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靖傩戏,民俗称“七月跳会”,与青海“纳顿”为同一类型傩戏,具有“社赛”的本质内涵,体现出乡人傩戏的风貌特色。永靖位于甘、青交界的黄河上游,临夏一带,古称河州,永靖县即在河州北部,故称“河州北乡”。永靖傩戏部分剧目与表演内容如下:《变化赶鬼》:为傩戏的开场节目,有驱鬼逐疫、清场之意。角色有吕布、张飞、关羽、刘备、变化二郎、妖猴。......
2023-08-11
“纳顿”为土族语“娱乐”“游戏”之意,与蒙古族“那达慕”皆音同义,是一种具有鲜明民族传统特色的节庆祭仪活动。主要保存在青海省东部黄河沿岸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三川地区,包括官亭、中川、杏儿、甘沟、满坪、前河6个乡镇,居中住着土族、回族、藏族、东乡族、撒拉族等7个民族,其中土族是主体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纳顿”活动从农历七月十二日开始,至农历九月十五日结束,所祭主神为“二郎神”,基本主题为庆丰收酬神献祭,因此可归纳为“社赛”演剧范畴。
据马光星先生等调查,至今保留着傩戏的较为完整的地区是下川一带的宋家、鄂家、祁杨家等地,其间有七月十二日宋家庙会,十三日为鄂家庙会,十四日是桑不拉会,十五日是文杨家会,十六日是中川乡草滩村祁家会,十七日是王家小会,十八日是王家正会,十九日是中川乡清泉一村辛家小会,二十日是正会。二十一日是中川乡井田村马家会[12]。演出基本上是一个村庄接一个村庄的连演,内容基本相同。演出程式大约包括神祗出庙、麻尼会、还愿、献供、搭头、报喜、喜讯等,其中《搭头》——由两位长者向地方神致试向恩词;《喜讯》——赞颂神灵威仪与恩泽,由两厢会手舞队推选出两位老者对唱,其中有《致二郎神》、《致九天圣母娘娘》、《致摩劫龙王》、《致四郎》等唱段,颇具说唱文学特色。
“纳顿”活动中最具戏剧表演色彩的部分,是在“会手舞”结束后的“庄稼其”、“三将”、“五将”、“杀虎将”等傩戏,其中以《庄稼其》最具代表意义。
《庄稼其》:“庄稼其”意即种庄稼人。角色:老农、儿子、母亲、儿媳。均戴面具表演,其中老农面具表情慈祥、朴实,白须白发穿皮褂子。
表演内容与程式:老农扛着犁杖、领着儿子、老伴、儿媳上场,在一慢两紧的锣鼓声中绕场而舞,又并排朝地方神行跪拜礼,然后席地而坐,鼓停锣息。老农:“哎,儿子长大了,但是不学好,不是去做买卖,就是去赌博,不管管可不得了!儿子啊,你有什么打算?是想种庄稼,还是想做买卖呀?”儿子:“我不种田,也不想做买卖,只是想耍赌博。”老农:“那怎么行呀,人说赌博行里出盗贼,这可千万耍不得啊!”母亲和儿媳也一齐劝道:“是呀,赌博千万耍不得呀!”儿子说:“那我去做买卖,别的什么也不干。”老农摇摇头,叹口气,说道:“看来这孩子得好好开导,这样吧,请几位老者问一问,看他们怎么说。”众:“可以。”锣鼓响起。老农等在观众中请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者,老者与老农、儿子等舞蹈,锣鼓节奏加快,气氛热烈。父子一同给老者敬酒,老农说明事由,请求老者指点。老者说:“古人说,七十二行庄农为先,千买卖,万买卖,不如地里翻土块。五谷粮食是宝中宝,庄稼人一心务农才是本分。”又一老者说:“万民百姓,以食为天,守本务农,富国养人。你们要安心务农,代代相传。但愿春种一斗,秋收一石。祈告神灵,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收获千石万石的粮食,在龙坛庙会上拿头缸美酒头素盘,答谢神恩。”经老者们规劝,儿子回心转意,点头称是,再次敬酒。老者们退场,锣鼓双起。儿子学着驾犁耕种,一对扮牛的孩子带牛头面具蹲在场中央,儿子反驾格子,倒挂犁,得意洋洋地吆喝起牲口来。老农见状,又气又笑,追打儿子,在儿子的屁股上踢了一脚,观众大笑。父亲帮助儿子驾正了犁杖,驾牛耕田,婆媳二人撒籽种。在场内耕了“田”字形结束表演。
其他如《三将》、《五将》均以三英战吕布的三国戏为题材,主要以武功对阵表演为主;《杀虎将》也以武功对阵表演为主。这类呈现武功表演为主体的剧目,体现出“武戏”表演特色。其中《杀虎将》较具民俗传统特色,角色包括杀虎将、两位娘子、两只老虎、猴子、两只小牛、两老者和参演的观众等,由两位娘子手持盾牌和团扇引导,杀虎将由十几个青壮抬上场,老虎、猴子、小牛各戴面具拍手跳跃上场。杀虎将跳下梯架,伴随急促鼓点挥剑起舞,老虎和猴子在一旁拍手蹦跳和翻跟头或倒立行走,一对小牛懒散地舞动。先是一对虎与一对牛相抵摔交,老虎取胜,并以吞食动作示意已将牛吃掉。此时,观从中的年轻力壮者入场与老虎摔交,观众齐呼“摔倒老虎”,为年轻人加油。人虎相搏,互有胜负。这时,两位老者入场,来到杀虎将面前拈香作揖,请他降伏老虎,为民除害。杀虎将踩着急促的鼓点舞剑蹦跳,动作勇猛、灵活,追杀老虎和猴子,而老虎和猴子却尽力躲避。经过几个回合追杀,杀虎将的双剑各架在二虎背上,降伏老虎,猴子逃窜。
“纳顿”傩戏的本质为农耕文化的劝农和庆丰收主题,在《庄稼其》节目中“劝农”的主题十分鲜明,同时又赋予农耕文化特有的“劝赌”、“轻商”、“家庭和睦”等德化思想,其戏曲的“科白”及程式化表演动作等因素已经基本成熟。
有关中国傩戏史的文章
永靖傩戏,民俗称“七月跳会”,与青海“纳顿”为同一类型傩戏,具有“社赛”的本质内涵,体现出乡人傩戏的风貌特色。永靖位于甘、青交界的黄河上游,临夏一带,古称河州,永靖县即在河州北部,故称“河州北乡”。永靖傩戏部分剧目与表演内容如下:《变化赶鬼》:为傩戏的开场节目,有驱鬼逐疫、清场之意。角色有吕布、张飞、关羽、刘备、变化二郎、妖猴。......
2023-08-11
“击石拊石”说明“石磬”乐器特质,在远古时代的考古中也有发现,只是“弦瑟”乐制未见考古发现。这是尧时代的“祭上帝”音乐体制特点。远古的“祭日”仪式活动,包括“救日”巫术活动中,鼓乐是最重要的内容。......
2023-08-11
夏朝傩乐礼器的考古发现及沿革,据目前考古发现来看,以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品为主。则“瞽鼓”与“击石拊石”均在夏之礼乐之列。夏朝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革,礼乐变革随之迅猛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专职的音乐奴隶和乐官”的出现,而《韶》、《九歌》等综合乐舞形态的出现足以表现夏代礼乐制度的成熟。应该看到的是,周礼傩乐传承着夏人礼乐还远不止这些。......
2023-08-11
陕西境内的傩戏,在清及近代以“社火”歌舞表演小戏为主。[25]因此,从传承上来看,陕西境内傩戏具有鲜明的社赛特色。陕西境内傩戏,多在冬腊新春演出,一般连续四天,少则几个庄子群体参加,多则三四十个村社共同举行。陕西傩戏一个较具代表性的小戏节目《斩旱魃》,在各地的表演也略显不同:西乡一带的坛戏《斩旱魃》,例于正月十三与暑季旱天舞雩祈雨时演出。......
2023-08-11
东汉傩礼制度记载已经相当完备。东汉傩制礼仪记载最为详尽、且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后汉书·礼仪志》所载“先腊一日大傩”条史料。东汉“腊日”的时间并不固定,且“腊”概念也较混乱。因此,东汉时代的“腊”礼实际上是沿革上古以来的集祭“百神”与“祖先”为一体的祭仪形态。则知东汉“阙门”为“礼”送之“门”界限。......
2023-08-11
就仅凭一条“蜡辞”,很难准确判断远古时代“蜡祭”的内容与本质,特别是“蜡辞”之外的祭仪形态等。殷商时期的“蜡祭”的时间,就以上卜辞显示在上年的十二月至当年的三月间举行,已演变为“藉田”之礼,且与“年”祭、祭瞽宗、祭亳社等相关联,呈现出多种祭仪叠加的状态。殷商时期的“蜡祭”形态,至西周礼仪中得到完整体现。......
2023-08-11
从《观傩》诗描述来看,演傩的时间为寒冬季节,地点在老百姓家中,演傩目的为驱邪避祟,形式为傩堂戏。从这个意义上讲,《观傩》诗中所描述的傩堂戏,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而这种价值意义还有待深入探讨。......
2023-08-11
隋朝傩制,直接沿袭北齐,但又渗入了其他的元素。[97]概括起来,隋朝傩礼的基本情况如下:时间:季春晦,即季春的之月末,农历三月底;秋分前一日,即农历九月二十三日前后。综上可知,隋统一六国后,傩制以齐礼为主要内容,结合了其他一些礼制,特别是礼记所载季春、仲秋、季冬之傩礼。值得注意的是,隋代的傩制较之齐制,出现过几个不同之处:时间上仅在季春、仲秋、季冬三时举行傩礼。形式上,隋代有宫门磔雄鸡羝羊与埋牲之礼。......
2023-08-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