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傩乐礼器的考古发现及沿革,据目前考古发现来看,以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品为主。则“瞽鼓”与“击石拊石”均在夏之礼乐之列。夏朝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革,礼乐变革随之迅猛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专职的音乐奴隶和乐官”的出现,而《韶》、《九歌》等综合乐舞形态的出现足以表现夏代礼乐制度的成熟。应该看到的是,周礼傩乐传承着夏人礼乐还远不止这些。......
2023-08-11
《孟姜女》傩戏单本流传,内容多以“滴血寻夫”、“哭倒长城”、“姜女下池”等题材为主。湖南醴陵、安徽贵池、湖北恩施的孟姜女傩戏多见单本戏“姜女下池”。
《姜女下池》单本戏,多与民俗“添丁”还愿有关,如康保成先生说:“据贾国辉等调查,旧时湘西、北群众家里‘添丁’时,要请人‘唱傩戏《姜女下池》,以示庆贺’,男孩‘渡关’时,也要唱这出戏,以保佑孩子平安度过‘关煞’。”[37]
例一:湖北鹤峰县白果乡龚伦美艺人口述(赵平国供稿)“姜女下池”单本傩戏。剧情简介:桃源洞府神孟姜女接四值功曹传书到人间替信家还愿,在傩庭演述自身尚为凡体时,下池洗澡、巧遇范三郎而接为夫妻的一段闺中往事。角色人物有孟家女(旦)、范三郎(生)。
剧本以“锣鼓开场”,先由法师请“澧州孟姜女”神下坛。孟姜女(旦)在锣鼓声中上场,唱道:“姜女坐在桃源洞,豪光闪闪开洞门;豪光闪闪洞门开,四值功曹传书信;姜女接到文书看,字字行行看得清。信家君子守良恩,接我姜女了愿心。别家不去犹似可,他家不去愿不明。五色祥云忙驾定,香烟袅装到傩庭。”然后开始叙唱自身家世,年方十六岁时瞒着父母下池洗澡,巧遇范三郎,接着是孟姜女与范三郎的一段对唱,互相盘问对答,范三郎唱叙自身家世及被充军边关修筑长城的经历,姜女大胆追求许配范三郎为夫妻。结尾处两人念白:“范三郎:(白)二人天地已拜清,对面要把话说明。孟姜女:(念)一对红丝丢江中,未钓鳌鱼先钓龙。范三郎:(接念)有缘千里遇着你,无缘对面不相逢。孟姜女:(念)无缘对面不相逢。”两人在锣鼓声中下场结束。
例二:湘西土家族傩戏《姜女下池》本,基本内容与情节与上文的湖北相同,部分唱词与对白形式略有不同。
文本以“法师”请神开篇唱:“土地公婆她去了,又不知何神踩傩庭,又不知何神打开桃源洞,又不知何神踩坛庭。我王爷爷打开桃源洞,姜女范郎踩坛庭。”接着是“孟姜女”唱段“姜女坐在桃源洞,豪光闪闪开洞门。(下略,基本内容与湖北文本同)”。然后有“姜女”与“范郎”的一答一对式的唱词,如:
范郎:非是人来说人话,非是鬼来放豪光。
姜女:你是天神找到奴,带奴回家烧宝香。
范郎:非是天神找到你,管你烧香不烧香。
姜女:你是地神找到奴,带奴回家烧纸钱。
范郎:非是地神找到你,管你烧钱不烧钱。
姜女:你把脸儿转向东,待奴岸上好相逢。
范郎:我不把脸转向东,管你相逢不相逢。
姜女:你把脸儿转向南,荷塘女子要上岸。
范郎:我不把脸转向南,管你上岸不上岸。
姜女:你把脸儿转向西,红花女子要穿衣。
范郎:我不把脸转向西,管你穿衣不穿衣。
姜女:你把脸儿转向北,荷花出水才使得。
范郎:我不把脸转向北,管你使得不使得。
结尾时两人对白也略不同,且多了“旁白”作尾声,如:“姜白:一根丝线吊上东。范白:无故无故不相逢。姜白:有缘千里来相会,池边夫妻两相逢。姜女:夫请!范郎:妻请!姜女:妻前夫后多有罪。旁:傩培打起花锣鼓,姜女范郎结成亲。”戏曲表演的程式化色彩相对浓厚一些。
例三:湖南津市(湘北)傩戏单本《姜女下池》(王沪搜集),由清嘉庆年间流传至今。首先是范喜郎出场,叙唱从长城逃回藏身花园,下池来喝水;接着是姜女带着丫环来到花园,主仆两人下池洗澡。巧遇范喜郎,且与他对唱互答,包括范喜郎叙唱家世,基本情节内容与上引文本相同。两人私定终身,唱段内容更丰富些,其中有互问生辰八字的“问采”部分。结尾处为两人结为夫妻的互唱,突出孟姜女的主动追求与敢于担当的形象,有互唱、对唱、合唱多种形式,如:
孟姜女唱:劝哥哥不必来悲伤,请哥哥下树结成双。
范喜郎唱:一步一步把树下。
孟姜女唱:姜女上前护范郎。
范喜郎唱:贤德的妹妹提衣裳。
孟姜女唱:姜女打扮奴的新郎,先前好像叫花子样。如今打扮做新郎,范哥哥你先行礼。为妹还礼也不迟。
范喜郎唱:男儿头上有黄金,黄金低头拜夫人。
孟姜女唱:女儿头上珍珠多,珍珠低头拜哥哥。
范喜郎唱:二人不必争高低,男站东来女站西。
孟姜女唱:二人站得班班齐,拜天拜地成夫妻。
范喜郎、孟姜女唱:一拜老天为婚主,二拜大地为媒娘。你我二人交头拜,学盘古八百载。从比你我成夫妻,百岁到老永不离。
范喜郎唱:转面我把姜女问,高堂还有什么人?
孟姜女唱:高堂还有双亲在,他二老双双在高堂。
范喜郎唱:先前不说你爹娘在,如今又说此话来。倘若你爹娘不依允,那时候赶我府门外。
孟姜女唱:范郎只管放宽心,千斤的担子我担挑。手带范郎书房进,奴到二堂请双亲。且行四步来得快,不觉来到二堂前。转面我把爹娘请,请出爹娘说真情。
有关中国傩戏史的文章
夏朝傩乐礼器的考古发现及沿革,据目前考古发现来看,以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品为主。则“瞽鼓”与“击石拊石”均在夏之礼乐之列。夏朝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革,礼乐变革随之迅猛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专职的音乐奴隶和乐官”的出现,而《韶》、《九歌》等综合乐舞形态的出现足以表现夏代礼乐制度的成熟。应该看到的是,周礼傩乐传承着夏人礼乐还远不止这些。......
2023-08-11
隋朝傩制,直接沿袭北齐,但又渗入了其他的元素。[97]概括起来,隋朝傩礼的基本情况如下:时间:季春晦,即季春的之月末,农历三月底;秋分前一日,即农历九月二十三日前后。综上可知,隋统一六国后,傩制以齐礼为主要内容,结合了其他一些礼制,特别是礼记所载季春、仲秋、季冬之傩礼。值得注意的是,隋代的傩制较之齐制,出现过几个不同之处:时间上仅在季春、仲秋、季冬三时举行傩礼。形式上,隋代有宫门磔雄鸡羝羊与埋牲之礼。......
2023-08-11
东汉傩礼制度记载已经相当完备。东汉傩制礼仪记载最为详尽、且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后汉书·礼仪志》所载“先腊一日大傩”条史料。东汉“腊日”的时间并不固定,且“腊”概念也较混乱。因此,东汉时代的“腊”礼实际上是沿革上古以来的集祭“百神”与“祖先”为一体的祭仪形态。则知东汉“阙门”为“礼”送之“门”界限。......
2023-08-11
两晋时代的谶纬之风盛行,宫廷朝野及各政治集团之间常借用这类巫术仪式作为政治手段。而这类巫术仪式又与两晋傩俗互相渗透,成为这一时期傩礼变革的重要内涵特色。或者可以说,两晋的驱傩内涵中已具有谶纬的某些因素。[85]干宝所记,是两晋时代唯一直接言及“傩”礼的史料。故从东汉至两晋时代的“驱傩”,有转为“小儿鬼”的特质倾向。东晋傩礼出现了一个重要转折,即有与方士仪式相混融的迹象。......
2023-08-11
就仅凭一条“蜡辞”,很难准确判断远古时代“蜡祭”的内容与本质,特别是“蜡辞”之外的祭仪形态等。殷商时期的“蜡祭”的时间,就以上卜辞显示在上年的十二月至当年的三月间举行,已演变为“藉田”之礼,且与“年”祭、祭瞽宗、祭亳社等相关联,呈现出多种祭仪叠加的状态。殷商时期的“蜡祭”形态,至西周礼仪中得到完整体现。......
2023-08-11
孟姜女傩戏全本,较好保存在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境乡村中。此时太白金星告知孟姜女,她本是仙人坠落凡尘,遂指引其回归仙府。此剧多以傩腔演唱,唱词均为三、三、七字齐言体。因此将这两本孟戏列为傩戏范畴,符合傩戏的内涵与外延。共上、下两本,由该村艺人曾国梁提供手抄本。......
2023-08-11
清朝及近代傩礼,已全面失诸乡野,融为巫觋斋醮科仪的傩祭形态。这类斋醮科仪傩祭,往往与祷祝疾病的“还愿”仪式联系一体。[38]说明在清代盛世期的陕西临潼的民间有治病的斋醮祷祝相关活动,这类活动在明清时代的西南地区已作为“还傩愿”范畴。在中部地区,如湖北、湖南省境内,斋醮科仪特色的傩祭更是十分普遍,“还傩愿”民俗活动多演“孟姜女”故事。......
2023-08-11
[22]且在相当程度上肯定“占梦”参与周礼“傩”的活动。“占梦”职官体系源于殷商卜梦,是关乎商王梦忧的禳除礼仪。有学者认为周礼傩制,仅是一种停留在纸上的制度总结,并未在西周以来宫廷实施,甚至有学者质疑《周礼》伪书的问题等。周礼所谓“乃舍萌于四方,以赠恶梦,遂令始难驱疫”的原理,即源于此。......
2023-08-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