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傩戏史:成都端公傩戏百年传承

中国傩戏史:成都端公傩戏百年传承

【摘要】:四川成都地区把巫师庆坛演戏称“端公戏”,蜀俗信鬼好巫,清及近代尤甚,其唱腔和伴奏称[端公腔]和“端公锣鼓”。成都端公傩戏的角色以“鬼神”居多,在开始的“礼请”迎神戏之中,保存有“青蛙”、“白鹤”等动物神灵角色表演。成都端公傩戏声腔,融合了民间小调和灯调的因素。因此,成都端公傩戏与川剧之间有相互渗入与借鉴的机制,促进地方地曲的多元性融合和发展。

四川成都地区把巫师庆坛演戏称“端公戏”,蜀俗信鬼好巫,清及近代尤甚,其唱腔和伴奏称[端公腔]和“端公锣鼓”。

成都端公傩戏的角色以“鬼神”居多,在开始的“礼请”迎神戏之中,保存有“青蛙”、“白鹤”等动物神灵角色表演。受“傩百戏”的影响,成都端公傩戏里仍遗存有“幻术”、“特技”、“武术”等“傩百戏”的因素,如“洗火澡”,即把“香火”贴在艺人赤裸的胸上,上下左右来回划动二三十次,直至“香火”全部熄灭;“头插香蜡”,即艺人在头顶上扎三根针,再套上竹筒,燃上香烛并表演节目;“衔耙钉”,即艺人用牙将炉中烧红的“耙钉”咬住;“顶灯翻高台”,即艺人头顶插有蜡烛的碗,从地上翻滚至板凳上,再从板凳上翻滚至方桌叠成的高台上;“上刀山”,艺人赤脚攀爬绑着铡刀而制成的梯子。除上述外,还有“吃火吐火”、“飞叉”、“飞刀”、“下油锅”等特技表演。

成都端公傩戏声腔,融合了民间小调和灯调的因素。曲牌唱腔有[神腔],包括[大神腔]、[小神腔]、[请神腔]、[迎神腔]、[送神腔]。还有灯腔[花搭]、[接仙腔]、[莲花腔]、[命中定](即[算命调])、[游魂腔]等。唢呐曲牌有[哭皇天]、[普安咒]、[道句子]、[佛句子]等。端公坛班演出内容分为坛目和戏目两类,坛目类主要是祭仪程式,包括开坛、请神、敬灶、拜斗、扫屋镇宅、祈寿。其他坛目内容还有:招魂、书符、祭猖、解五方、丢刀、造桥拆桥、造船、打花盘、观花等。戏目类节目内容如下:

《礼请》:礼请白鹤童子、青蛙大仙和掌坛师。

《发牒》:董仲舒、四功曹和土地角色表演。

《游十殿》:巫师为病重者祈神,用茅人替身到阴间游看十殿。

《打叉驱鬼》:巫师扮演黑煞神表演打叉驱鬼的巫术。

《捉拿五瘟鬼》:又名《祭鬼》,巫师召来看守鬼门关的鬼王,将危害主家的五瘟鬼捉归阴曹。

太白投本》:太白星君发现游司违犯天规,呈奏玉帝捉拿审理。全剧共二十四折,包括:游司观景、獝狂献计、遣狂下凡、爻乱神坛、纵鬼侔祟、厉鬼为害、法师告急、太白修本、灵霄宝殿、三君合议、老君查案、法师陈情、信人诉灾、关圣坐帐、太白阅卷、游司赖案、追捕獝狂、三君会审、回旨请旨、谪贬游司、獝狂判斩、众神幸坛。全剧需演三天两夜。

《捉寒林》:巫师用“五猖”去捉拿乞丐王“寒林”。

《收红猪》:巫师遣“蜡神”捉拿破坏庄稼的妖怪“红猪”,其中有与妖斗法的表演而采用“幻术”。

《添寿缘》:设“寿坛”,跳福、禄、寿三星。

《步九州》:巫师按九宫八卦方位踩跳,唱[神腔]曲牌。

《关非》:又名《审茅人》。阴差秦三奉命到扬州捉拿茅人。茅人由演艺人手执代言。

《灵官镇坛》:镇坛戏。开坛仪式后,法师请灵官上坛台以镇鬼邪。

《接仙娘》:由文武法师二人对唱对演。接仙娘表演,类似“二人转”的表演,民歌小调特色较浓厚。

成都端公傩戏剧目,还有《打梅山》、《打五叉》、《造桥亮桥》、《开桥迎神》、《拆桥送神》、《发神兵》、《遣将书符》、《拜星辰》、《遣白虎》、《接限观花》、《杨润接旨》、《放五猖》、《钟馗嫁妹》、《造船建楼》、《二土地争庙》、《五儿告娘》、《争童子》、《神将降妖》、《媒神说亲》、《大破铁围城》、《十卦》、《数孝子》、《天官赐福》、《背八卦》、《度文公》等。端公傩戏班社除了演出上述这些节目之外,有时还应主家邀请演唱一些川剧折子戏和中幕戏,多系丑角表演和喜剧。因此,成都端公傩戏与川剧之间有相互渗入与借鉴的机制,促进地方地曲的多元性融合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