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傩戏历史:地区、取材和角色行为

中国傩戏历史:地区、取材和角色行为

【摘要】:端公傩戏,主要保存在西南地区,以云南昭通“跳端公”较具代表性。端公傩戏,又称傩坛戏,或称庆坛,是以巫师主持驱鬼的祭仪及表演活动,包括傩堂戏、庆坛戏、阳戏。端公傩戏包括“正戏”与“耍戏”两部分,“正戏”即与法事密切相关的演剧,属正坛剧目。端公戏唱腔曲调多为二句式和四句式,其中以二句式最为常见,常见的是徵调式。

端公傩戏,主要保存在西南地区,以云南昭通“跳端公”较具代表性。主要流传在昭通市的镇雄、彝良、威信、大关、盐津、绥江、永善、巧家、昭阳等县区的偏僻山乡。史料载明洪武年间即有跳端公习俗,清康熙年间有本地民族小调融入端公戏唱腔。

端公傩戏,又称傩坛戏,或称庆坛,是以巫师(称端公,或师公)主持驱鬼的祭仪及表演活动,包括傩堂戏、庆坛戏、阳戏。端公的法事活动分为“阴事”与“阳事”两类,“阴事”即丧葬祭祀活动,“阳事”即酬神驱鬼求吉纳福活动。端公坛门的“法事”、“道场”,因此分为文坛(又称阴坛)与武坛(又称阳坛)两大类,文坛是为阴间的鬼魂而作的,不能“出戏”,只用端公一二人为死者作法事。武坛则为活着的“阳间人”而作,非演戏不可,这类演戏即为端公傩戏。而“阳事”傩仪又分为三种:第一种叫打傩祭祀,即为全村寨集体性的驱鬼禳解,称为“全堂傩”,或为某一户某一人驱鬼禳解,称为“半堂傩”,在这种场合的表演即称为傩堂戏。第二种叫庆坛,专门为供奉坛神的人家做法事,法事的名称因坛神而名,如供的坛神是赵侯,就称赵侯坛,为求家宅清吉平安,如供的是梓潼帝君,就称为梓潼坛,为求子嗣。第三种是为了求子还愿而做的法事,供奉川主、土主、药王,民俗即称为阳戏。

端公傩戏包括“正戏”与“耍戏”两部分,“正戏”即与法事密切相关的演剧,属正坛剧目。“耍戏”是端公作法过程中,为了吸引观众而经常插入的小戏表演,多从花灯类民间小戏借鉴而来。

端公傩戏正坛剧目多取材于神话历史故事,如《封神榜》、《三国》、《列国》等,较常见的演出剧目有《大战洪山》、《凤凰营》、《礼请》,《收南蛇》、《黄飞虎反五关》。耍坛剧目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唱本或乡村笑话故事等,穿插于法事和正坛戏之间表演,富有生活情趣,甚至粗俗淫秽,数量也最多,各坛门较常见的演出剧目有《卖贷郎》、《穷汉找妻》、《张三闹店》、《遇龙封官》、《刘海戏蟾》、《四耳打草鞋》、《三娃卖鞋》、《和尚讨亲》、《天官赐福》、《紫金杯》等。

端公傩戏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一套表演行当体制,角色行当有生、旦、净、丑四类,生行又分为一须生、二须生、老生、小生,旦行分花旦、正旦,净行分大花脸、花脸、草鞋花脸,丑行统称小丑或小花脸。端公傩戏的唱腔,如云南昭通地区统有“九板十三腔”之说,曲牌有[挂金索]、[菩萨蛮]、[西江月]、[清江引]、[哭梧桐]、[柳含烟]、[豆芽黄]、[锁福龛]、[洞中春]、[梅花咏]、[高腔]、[丝弦腔]、[西皮腔]、[二簧腔]、[筒筒腔]、[课课腔]、[走板]、[哭声腔]、[神腔]等。其中[高腔]有帮腔体系,一般由幕后帮唱下句,或在首句末和曲末的虚词帮腔。耍戏多吸收民歌小调,结构短小且富于歌唱性等特点,如云南镇雄端公戏耍戏音乐中常用的[鲜花调],即来源于民歌《茉莉花》,但已具有端公戏的演唱特征。端公戏的唱腔结构体系,主要表现为单贡结构和联曲结构两种,单曲结构是由一支曲调多次重复或变化重复构成,联曲结构是由多首曲调按固定顺序连接起来的曲调组合,在法事仪式和正戏中常见。端公戏唱腔曲调多为二句式和四句式,其中以二句式最为常见,常见的是徵调式。伴奏乐队一般由四至六人组成,分文坛与武坛乐器,武坛由鼓、大锣、马锣和钹四种乐器组成,文武在武坛基础上减去马锣,加上饶钹、镲子两件乐器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