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傩戏史:米拉日巴劝化记

中国傩戏史:米拉日巴劝化记

【摘要】:寺院傩戏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米拉日巴劝化记》,又名《贡保多吉听法》、《猎人与小鹿》。每年七月法会规模宏大,从农历六月二十九日至七月十五日止,僧众每日集会七次,主要内容是辩经,其中七月初八日的“米拉劝法会”,演出圣僧米拉日巴劝化猎人贡保多杰的故事,成为藏传佛教寺院傩戏的代表作品。二犬起跳作舞,表示拜服后,蹲伏于米拉日巴右侧之毡垫上。此时米拉日巴摇鼓站起,乘机唱道歌进行劝化。

寺院傩戏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米拉日巴劝化记》,又名《贡保多吉听法》、《猎人与小鹿》。该剧为僧侣创作,列入藏戏之属,但寺院傩戏的特质仍遗存。

以拉卜楞寺的《米拉日巴劝化记》为例,这是藏族著名学者、三世贡唐·丹贝卓美(1762—1823)出任拉卜楞寺第21任大法台后,以米拉日巴传及其道歌为蓝本,创作而成的,是一出说、技、舞、表并重的短故事剧。在该寺每年七月说法会(农历六月二十九至七月十五日)进行宗教佛教哲学辩论(俗称“辩经”)之后的七月初八演出,年年如是,相沿至今。

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境域,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被誉为“世界藏学府”,藏语全称为“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意思为具喜讲修兴吉祥右旋寺,简称“扎西奇寺”,一般称“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第一世嘉木样阿旺宋哲大师创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建立“拉章”(即嘉木样佛官)。每年七月法会规模宏大,从农历六月二十九日至七月十五日止,僧众每日集会七次,主要内容是辩经,其中七月初八日的“米拉劝法会”,演出圣僧米拉日巴劝化猎人贡保多杰的故事,成为藏传佛教寺院傩戏的代表作品。

该剧故事情节——猎人贡保多吉打猎时追赶着一只鹿,鹿跑到圣者米拉日巴跟前求救,米拉日巴即施法教,将鹿调伏,卧于座前。接着,追逐鹿的猎犬跃出,圣者又施法教,劝其消除追杀之心,被调伏后亦卧于座前。这时贡保多吉出现,见鹿与猎犬均卧于一喇嘛座前,随拔箭向米拉日巴射去,但箭都转了回去,顿悟此喇嘛定非等闲之辈。米拉日巴此时乘机劝化,猎人终于彻悟,放弃了一切杀生恶念,皈依了圣者米拉所崇的佛门。——注:圣者米拉日巴(1040—1123)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第二代祖师,他反对空谈说教而重实修苦行。——寺院演出。故事家喻户晓。演出所需演员不多,米拉日巴唱的只是一个道歌调,贡保多吉吸有道白和对话,其他角色只有不多的舞。演出可长或短,影响最大最受僧俗欢迎。

该剧的表演基本程式与舞台状况如下[7]

1此剧开始,首先是一个“阿杂拉”(有的称“阿杂日”)在鼓钹及莽筒长号声中入场。他头戴螺纹鬼脸面具,头顶部的螺纹,表示头发是卷曲的,颚下有黄须,着绿色上衣,腰系黄红绿三色百褶短裙,下穿花蓝色裤,手执长棒入场作舞。继而弃棒翻滚,打尖脚、翻筋斗、打车轮。虽戴面具,但其表演、舞蹈与“羌姆”迥异,多属自由节奏的杂耍。此一“阿杂拉”表演完毕后,即退场。

2场开始,一名叫“桑芷”(牧狮者)的牧童,在紧催的长号声中引两个狮子入场。[略,戏狮舞。以狮舞表示对佛的崇仰。]

3场,两个戴着绿头盔的花脸小土地上场,两人穿白花上衣,双肩披黄、红色宽带,在胸前形成交叉十字/旋舞/怪叫。[略,土地舞。]

4场开始,两个戴着黄皮遮脸,鼻前系着一个小螺壳的“德合召瑞”(土地神)上场。——旋舞/撒粮食/诵经/——以上四场仅是序幕,渲染和铺垫。

5场,两个戴黄皮遮脸的土地神,引着两个戴白、蓝、红、黄、绿五色幢形高帽的僧人入场(扮演两个米拉日巴),表示一个是真神,一个是灵魂化身。剧中的猎人、鹿、猎犬等都为两个。

当两个米拉日巴在场上坐定后,即有两只被猎犬追逐的小鹿,次第入场。它们带着鹿形头盔面具,绿色袍上套白边黄云形衬肩。跳着表示处境危难的鹿舞来到场中央,后仰下腰,头着地,并缓慢地旋转,往复数次,作受惊吓后的痛苦状。——二米拉随即站起,摇着手中绿色小法鼓,唱着道歌施法教。意思是说:你逃避什么呢!不就是一个死字吗,死是逃不了的!即使幸运,逃脱了猎人的犬和箭,死神到来时,你再向哪里逃呢?在没有得到解脱前,死总是避免不了的。二鹿聆听教诲,被调伏后卧于椅子左侧的毡垫上。

此时,两童子(猎人贡保多吉之子)先后引两猎犬,跃舞上场。寻找被追逐的猎物。二米拉复起,摇着法鼓,先后唱给二犬听,劝猎犬不必起杀心,因果轮回终是苦恼。毕,复摇小法鼓坐下。二犬起跳作舞,表示拜服后,蹲伏于米拉日巴右侧之毡垫上。

接着,两个带赭色面具,翻穿灰黄色皮袄,项挂大念珠,腰佩长剑的猎人,各随两名拿着弓箭及包袱杂物的童子,先后分别入场。两个猎人先各粗声自言自语,尔后便互相对白问答,边说,边答,边走,边表演,在场中往复来来去去。先谈地点、人物,后及于自己出身遭遇,刻薄滑稽,庄谐皆备,不时引起观众笑声。此时,即插入对寺院时弊及有劣迹僧人的抨击,讥讽揶揄,尽情发泄。所有这些道白,对话,都是以牛吼般的嗓音进行。毕,两人分坐于场之左右,呼小童取出所携布包,向场中撒米及浸在牛奶大碗中国之水果。观众视为吉祥物抢食。两猎人抽剑,割所带之肉食。

片刻,始起来寻找猎犬与猎物,发现犬与鹿卧于两僧人之侧。两个贡保多吉互相问答、争吵、厮打。和解后,两猎人跑到米拉日巴、犬、鹿四周环视、议论,始终未弄清究竟。一猎人取弓箭给另一猎人,瞄着米拉日巴射去,竟不中,箭反而折回。两人对此惊诧不解,纳闷,徘徊,复至僧人前再看究竟。此时米拉日巴摇鼓站起,乘机唱道歌进行劝化。讲了许多解脱、成佛的哲理,两猎人终于大彻大悟,放弃了一切恶念,扔掉手中弓箭,依次站在二米拉面前,表示忤悔,皈依了佛祖。犬与鹿也皆大欢喜,共同起舞。“米拉劝法会”即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