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境内的傩戏,在清及近代以“社火”歌舞表演小戏为主。[25]因此,从传承上来看,陕西境内傩戏具有鲜明的社赛特色。陕西境内傩戏,多在冬腊新春演出,一般连续四天,少则几个庄子群体参加,多则三四十个村社共同举行。陕西傩戏一个较具代表性的小戏节目《斩旱魃》,在各地的表演也略显不同:西乡一带的坛戏《斩旱魃》,例于正月十三与暑季旱天舞雩祈雨时演出。......
2023-08-11
西藏、青海等藏区的寺庙“跳羌姆”,由于舞者戴面具、且保存一套完整的祭祀禳解仪礼形态,因此在学界被认为属傩戏范畴,如岗措撰文《藏区的寺院傩仪式“羌姆”》即是一例[5]。“羌姆是吸收了本教的祈神仪式,又融会民间土风舞,贯穿一些简单的佛教传奇情节的综合艺术形式,所以它带有一定的戏剧意味”[6]。如在藏区寺院流传至今的金刚法舞羌姆,主要由僧侣主持表演,并且有着严格的仪礼规范。
青海的几百所寺院,分属格鲁(黄教)、宁玛(红教)、萨迦(花教)、噶举(白教)、觉囊诸派,另还有少数苯教寺院。它们在法会上跳的傩舞羌姆,其所代表的神、鬼、魔、兽面具形象各异。虽然各教派跳羌姆都在于“驱魔逐鬼、祓除不详”,但其所反映的具体内容,参与每种羌姆的角色、舞姿都不一样。如属于格鲁派的塔尔寺的羌姆,主要是跳法王舞和马首金刚舞,而属于宁玛派的贵德县罗汉堂密宗寺,跳的羌姆则是莲花生八名号舞。寺院傩戏的祭祀主体是佛祖,其他还包括龙神、山神(年神)、灶神、部落神、祖先神、家神、帐篷神以及身上的阳神和肩神等。
以扎什伦布寺“跳羌姆”为例,整套傩戏表演共有十六场,有近百人的法乐乐队,表演活动需一整天。
第一场是秦却舞,由一喇嘛和六个孩童表演,喇嘛头戴紫色面具向观众布施,孩童模拟剪羊毛等生活动作,富有天真童趣;第二场是夏吉雅尼舞,即鹿舞和犛舞,两僧人戴鹿和牦牛面具,作拟兽舞嬉戏表演;第三场是托珠达巴舞,四个象征守护天葬场的“厉鬼”头戴骷髅面具,身穿用红色画出全身骷髅的白色布衣,表演人死后进入天葬的过程;第四场是久扎尼舞,两个小喇嘛赤脚、头戴骷髅面具,表演“引路”;第五场是夏纳舞,为黑帽咒师舞,十六人头戴黑色圆帽等奇异妆饰,作念诵咒语驱赶魔鬼的表演;第六场是阿扎拉舞,又称瑜伽咒师舞,由八人表演,用白布缠头戴白面具,表现皈依佛教修行而得到的愉悦,表演诙谐夸张;第七场是果玛舞,又称门神舞,四人分别戴黄、红、绿、白色的威猛面具,表演动作刚强勇健;第八场是耶玛舞,即战神舞,由两人表演,一人戴乌鸦面具,一人戴猫头鹰面具,动作灵活丰富,象征“禽兽护法”;第九场是锦青舞,即神之使者舞,这是羌姆的核心场次,本尊多由藏密僧侣中的舞蹈师跄本亲自担任,跄本头戴凶怒面具,穿黑色战袍,右手持神斧,左手持大刀,八个眷属在周伴舞,表演活动达到高潮;第十场是卡堆嘎纳舞,即黑白神舞,两人戴黑白面具,代表恶与善,表演的最后是白神战胜黑神;第十一场是格龙卡西舞,即持禅杖的比丘舞,八位比丘舞步舒缓庄重;第十二场是结巴舞,即男子汉舞,八个健壮的喇嘛作古代武士装扮舞动金刚和大刀表演;第十三场是玛姆杰舞,即八个魔女舞,魔女头戴凶猛面具,赤脚手持小孩尸体道具表演;第十四场是勒格舞,即死神之舞,死神腰系虎皮裙,一手持铁钩,一手持捆魂索;第十五场是夏珠舞,即小鹿舞,由小喇嘛扮演,表演小鹿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饮水嬉闹等情境;第十六场是齐巴舞,即儿童舞,八个孩童戴不同式样的面具,头插各种颜色的小旗,象征生命轮回意义,节奏欢快,达到整个羌姆的高潮。
又,桑耶寺《羌姆》的表演程式:
(1)十三个黑帽咒师,腹系一骷髅,手持银碗,依次向护法神敬献神饮。
(2)十三个闭户修行者,戴静善相面具,腹系一串骷髅,轮流迎请神灵降福。
(3)四个尸陀林主,穿戴骷髅面个和全身骨架衣具,以舞蹈动作勾召邪魔鬼怪之魂,逼入泥塑鬼身之中。
(4)十三个阿修罗,戴威猛忿怒相面具,砍杀鬼俑,点化这些幽灵。
(5)二十个“离系”、“加行”取会供者,戴额部画有蝎子、蛤蟆等吃鬼肉之寄生虫形象的面具。
(6)男女骷髅鬼,表演英雄歌舞,驱逐全部虫类。
(7)二十五名无上密乘、密集不共依怙主尊两部分护法神,驱除一切障碍灾殃。接着由拉萨特意来放布施的“八朗学王”,表演降神。
(8)布袋和尚,戴象征施主的笑乐面具,偕众出场。
(9)由喇嘛仪仗队开道,莲花生八种名号化身者,戴释迦狮子、莲花生、日光、狮子吼、忿怒金刚、莲花金刚、莲花王、爱慧各自面具,还有寂护、莲花生、赤松德赞“师君三尊”和大译师毗若遮那相继出场,然后由五部空行母向师君三尊唱身、语、意赞歌,帝释天亦咏唪以颂词。戴面具的男卒们跳起“五部英雄舞”。另有十名戴铜面具者作回身祝愿。
甘南的拉卜楞寺跳“羌姆”活动,在自农历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七的“祈祷大法会”中,“祈祷大法会”包括辩经大会、夜生节、展佛会、金刚法舞(羌姆)、酥油花供、转郭拉等程序和内容。跳“羌姆”在第十四日即正月十六日,地点为大经堂外的广场。
据刘敏先生调查,拉卜楞寺的金刚法舞最重要的主角为具誓法王,其次有法王妃、黑帽咒师;配角为鹿、牦牛、骷髅神等众多护法神。法舞内容主要讲述阎罗法王率领佛门大军击败来犯妖魔。表演基本程序和节目内容包括:骷髅舞、护法舞、夏雅舞、黑帽咒师、法王明妃、具誓法王、大合舞、敬献神饮、解剖“灵嘎”、烧“多玛”等。
甘南另一座格鲁寺院塞赤寺的跳“羌姆”活动,时间在农历正月十三、十四日举行,前一日为“晒大佛”。跳“羌姆”基本程序和节目内容:①两位喇嘛扮演古印度游方僧“阿杂拉”,口诵经文而绕场行进。②一位穿羊皮长袍戴白色面具俗家老者领两孩童出场,作滑稽表演。③护法舞,手持金刚的大力神驱赶十名白色面具的骷髅鬼卒表演。④鹿神与牛神驱邪和向四方祈祷。⑤黑帽咒师解剖“灵嘎”除魔。⑥杂木扎驱邪魔表演。⑦具誓法王除魔表演。⑧僧众驱魔舞。⑨烧“多玛”仪礼。
跳“羌姆”作为一种寺院傩戏,融合了藏地苯教信仰等诸多古老传统,各地演跳时间、角色、舞仪等略有差异,但总体仪式构建大致相同,基本程式内容均包含净坛迎神、扫除邪恶、送祟酬神等三个傩仪步骤。
有关中国傩戏史的文章
陕西境内的傩戏,在清及近代以“社火”歌舞表演小戏为主。[25]因此,从传承上来看,陕西境内傩戏具有鲜明的社赛特色。陕西境内傩戏,多在冬腊新春演出,一般连续四天,少则几个庄子群体参加,多则三四十个村社共同举行。陕西傩戏一个较具代表性的小戏节目《斩旱魃》,在各地的表演也略显不同:西乡一带的坛戏《斩旱魃》,例于正月十三与暑季旱天舞雩祈雨时演出。......
2023-08-11
恩施傩戏表演神性空间、仪式空间的实现,同样体现在这种神圣场域的构筑中,它主要是通过坛场的布置、表演人物的面具化以及法器、乐器等其他道具的运用来凸显的,并依赖于一系列的宗教性的祭祀仪式来实现从世俗空间向神性空间的转换。......
2023-08-04
“纳顿”为土族语“娱乐”“游戏”之意,与蒙古族“那达慕”皆音同义,是一种具有鲜明民族传统特色的节庆祭仪活动。“纳顿”活动中最具戏剧表演色彩的部分,是在“会手舞”结束后的“庄稼其”、“三将”、“五将”、“杀虎将”等傩戏,其中以《庄稼其》最具代表意义。......
2023-08-11
“占梦”的“时傩”活动,最早见于《周礼》记载。有关“占梦”参与周礼的“傩”活动的研究,黎国韬沿袭胡新生先生的观点而阐释说:“占梦一职在季冬舍萌赠梦,令始傩,可见参与了季冬大傩。舍萌即释菜,与礼先师有关。”因此,重新解读《周礼》的“占梦”及“遂令始傩驱疫”内涵,对于研究“梦”与“傩”的关系以及傩戏的源流等,具有与“方相氏”文献记录同等重要的史学意义。......
2023-08-11
单支曲表演的孟姜女题材内容,与“送寒衣”民俗有关。“孟姜女送寒衣的情节,当是唐代新发展,即在时代流行的捣衣、送衣主题之上,让孟姜女作了曲中主人。”笔者在上海图书馆古籍室搜集到一则“孟姜女宝卷”的说唱文本,以“孟姜女过关唱歌”为主题,流传在江苏扬州一带地区,时间大约在清末至民国初年之间,至今在民间仍有此类演唱流传,可作为这类单曲类的代表作品。另一支单曲表演,是香火戏中保存的孟姜女说唱。......
2023-08-11
清朝傩祭的“还愿戏”形态成为特色,《孟姜女》傩戏即是一例。又如清同治六年版《通城县志》载:“三春之月,迎傩神演戏,谓之‘还香火’。”可见在清中晚期以后,湖南省境内较多出现“还傩愿”民间祭仪状况以及伴随的“演傩神戏”活动,而“傩神戏”的重要剧目就是《孟姜女》。又因为西南地区多为中部地区的移民,特别是明代军屯文化影响,贵州安顺地戏就是这类傩戏的典型。......
2023-08-11
《孟姜女》傩戏单本流传,内容多以“滴血寻夫”、“哭倒长城”、“姜女下池”等题材为主。湖南醴陵、安徽贵池、湖北恩施的孟姜女傩戏多见单本戏“姜女下池”。[37]例一:湖北鹤峰县白果乡龚伦美艺人口述“姜女下池”单本傩戏。......
2023-08-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