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石拊石”说明“石磬”乐器特质,在远古时代的考古中也有发现,只是“弦瑟”乐制未见考古发现。这是尧时代的“祭上帝”音乐体制特点。远古的“祭日”仪式活动,包括“救日”巫术活动中,鼓乐是最重要的内容。......
2023-08-11
从《观傩》诗描述来看,演傩的时间为寒冬季节,地点在老百姓家中,演傩目的为驱邪避祟,形式为傩堂戏。就诗中记载的出场的傩面角色可以分为几类:一是鬼魅角色:蜮、罔象、红裳姹女、老妪、翠鸮、黄狐等;二是地狱之神:青衫舞者、彩云舞者、牛头、马面、紫云金章、夜叉、无常、小鬼、大髽等;三是驱鬼之神:绿绶髯翁、白面使者、五方鬼使、终南进士等;四是牺牲角色:羊面、猪面等。伴奏乐器有:鼓与箫。表演时或有唱腔与口白,如诗中有“能言祸福”、“扬声”与“大髽哭”、“自夸”等语,似有科白形式。
全诗描绘的傩堂戏,内容大致为一大户人家中有一重病将死之妇,为蜮或黄狐精所惑,而被抓至地狱遭受拷审,后终南进士(钟馗)将所有妖魔赶跑,从而为重病之妇招魂归来。显然是一堂招魂意义的傩戏,大致可分为五场:
第一场:在鼓管声中的鬼神变化表演,为开场各角色的亮相表演,或有幻术表演以呈“鬼神变化”的“非人间”幻境。
第二场:百戏表演,有“夜叉”的“迸火”特技、“魆蜮罔象”与“跪羊立豕”的假面戏表演、“绿绶髯翁”(钟馗)与“红裳姹女”的追逐或武打表演,其中“翻筋踢斗”、“百距跃”等为傩百戏常见舞蹈动作。这场戏叙说有邪祟作怪,惊扰生灵,钟馗奉命来捉鬼疫。
第三场:歌舞戏表演,有“青衫”、“采云”的舞蹈,“紫衣金章”与“牛头”“马面”等审鬼场景的科白表演。这场戏叙述“紫衣金章”查阅作怪邪祟。
第四场:武功驱鬼表演,有以“蒺藜”驱“小甶”的武打表演,“白面使者”持“竹筱枪”四处搜捕的武功表演,“五方”鬼使进行“点队”的操列表演等。这场戏叙述受“紫衣金章”派遣,傩神将军奉命进行驱鬼捉妖。
第五场:钟馗戏表演,“终南进士”(钟馗)穿着破旧而嗜酒如命,几个小鬼上前撩拨嬉闹且观看,钟馗“奋髯瞠目”起舞“婆娑”且念动咒诀,将小鬼全部驱逐干净。这场戏颇具故事情节,叙钟馗的不得志与借酒消愁,初为小鬼所捉弄,最后将小鬼一一驱逐。
第六场:巫觋招魂戏,为傩堂戏的祭典主题内容,属法术科仪式表演。
刘镗的《观傩》诗听描述的傩堂戏,处在中国戏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阶段,即宋元杂剧走向鼎盛、南戏刚刚兴起的阶段,他所描述的傩堂戏发生在江西南丰县域,而此时间点与此地点,正是“南丰泼少年化而戏之”的“南戏”流传重要节点。因此,刘镗笔下的傩堂戏,所描述的“傩百戏”性质的幻境表演(或有幻术)、科白说唱、歌舞表演鬼魂故事等内涵,已经具有“南戏”的诸多元素,是介乎“傩百戏”与南戏之间的发展变革状貌。从这个意义上讲,《观傩》诗中所描述的傩堂戏,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而这种价值意义还有待深入探讨。
有关中国傩戏史的文章
“击石拊石”说明“石磬”乐器特质,在远古时代的考古中也有发现,只是“弦瑟”乐制未见考古发现。这是尧时代的“祭上帝”音乐体制特点。远古的“祭日”仪式活动,包括“救日”巫术活动中,鼓乐是最重要的内容。......
2023-08-11
夏朝傩乐礼器的考古发现及沿革,据目前考古发现来看,以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品为主。则“瞽鼓”与“击石拊石”均在夏之礼乐之列。夏朝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革,礼乐变革随之迅猛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专职的音乐奴隶和乐官”的出现,而《韶》、《九歌》等综合乐舞形态的出现足以表现夏代礼乐制度的成熟。应该看到的是,周礼傩乐传承着夏人礼乐还远不止这些。......
2023-08-11
隋朝傩制,直接沿袭北齐,但又渗入了其他的元素。[97]概括起来,隋朝傩礼的基本情况如下:时间:季春晦,即季春的之月末,农历三月底;秋分前一日,即农历九月二十三日前后。综上可知,隋统一六国后,傩制以齐礼为主要内容,结合了其他一些礼制,特别是礼记所载季春、仲秋、季冬之傩礼。值得注意的是,隋代的傩制较之齐制,出现过几个不同之处:时间上仅在季春、仲秋、季冬三时举行傩礼。形式上,隋代有宫门磔雄鸡羝羊与埋牲之礼。......
2023-08-11
东汉傩礼制度记载已经相当完备。东汉傩制礼仪记载最为详尽、且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后汉书·礼仪志》所载“先腊一日大傩”条史料。东汉“腊日”的时间并不固定,且“腊”概念也较混乱。因此,东汉时代的“腊”礼实际上是沿革上古以来的集祭“百神”与“祖先”为一体的祭仪形态。则知东汉“阙门”为“礼”送之“门”界限。......
2023-08-11
两晋时代的谶纬之风盛行,宫廷朝野及各政治集团之间常借用这类巫术仪式作为政治手段。而这类巫术仪式又与两晋傩俗互相渗透,成为这一时期傩礼变革的重要内涵特色。或者可以说,两晋的驱傩内涵中已具有谶纬的某些因素。[85]干宝所记,是两晋时代唯一直接言及“傩”礼的史料。故从东汉至两晋时代的“驱傩”,有转为“小儿鬼”的特质倾向。东晋傩礼出现了一个重要转折,即有与方士仪式相混融的迹象。......
2023-08-11
就仅凭一条“蜡辞”,很难准确判断远古时代“蜡祭”的内容与本质,特别是“蜡辞”之外的祭仪形态等。殷商时期的“蜡祭”的时间,就以上卜辞显示在上年的十二月至当年的三月间举行,已演变为“藉田”之礼,且与“年”祭、祭瞽宗、祭亳社等相关联,呈现出多种祭仪叠加的状态。殷商时期的“蜡祭”形态,至西周礼仪中得到完整体现。......
2023-08-11
清朝及近代傩礼,已全面失诸乡野,融为巫觋斋醮科仪的傩祭形态。这类斋醮科仪傩祭,往往与祷祝疾病的“还愿”仪式联系一体。[38]说明在清代盛世期的陕西临潼的民间有治病的斋醮祷祝相关活动,这类活动在明清时代的西南地区已作为“还傩愿”范畴。在中部地区,如湖北、湖南省境内,斋醮科仪特色的傩祭更是十分普遍,“还傩愿”民俗活动多演“孟姜女”故事。......
2023-08-11
[22]且在相当程度上肯定“占梦”参与周礼“傩”的活动。“占梦”职官体系源于殷商卜梦,是关乎商王梦忧的禳除礼仪。有学者认为周礼傩制,仅是一种停留在纸上的制度总结,并未在西周以来宫廷实施,甚至有学者质疑《周礼》伪书的问题等。周礼所谓“乃舍萌于四方,以赠恶梦,遂令始难驱疫”的原理,即源于此。......
2023-08-11
相关推荐