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傩祭的“还愿戏”形态成为特色,《孟姜女》傩戏即是一例。又如清同治六年版《通城县志》载:“三春之月,迎傩神演戏,谓之‘还香火’。”可见在清中晚期以后,湖南省境内较多出现“还傩愿”民间祭仪状况以及伴随的“演傩神戏”活动,而“傩神戏”的重要剧目就是《孟姜女》。又因为西南地区多为中部地区的移民,特别是明代军屯文化影响,贵州安顺地戏就是这类傩戏的典型。......
2023-08-11
陕西境内的傩戏,在清及近代以“社火”歌舞表演小戏为主。据清咸丰元年刻本《澄城县志》载:“正月十五日……前后三夕,遍遍户牗、几榻、罂釜釜间,皆设灯盏。乡人多以是日傩。”[24]以元宵闹灯风俗为傩礼,又见清光绪间《蒲城县新志》载:“上元日,仿古傩礼,逐疫,夜设灯山,通衢光明如昼。”又清光绪二十五年本《靖边志稿》载:““上元灯节”前后数夜,街市遍张灯火,村民亦各鼓乐为傩,装扮歌舞,俗名“社火”,义取逐瘟。”[25]因此,从传承上来看,陕西境内傩戏具有鲜明的社赛特色。
据黄笙闻先生考据,陕西境内各种各样同乡傩祭仪相联系的乐、舞、杂剧等共有一百五六十种,“从洛川蹩鼓,户县热趟、富平老鼓、澄城商羊舞、宝鸡八大棍,临潼社火拳、华阳素鼓子,到合阳跳调戏,同是锣鼓伴奏,傩装军容,击刺格斗,蹦踏作舞,表现了征战杀伐的尚武精神,动作勇猛炽烈,气势浑宏磅礴,富有军旅战阵的鲜明特征,显然属于军傩之列;从西乡禳星、跳坛、陕北三山刀、站罡布斗、宁强羊角舞、安康道场子、渭北显道神、舞鬼舞、陕北列鬼舞到陕南坛戏、陕北赛赛,同在锣鼓伴奏基础上,配以师刀、摇铃、鼗鼓(或鞞鼓、板鼓、铜铃)之类法器击节,装扮灵官、神怪,演唱神歌道舞,表现降妖除魔之类神权鬼力,富有浓厚的宗教意味,明显属于教傩之列;从榆林请喜神、户县牛老爷、汧陇抢神龛(吴玠兄弟)、韩城跳神楼,到陕北回回戏、西乡地围子、关中秧歌戏、宝鸡笑谈、陕北说苏游……同以社火锣鼓为主,间以丝管乐器,扮作官绅士庶,表现劳动、爱情之类故事情节,富有浓烈的乡俗情趣,又明显属于民傩之列。陕北的二十六宿队舞与韩城的百面锣鼓队舞,队列庞大,队容肃整,气势磅礴,动作凝重,具有宫廷傩队的规模仪仗,无疑属于宫傩遗制。其中,有的至今依然处于初级形态,有的业已进入表演小型故事阶段,有的早已发展为比较成熟的乡土剧种”[26]。
陕西境内傩戏,多在冬腊新春演出,一般连续四天,少则几个庄子群体参加,多则三四十个村社共同举行。代表性剧目有:《杀四门》、《观星象》、《上天台》、《黄河阵》、《八阵图》等。汉调桄桄(弹戏)与二黄班社过去在巴蜀一带城乡演出时,还保留着一些巫傩规矩,照例先派一两名巫祝法师为前导,走街串巷查看地方,发现某处有“奇行怪事”、“不祥之兆”,即找村头会主,指明“妖邪作祟”,须演戏祀神,一般例行必演的剧目有《金端公降妖》、《王灵官降妖》、《袁文晋捉妖》及其他宗教神话戏,再加上“开台”时的“打报”、春官“开台”、“天官赐福”之类傩戏的小戏表演等,基本上已经纳入泛傩戏范畴。
陕西傩戏一个较具代表性的小戏节目《斩旱魃》,在各地的表演也略显不同:
西乡一带的坛戏《斩旱魃》,例于正月十三与暑季旱天舞雩祈雨时演出。旱魃每装真假两个,一个由真人扮演,以供游街示众;一个以草人糊成,脖项系冬瓜掏空,内装红水,专供野外斩首,刀落“血”涌。旱魃,青面红发,巨齿獠牙,形态丑陋,扮饰怪诞。刽子手例为武士装扮,容貌英俊,手执大刀,臂架旱魃,押送巡街,巫步踊跃,舒舞缓行。各家民户,男女老幼,鸣锣击鼓,打枪放炮,敲盆拍瓦、喊声四起,土木砖块,杂物抛打。游完四门三关后,押赴城外荒郊,将假魃斩首。
河套赛赛之《斩旱魃》,常在六月廿四日前后祈雨演出。该处旱魃,俗呼“赵万牛”,例由一个身强体壮的演员饰净装,头戴鲜羊肚,身束红腰带,脚穿红裤衩,手端鲜羊血一碗,在鼓乐声中,急急上场,绕台一匝亮相。随后追出四个大汉,各画彩脸,上披马褂下扎靠脚,头罩包巾,扮成四季功曹,各执大铡追逐旱魃,由台上赶到台下,直到街巷人群集处。众见旱魃奔来,便以砂石、土块诸杂物向旱魃抛扔。旱魃为避人打,即取碗中羊血喷洒,众人躲避,闪开一条通道,容其夺路而逃。旱魃沿街,经过店铺摊贩,可任取零物小食,以取消灾化吉之意。群众尾随观看,绕城一周返回台上。这是正午演出的“捉怪”,下午开场接演“调怪”。先由一个开小花脸的丑角,手执竹扫帚,上扎红绸彩带,扮作“扫帚鬼”,引导旱魃,后随戴着鬼脸儿(假面具)的二郎、韦陀、牛头、马面之类神怪人物,再由台上演到台下,在街衢要道打开几个场子,旱魃被擒,游街示众。
西府的《斩旱鬼》称《断王豁豁》。例由小旦扮旱魃豁豁,生净丑扮黑虎灵官、法师与天神天将多人,事前要吃素洗身,早晚祀。演到中间趁人不防,女妖下台,潜入青年妇女之中,说说笑笑,假充观众。等到台上发觉,灵官、法师下台寻找,四下搜索,逢人便问,还可顺手抓取商铺摊贩的杂物小食。待发现目标,立即包剿捉拿,在群众呐喊声中将女妖驱赶上台。捉住旱魃,“斩首”示众。
有关中国傩戏史的文章
清朝傩祭的“还愿戏”形态成为特色,《孟姜女》傩戏即是一例。又如清同治六年版《通城县志》载:“三春之月,迎傩神演戏,谓之‘还香火’。”可见在清中晚期以后,湖南省境内较多出现“还傩愿”民间祭仪状况以及伴随的“演傩神戏”活动,而“傩神戏”的重要剧目就是《孟姜女》。又因为西南地区多为中部地区的移民,特别是明代军屯文化影响,贵州安顺地戏就是这类傩戏的典型。......
2023-08-11
据姜燕先生收集考据,主要有十三部唐忏,收集在《祝歌集》内。六仙姑拆开玉皇的锦囊,得知自己有二夫之命,故与李知县成亲,先后生下袁天罡、李淳风。凤英怀孕三月,只得委从。唐王差敬德领兵三千人马捉拿刘洪归案。......
2023-08-11
恩施傩戏表演神性空间、仪式空间的实现,同样体现在这种神圣场域的构筑中,它主要是通过坛场的布置、表演人物的面具化以及法器、乐器等其他道具的运用来凸显的,并依赖于一系列的宗教性的祭祀仪式来实现从世俗空间向神性空间的转换。......
2023-08-04
恩施傩戏宗教性祭祀表演主要指以三岔“还坛神”的25坛法事以及红土、鹤峰“傩愿戏”的24坛法事、“正八出”为代表的“傩祭”仪式戏表演,它以迎神、送神为主,基本上为祭祀性的法事表演,娱人的成分很少。因此,只能认定为一个由“傩仪”向“傩戏”发展的“前傩戏”状态,不能说已经发展成为正宗的“傩戏”阶段,它集中展现了“傩祭”原汁原味的整个仪式过程,可以说是典型的宗教性祭祀表演。......
2023-08-04
海南黎族傩戏研究,或因为人文历史和地理因素等原因,较少见于傩戏研究学术会议交流视野。海南黎族傩戏起源何时,已很难考证。作为百越文明范畴,汉代以来民俗信鬼、崇尚鸡卜,此可视为海南黎族傩戏渊源的一部分。[86]也就是说,海南黎族傩戏来源于明末清初的西南或东南沿海地区。......
2023-08-11
《孟姜女》傩戏单本流传,内容多以“滴血寻夫”、“哭倒长城”、“姜女下池”等题材为主。湖南醴陵、安徽贵池、湖北恩施的孟姜女傩戏多见单本戏“姜女下池”。[37]例一:湖北鹤峰县白果乡龚伦美艺人口述“姜女下池”单本傩戏。......
2023-08-11
傩、傩舞、傩戏、傩祭、傩仪、傩礼等概念在学界未见定论,相当大程度上呈现出模糊状态。[5]提出“傩戏”为宗教歌舞剧的概念,它不同于传统的戏曲形态。“二、傩戏汇蓄和积淀了从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文化和民间艺术。”“三、面具是傩戏艺术的重要手段。”“四、早期傩戏的演职员多由巫师们兼任。”“五、宗教是傩戏的母体。”曲氏的“傩戏”概念,是站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并综合西方戏剧美学观而形成的。......
2023-08-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