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傩戏:僮子戏的程式和内涵

中国傩戏:僮子戏的程式和内涵

【摘要】:“僮子戏”作为傩文化的直接传承,重要因素是学术界普遍认为“僮子”身份来源于“侲子”。说明“僮子戏”属“乡人傩戏”范畴。分东西南北中央,叙造牙船与降福画龙舟,中间段落中,有大量以“降福老爷画龙舟(划一划)”为落句的帮腔形式,可能是众人帮腔类的和唱。香火戏的基本内涵和程式结构及说唱特色等,略见一斑。

“僮子戏”作为傩文化的直接传承,重要因素是学术界普遍认为“僮子”身份来源于“侲子”。顾希佳先生说:“僮子就是侲子。”“侲子(童子)就是在傩祭中驱逐疫鬼的巫,当时(注:汉代)是由十岁至十二岁的贵族子弟来担任的,他们都是些儿童,故称童子、僮子。这一称呼一直保留至今,很值得引起重视。”“僮子会的僮子是一种称呼,其实并非少年儿童,而是成年人。但联系到汉代宫廷大傩中的侲子(僮子),这些民俗事象之间有着某种历史渊源关系,是不难发现的。”[75]姜燕先生也说“(僮子)又称侲子。”[76]“侲子”在汉代开始成为驱傩的主角,则把“僮子”所表演的“戏”,无疑是傩戏范畴。在僮子所唱的神歌中就有“老祖本是乡人傩,孔子阶前观得明(《开坛请神·盘家门》)”和“锣随鼓隶乡人傩(《五岳内坛》)”的唱句,[77]在“全朝会”的《祭表》“序文”中也有“方相氏掌神科,传洪山教,大圣人着朝服,而立东阶”说唱文句[78]。说明“僮子戏”属“乡人傩戏”范畴。

“僮子戏”以作“会”性质差异,按姜燕先生分类,大致划为“满朝会”、“全朝会”、“半朝会”、“一角会”、“杂分神会”、“神吊”类型的神歌,其中有交叉重叠部分。

概括各类“会”所唱傩歌,按作“会”的程序一般包括“请神”、“迎神”、“辞神”三个阶段(步骤),则傩歌内容包括两大类:一是请神与辞神的短篇傩歌,主要为咒祝请辞内容,名目繁多,形式短小精悍,语态以肃穆或颂扬为主,其中以题材多涉及农耕生态相关领域的傩歌最具特色,如四季时令、渔樵耕读、花草鸣虫、民俗传衍等具有较强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意义,多以当时广为流传的民间说唱文艺形式呈现,因此又具有重要的田野发现学术价值;二是迎神阶段所讲唱的“忏文”长篇傩歌,以讲史为主的讲唱形式出现,内容有周忏、唐忏、宋忏等,即以讲唱周、唐、宋代历史传说故事为题材为内容,多为神话传说、魔幻小说、志怪志异类的民俗魂灵主题相关的附会说唱,涉及《封神榜》、《隋唐演义》、《西游记》、《柳毅传书》等文学经典著作的民间口头流传形态内容,可作为流变史的形态,且是民间说唱文学艺术的时代见证及遗存,因此,这一部分傩歌的艺术价值重大,也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香火会的一个标准会例,称为“满朝神会”(前文已述)。

“全朝会”,它是以“满朝会”为基础构架,在具体程式上略有增减,所唱“神书”(傩歌)题材内容也略有不同,但主要的“忏文”是一致的。兹列出不同的内容,如下:

《牙船》:七言体,七段落,共六十一句。分东西南北中央,叙造牙船与降福画龙舟,中间段落中,有大量以“降福老爷画龙舟(划一划)”为落句的帮腔形式,可能是众人帮腔类的和唱。

《开船》:杂言体,七段落。二十九句。分东西南北中央各一段,叙喊开船号子式的行舟辞,中间以“上得龙舟打花鼓,七个咙咚呛!下长江!”为重复落句,可能是众人帮腔类的和唱。

《三曹对案》:皆七言体,以上曹官刘猛大将、中曹官任公太尉、下界曹官刘老爷等三曹各一段“神吊”为内容,分别为十九、十二、十一句韵。均先报家门,再叙本领和职责等,最后有三曹间的对话。

《祭表》:先念读一段祭表文,接“落板”,再唱诵体,七言体三十二句,十言体十六句[包括变体(三、三、四言)四句]等。

《吟灯散花》:第一大部分:有板鼓摇铃伴奏乐器,开篇以四言、五言体为主,叙东西南北中央“张灯”降神。第二大部分:念咒辞;第三大部分:以七言四句段落为主体,有叙十二月散花与相关民俗故事;第四大部分:以十言变体为主,五五、三三四等句式变体,多涉及神话故事或历史演义等。

《过关》:七言体为主的三十二句,内容为请关神。后面为重要的“过关”问答体,内容为童子“过关”消灾煞,无唱,有代言表演形态。

《过桥》:以七言体为主,杂三言、五言。内容与表演形态,如过关。

《灶君》:为祭灶神内容。七言体。如金湖《灶君》神书:先叙灶君来历,成仙经历,以七言体为主有596上下句,中插十言体一大段共36上下句。十言体为葛氏向郎君“哀告”内容,抒发内心情感类。

在“全朝会”中,出现大量的“帮腔”(相和)民间说唱艺术形态,鼓板式节奏性更明显,其中以《吟灯散花》最具代表性,第一大部分的开篇四、五言体为主说唱,第三大部分的叙十二月散花,第四大部多涉神话故事或历史演义等,已呈现出淆杂多种民间说唱艺术形态为一体的混融状态,成为“香火戏”说唱内涵的最重要特点,内容散乱,甚至东拉西扯,牵强附会,形式上模拟或借鉴各种说唱艺术表演形态等。

综上。香火戏的基本内涵和程式结构及说唱特色等,略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