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知阳戏属还愿傩戏类型,其中以酉阳阳戏较具代表性。酉阳阳戏流传在四川东南部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等土家族和圭家族苗族自治县及其邻县涪陵、丰都、武隆、忠县、万县、垫江等地。因阳戏表演时艺人戴面具扮饰人物和不停跳打动作,故又称“鬼脸子戏”、“跳戏”。......
2023-08-11
地戏以贵州安顺最具代表性,“安顺地戏属于原始傩剧”,[62]指目前分布于贵州安顺及邻近地区,即西起郎岱、东至花溪,北自普定,南迄紫云区域的二百多堂“面壳戏”,其特点是带“脸子”(面具)表演,只用一锣一鼓伴奏,采用第三人称说唱本为脚本,只表演以正史为主线的勇武故事或神话传说等。安顺地戏传入贵州是明代初年,与明代初年的南征军屯田屯兵制度有关,因军屯中江西移民较多,故安顺地戏由江西传入的可能较大,“因此应当说,安顺地戏是弋阳腔化的军傩”[63]。它的唱腔受弋阳腔影响,又吸收地方民歌特色,“以口滚唱,多带白作曲,一人自行歌唱完毕或留四字由众人帮合最合四字,兼有弋阳腔新旧唱法。”[64]清道光七年(1827年)《安平县志》载:“元宵遍张鼓乐,灯火爆竹,扮演故事,有龙灯、狮子灯、花灯、地戏之乐。”[65]安顺地戏的基本状貌正如此,故它本质上仍属正月迎新春社的祭仪演剧范畴。
安顺地戏角色行当已出现丑角,称为“小花花”或“老笑”;剧目以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题材的内容为多,传统剧目有《封神》、《大破铁阳》、《东周列国志》、《楚汉相争》、《三国》、《大反山东》、《四马投唐》、《罗通扫北》、《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粉装楼》、《残唐》、《二下南唐》(又称《飞龙传》)、《八虎闯幽》、《三下河东》、《九转河东》、《五虎平西》、《五虎平南》、《精忠传》、《岳雷扫北》、《英烈传》、《沈应龙征西》、《黑黎扫五关》等,目前已知消失的剧目有《东周列国志》、《郭子仪征西》、《黑黎打五关》等。
安顺地戏演出的一般程式:一开财门:上庙祀神,迎请脸子;主帅带领,列队行进;主人献食,互祝大吉等。二扫开场:村民围场,小童舞唱;双方大将,起跳入场等。三跳神:演员出场,自报家门;演神故事,再现业绩等。四扫收场:和尚土地,上场收尾,纳吉驱疫,万年兴旺。
“迎请脸子”神,即由主帅带领众人焚香祭礼,念诵请神咒祝文,将“脸子”请出且擦洗干净戴上,到村各庙祀神;“扫开场”在演出前进行,由两名戴面具的小童手持扇子、手帕走进场内,边舞边唱,所唱诗文或即兴编成,如:“扫开场来扫开场,扫开乌云见日光;扫条大路好跑马,扫条小路好操枪;扫个大场卖牛马,扫条小场卖猪羊;扫个文场卖笔砚,扫个武场卖刀枪。”两小童跳完祝吉舞蹈后,又合念“和合二神仙,两手把住肩;有人侍奉我,金银财宝万万千。”然后由引出“正戏”道“奉请元帅下教场”。
“跳神”是地戏最重要的部分,又称“正戏”,演出时间少则三五天,多则半个月。“‘跳神’开始时,交战双方的君主或元帅端坐在场坝中虚拟的‘营房’位置,其余演员站在场坝边缘,然后纷纷‘出马’亮相,并念唱一段诗文自报角色姓名。亮相毕,开始出戏,戏大多以‘朝王’开始,天朝君主升殿坐朝,文臣武将鱼贯出场,向君王叩拜后分班站立两旁。君主对众大臣说:‘有事出班启奏,无事卷帘退朝。’言毕,番邦使者送下反表,君王看罢勃然大怒,或将来使斩首,或将其双耳割下放回。随即传旨挑选元帅、先锋,在校场点兵祭旗,出师征讨番邦,于是情节步步展开”[66]。“跳神”结束,最后一天“扫收场”仪式,全体演员着戏装分敌对双方对面弧形站立,由和尚、道士出场念唱咒祝辞句,如“大年十五过完了,各位神将来扫场。木精木怪扫出去,金银财宝扫进门;火精火怪扫出去,牛马成群扫进门;金精金怪扫出去,五谷丰登扫进门;水精水怪扫出去,万股银水淌进门;天瘟扫在天堂去,地瘟扫在地州城;各种瘟疫扫出去,一鞭打出九霄云。”扫场完毕,双方元帅点兵且绕场三周,宰杀雄鸡一只,焚香祈祷辞神,然后封存面具戏装等,整个活动结束。
安顺地戏以堂为单位,每堂地戏有演员十数人,加上鼓师、锣师和杂务人员,共计20人左右。据初步统计,安顺县所辖的7个区42个乡镇,共分布着156堂地戏,其中汉族地戏141堂,布依族地戏14堂,仡佬族地戏1堂;一般每村只有1堂,少数村寨有2—3堂,也有的村寨没有地戏[67]。
“1992年,由王秋桂、沈福馨领衔,帅学剑等人参与,组织了迄今为止对地戏最详细、覆盖最广的一次田野调查——贵州安顺地戏调查。”[68]并在此调查基础上出版《安顺地戏戏剧本选》,这是“迄今为止地戏剧本唯一一次正式出版,同时也是地戏剧目第一次较为集中的全面展示。”[69]
地戏本又称“地戏谱”,文本以第三人称为主的叙事说唱本,韵文部分的句式是以七言为主体,除七言外又有一些十字文,少数为五言。用韵较宽,平仄不严格。对白部分是生硬、陈旧、半文半白的散文,口语化较强,此部分比重较少,仅起连接剧情、引起的作用。韵文唱句部分是叙唱故事的,并且推进故事情节的长足发展,对话式的语言也换化为七言句来演唱,极具剧诗特色。结尾或事件告一段落时有诗云一类赞语,起概括总结,加重语气的作用。“从语言表现这一角度看,地戏剧本还不是完全意义的角色扮演的表演底本,是与鼓子词、弹词,甚至变文、诸宫调相延续的说唱文本;地戏也还没有发育成完全意义的戏剧,仅是对说唱文本的搬演。但是由于地戏已经有了‘正将’‘反将’‘女将’‘老将’‘少将’这样初步的角色分工,地戏文本也已经具备了一些剧本的元素”[70]。
有关中国傩戏史的文章
可知阳戏属还愿傩戏类型,其中以酉阳阳戏较具代表性。酉阳阳戏流传在四川东南部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等土家族和圭家族苗族自治县及其邻县涪陵、丰都、武隆、忠县、万县、垫江等地。因阳戏表演时艺人戴面具扮饰人物和不停跳打动作,故又称“鬼脸子戏”、“跳戏”。......
2023-08-11
关索戏为云南傩戏的特色剧种之一。演唱关索戏只在每年春节期间,一般大年初一在本村祭典活动,正月初二开始到阳宗坝子巡回演出,至正月初五,最长演到元宵节。关索戏没有专门的戏班子,只是农民业余演出。关索戏中二十个角色中有两位女性,即鲍三娘和百花公主,均由男性装扮。关索戏只在白天演出,夜晚不演,而且要每天太阳落山前全部演完并且把面具送回寺里神坛上。关索戏多为武戏,无专业班社,艺人父子相传,一成不变。......
2023-08-11
端公傩戏,主要保存在西南地区,以云南昭通“跳端公”较具代表性。端公傩戏,又称傩坛戏,或称庆坛,是以巫师主持驱鬼的祭仪及表演活动,包括傩堂戏、庆坛戏、阳戏。端公傩戏包括“正戏”与“耍戏”两部分,“正戏”即与法事密切相关的演剧,属正坛剧目。端公戏唱腔曲调多为二句式和四句式,其中以二句式最为常见,常见的是徵调式。......
2023-08-11
鹤峰傩戏角色行当基本上以生、旦、净、丑为行当主体。此外,鹤峰傩戏表演具有很大的虚拟性,人要扮演的相应角色、动作是虚拟的,模仿事物也可以是虚拟的。其舞台的时空建构具有假定性,表演过程中阴阳两界为假定性的空间,演员可以不用下场,背过身去就可表示退场;鼓乐师也可随时与扮演角色对话。......
2023-08-04
陕西境内的傩戏,在清及近代以“社火”歌舞表演小戏为主。[25]因此,从传承上来看,陕西境内傩戏具有鲜明的社赛特色。陕西境内傩戏,多在冬腊新春演出,一般连续四天,少则几个庄子群体参加,多则三四十个村社共同举行。陕西傩戏一个较具代表性的小戏节目《斩旱魃》,在各地的表演也略显不同:西乡一带的坛戏《斩旱魃》,例于正月十三与暑季旱天舞雩祈雨时演出。......
2023-08-11
《孟姜女》傩戏单本流传,内容多以“滴血寻夫”、“哭倒长城”、“姜女下池”等题材为主。湖南醴陵、安徽贵池、湖北恩施的孟姜女傩戏多见单本戏“姜女下池”。[37]例一:湖北鹤峰县白果乡龚伦美艺人口述“姜女下池”单本傩戏。......
2023-08-11
相反恩施红土、鹤峰这一带的傩戏表演,以娱神转向娱人为主,祭祀的成分已经大大减少,戏剧的成分大大增加。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二者体例结构相同,都是请神、酬神、送神三段式的程式化结构,只是在某些具体剧目上有所区别,各自有着自己的一套法术程式。其中,《孟姜女》为开坛必唱剧目,至少也得演《姜女下池》一折,民间流传有“姜女不到愿不了,姜女已到愿勾销”的说法。......
2023-08-04
永靖傩戏,民俗称“七月跳会”,与青海“纳顿”为同一类型傩戏,具有“社赛”的本质内涵,体现出乡人傩戏的风貌特色。永靖位于甘、青交界的黄河上游,临夏一带,古称河州,永靖县即在河州北部,故称“河州北乡”。永靖傩戏部分剧目与表演内容如下:《变化赶鬼》:为傩戏的开场节目,有驱鬼逐疫、清场之意。角色有吕布、张飞、关羽、刘备、变化二郎、妖猴。......
2023-08-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