“傩歌”说唱艺术,由于其“不太因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太大变化”的原因,保留着诸多明清及近代的民间说唱文学的本色,如“莲花落”、“唱五更”、“打连枷”、“宣卷”甚至“苏州评弹”等民间说唱艺术的内涵与形态,这也是它最具文学研究价值的深层意义所在。姜燕先生认为:“(《刘全进瓜》)这是一部三千多行的长卷,情节简单,语言朴实生动,其中插有民间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如吉彩、莲花落等,亦夹有散落在民间的扬州清音。”[80]所以,研究江长三角洲文化区域的傩歌,对于深入挖掘其中的民间说唱艺术风貌特色等,具有直接的史料价值与社会艺术的拓展意义。
从江淮神歌的发掘所记时间来看,较早的有如《投文开光》中原本封面题写有“中华民国三十八年菊月立”[81]字样。可见是近代以前的民间流传艺术形态。结合上文表中民国年间《阜宁县志》所载“僮子戏”史料,说明民国时期是这类“傩歌”盛行的时代。同样,在《香火戏考》中也保存着大量的民间说唱文艺内涵与形态,结合《香火戏考》中的“傩歌”年限,有旁证可溯至明清时代,如在“唐忏”的代表性作品《袁樵摆渡》中,内容与之相仿的《画中人》一剧是明末吴炳所撰,故其上溯年限大约可推算到明代末年。而“《化钗带钗》主要叙述了唐僧一行人施诈强行化了李翠莲的金钗,在快嘴王婆的挑唆下,刘全逼死了李翠莲。全篇脉络清晰明快,……特别是通过五言、七言、十言以一韵到底的诗话体的形式,把故事情节渲染得更加生动,与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有异曲同工之妙。”[82]又“《刘全进瓜》是每个香火所必须熟读的《神书》。……清朝在民间也搬演京剧《刘全进瓜》,其内容与金湖香火戏《刘全进瓜》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没有插入取经成功的一节。”[83]则可知香火戏在明清时代已伴随着话本、戏曲形态共同成为民间说唱艺术的重要内容等。
有关中国傩戏史的文章
清朝傩祭的“还愿戏”形态成为特色,《孟姜女》傩戏即是一例。又如清同治六年版《通城县志》载:“三春之月,迎傩神演戏,谓之‘还香火’。”可见在清中晚期以后,湖南省境内较多出现“还傩愿”民间祭仪状况以及伴随的“演傩神戏”活动,而“傩神戏”的重要剧目就是《孟姜女》。又因为西南地区多为中部地区的移民,特别是明代军屯文化影响,贵州安顺地戏就是这类傩戏的典型。......
2023-08-11
陕西境内的傩戏,在清及近代以“社火”歌舞表演小戏为主。[25]因此,从传承上来看,陕西境内傩戏具有鲜明的社赛特色。陕西境内傩戏,多在冬腊新春演出,一般连续四天,少则几个庄子群体参加,多则三四十个村社共同举行。陕西傩戏一个较具代表性的小戏节目《斩旱魃》,在各地的表演也略显不同:西乡一带的坛戏《斩旱魃》,例于正月十三与暑季旱天舞雩祈雨时演出。......
2023-08-11
一岁两岁聪多巧,三岁文武出斋门。收魂童子且皈降,分赴使者上歌堂。郎是殿分赴前使,知年知月知时生。父母所生八兄弟,一年灾难去三人。家住其洲其阳县,其阳两县李家人。日出东山驱魔鬼,日落西山福寿门。口含一口净青水,一分成劳净消除。《唱领香令》领香使者行堂朝庆郎是领香郎使者,转回堂上领明香。阳间会化阴间马,化马使马佩青龙。为有广东四条路,只有西川路不通。第一并起相山寺,第二便起祖师堂。......
2023-08-11
《孟姜女》傩戏单本流传,内容多以“滴血寻夫”、“哭倒长城”、“姜女下池”等题材为主。湖南醴陵、安徽贵池、湖北恩施的孟姜女傩戏多见单本戏“姜女下池”。[37]例一:湖北鹤峰县白果乡龚伦美艺人口述“姜女下池”单本傩戏。......
2023-08-11
傩、傩舞、傩戏、傩祭、傩仪、傩礼等概念在学界未见定论,相当大程度上呈现出模糊状态。[5]提出“傩戏”为宗教歌舞剧的概念,它不同于传统的戏曲形态。“二、傩戏汇蓄和积淀了从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文化和民间艺术。”“三、面具是傩戏艺术的重要手段。”“四、早期傩戏的演职员多由巫师们兼任。”“五、宗教是傩戏的母体。”曲氏的“傩戏”概念,是站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并综合西方戏剧美学观而形成的。......
2023-08-11
“占梦”的“时傩”活动,最早见于《周礼》记载。有关“占梦”参与周礼的“傩”活动的研究,黎国韬沿袭胡新生先生的观点而阐释说:“占梦一职在季冬舍萌赠梦,令始傩,可见参与了季冬大傩。舍萌即释菜,与礼先师有关。”因此,重新解读《周礼》的“占梦”及“遂令始傩驱疫”内涵,对于研究“梦”与“傩”的关系以及傩戏的源流等,具有与“方相氏”文献记录同等重要的史学意义。......
2023-08-11
海南黎族傩戏研究,或因为人文历史和地理因素等原因,较少见于傩戏研究学术会议交流视野。海南黎族傩戏起源何时,已很难考证。作为百越文明范畴,汉代以来民俗信鬼、崇尚鸡卜,此可视为海南黎族傩戏渊源的一部分。[86]也就是说,海南黎族傩戏来源于明末清初的西南或东南沿海地区。......
2023-08-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