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道公”与五鬼搏斗,众人助威呐喊,把五鬼赶出村外。......
2023-08-11
寺院傩戏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米拉日巴劝化记》,又名《贡保多吉听法》、《猎人与小鹿》。该剧为僧侣创作,列入藏戏之属,但寺院傩戏的特质仍遗存。
以拉卜楞寺的《米拉日巴劝化记》为例,这是藏族著名学者、三世贡唐·丹贝卓美(1762—1823)出任拉卜楞寺第21任大法台后,以米拉日巴传及其道歌为蓝本,创作而成的,是一出说、技、舞、表并重的短故事剧。在该寺每年七月说法会(农历六月二十九至七月十五日)进行宗教及佛教哲学辩论(俗称“辩经”)之后的七月初八演出,年年如是,相沿至今。
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境域,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被誉为“世界藏学府”,藏语全称为“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意思为具喜讲修兴吉祥右旋寺,简称“扎西奇寺”,一般称“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第一世嘉木样阿旺宋哲大师创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建立“拉章”(即嘉木样佛官)。每年七月法会规模宏大,从农历六月二十九日至七月十五日止,僧众每日集会七次,主要内容是辩经,其中七月初八日的“米拉劝法会”,演出圣僧米拉日巴劝化猎人贡保多杰的故事,成为藏传佛教寺院傩戏的代表作品。
该剧故事情节——猎人贡保多吉打猎时追赶着一只鹿,鹿跑到圣者米拉日巴跟前求救,米拉日巴即施法教,将鹿调伏,卧于座前。接着,追逐鹿的猎犬跃出,圣者又施法教,劝其消除追杀之心,被调伏后亦卧于座前。这时贡保多吉出现,见鹿与猎犬均卧于一喇嘛座前,随拔箭向米拉日巴射去,但箭都转了回去,顿悟此喇嘛定非等闲之辈。米拉日巴此时乘机劝化,猎人终于彻悟,放弃了一切杀生恶念,皈依了圣者米拉所崇的佛门。——注:圣者米拉日巴(1040—1123)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第二代祖师,他反对空谈说教而重实修苦行。——寺院演出。故事家喻户晓。演出所需演员不多,米拉日巴唱的只是一个道歌调,贡保多吉吸有道白和对话,其他角色只有不多的舞。演出可长或短,影响最大最受僧俗欢迎。
该剧的表演基本程式与舞台状况如下[7]:
1此剧开始,首先是一个“阿杂拉”(有的称“阿杂日”)在鼓钹及莽筒长号声中入场。他头戴螺纹鬼脸面具,头顶部的螺纹,表示头发是卷曲的,颚下有黄须,着绿色上衣,腰系黄红绿三色百褶短裙,下穿花蓝色裤,手执长棒入场作舞。继而弃棒翻滚,打尖脚、翻筋斗、打车轮。虽戴面具,但其表演、舞蹈与“羌姆”迥异,多属自由节奏的杂耍。此一“阿杂拉”表演完毕后,即退场。
2场开始,一名叫“桑芷”(牧狮者)的牧童,在紧催的长号声中引两个狮子入场。[略,戏狮舞。以狮舞表示对佛的崇仰。]
3场,两个戴着绿头盔的花脸小土地上场,两人穿白花上衣,双肩披黄、红色宽带,在胸前形成交叉十字/旋舞/怪叫。[略,土地舞。]
4场开始,两个戴着黄皮遮脸,鼻前系着一个小螺壳的“德合召瑞”(土地神)上场。——旋舞/撒粮食/诵经/——以上四场仅是序幕,渲染和铺垫。
5场,两个戴黄皮遮脸的土地神,引着两个戴白、蓝、红、黄、绿五色幢形高帽的僧人入场(扮演两个米拉日巴),表示一个是真神,一个是灵魂化身。剧中的猎人、鹿、猎犬等都为两个。
当两个米拉日巴在场上坐定后,即有两只被猎犬追逐的小鹿,次第入场。它们带着鹿形头盔面具,绿色袍上套白边黄云形衬肩。跳着表示处境危难的鹿舞来到场中央,后仰下腰,头着地,并缓慢地旋转,往复数次,作受惊吓后的痛苦状。——二米拉随即站起,摇着手中绿色小法鼓,唱着道歌施法教。意思是说:你逃避什么呢!不就是一个死字吗,死是逃不了的!即使幸运,逃脱了猎人的犬和箭,死神到来时,你再向哪里逃呢?在没有得到解脱前,死总是避免不了的。二鹿聆听教诲,被调伏后卧于椅子左侧的毡垫上。
此时,两童子(猎人贡保多吉之子)先后引两猎犬,跃舞上场。寻找被追逐的猎物。二米拉复起,摇着法鼓,先后唱给二犬听,劝猎犬不必起杀心,因果轮回终是苦恼。毕,复摇小法鼓坐下。二犬起跳作舞,表示拜服后,蹲伏于米拉日巴右侧之毡垫上。
接着,两个带赭色面具,翻穿灰黄色皮袄,项挂大念珠,腰佩长剑的猎人,各随两名拿着弓箭及包袱杂物的童子,先后分别入场。两个猎人先各粗声自言自语,尔后便互相对白问答,边说,边答,边走,边表演,在场中往复来来去去。先谈地点、人物,后及于自己出身遭遇,刻薄滑稽,庄谐皆备,不时引起观众笑声。此时,即插入对寺院时弊及有劣迹僧人的抨击,讥讽揶揄,尽情发泄。所有这些道白,对话,都是以牛吼般的嗓音进行。毕,两人分坐于场之左右,呼小童取出所携布包,向场中撒米及浸在牛奶大碗中国之水果。观众视为吉祥物抢食。两猎人抽剑,割所带之肉食。
片刻,始起来寻找猎犬与猎物,发现犬与鹿卧于两僧人之侧。两个贡保多吉互相问答、争吵、厮打。和解后,两猎人跑到米拉日巴、犬、鹿四周环视、议论,始终未弄清究竟。一猎人取弓箭给另一猎人,瞄着米拉日巴射去,竟不中,箭反而折回。两人对此惊诧不解,纳闷,徘徊,复至僧人前再看究竟。此时米拉日巴摇鼓站起,乘机唱道歌进行劝化。讲了许多解脱、成佛的哲理,两猎人终于大彻大悟,放弃了一切恶念,扔掉手中弓箭,依次站在二米拉面前,表示忤悔,皈依了佛祖。犬与鹿也皆大欢喜,共同起舞。“米拉劝法会”即告结束。
有关中国傩戏史的文章
《孟姜女》傩戏单本流传,内容多以“滴血寻夫”、“哭倒长城”、“姜女下池”等题材为主。湖南醴陵、安徽贵池、湖北恩施的孟姜女傩戏多见单本戏“姜女下池”。[37]例一:湖北鹤峰县白果乡龚伦美艺人口述“姜女下池”单本傩戏。......
2023-08-11
“占梦”的“时傩”活动,最早见于《周礼》记载。有关“占梦”参与周礼的“傩”活动的研究,黎国韬沿袭胡新生先生的观点而阐释说:“占梦一职在季冬舍萌赠梦,令始傩,可见参与了季冬大傩。舍萌即释菜,与礼先师有关。”因此,重新解读《周礼》的“占梦”及“遂令始傩驱疫”内涵,对于研究“梦”与“傩”的关系以及傩戏的源流等,具有与“方相氏”文献记录同等重要的史学意义。......
2023-08-11
傩、傩舞、傩戏、傩祭、傩仪、傩礼等概念在学界未见定论,相当大程度上呈现出模糊状态。[5]提出“傩戏”为宗教歌舞剧的概念,它不同于传统的戏曲形态。“二、傩戏汇蓄和积淀了从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文化和民间艺术。”“三、面具是傩戏艺术的重要手段。”“四、早期傩戏的演职员多由巫师们兼任。”“五、宗教是傩戏的母体。”曲氏的“傩戏”概念,是站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并综合西方戏剧美学观而形成的。......
2023-08-11
陕西境内的傩戏,在清及近代以“社火”歌舞表演小戏为主。[25]因此,从传承上来看,陕西境内傩戏具有鲜明的社赛特色。陕西境内傩戏,多在冬腊新春演出,一般连续四天,少则几个庄子群体参加,多则三四十个村社共同举行。陕西傩戏一个较具代表性的小戏节目《斩旱魃》,在各地的表演也略显不同:西乡一带的坛戏《斩旱魃》,例于正月十三与暑季旱天舞雩祈雨时演出。......
2023-08-11
清朝傩祭的“还愿戏”形态成为特色,《孟姜女》傩戏即是一例。又如清同治六年版《通城县志》载:“三春之月,迎傩神演戏,谓之‘还香火’。”可见在清中晚期以后,湖南省境内较多出现“还傩愿”民间祭仪状况以及伴随的“演傩神戏”活动,而“傩神戏”的重要剧目就是《孟姜女》。又因为西南地区多为中部地区的移民,特别是明代军屯文化影响,贵州安顺地戏就是这类傩戏的典型。......
2023-08-11
本戏是祝愿开场戏。本剧目涉及人物角色众多,是端公傩戏常演的作品。五台山师尊马汉公不允,二人交战,马汉公战败投降,封为检斋主师,郭容遂在五台山安营扎寨。此剧属端公武打戏。本剧叙述端公坛神王灵官事,是端公傩戏基本武戏,经常上演,此剧演完后,即转入文坛灵官镇台。麒儿派兵到凤凰山前,与寨主蔡田之女蔡金定交战,两相倾慕,一见钟情,逐在山寨结为夫妻。......
2023-08-11
海南黎族傩戏研究,或因为人文历史和地理因素等原因,较少见于傩戏研究学术会议交流视野。海南黎族傩戏起源何时,已很难考证。作为百越文明范畴,汉代以来民俗信鬼、崇尚鸡卜,此可视为海南黎族傩戏渊源的一部分。[86]也就是说,海南黎族傩戏来源于明末清初的西南或东南沿海地区。......
2023-08-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